分享

科学网

 东原乐 2016-02-15

 

一切创造都从模仿中来

 

世人都重视创造,而轻视模仿。殊不知,任何创造,还有现在我们天天念叨的“创新”,都是从模仿中来的。我这样一说,可能就要受到人家的质疑,说,你怎么就重视模仿呢?创新、创造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啊。但我要反问一句:如果我们不从模仿开始,我们又怎么会有创新呢?我是长期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人,我很反感现在填什么项目“申请表”都要写“创新点”。我对自己不这样要求,我对我的学生也不这样要求,我只要求自己认真和努力读书或调查,只要求学生认真和努力读书或调查,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再把这些心得和体会用理论构想出来,用顺畅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够了,至于有没有创新,任人评说,你自己说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创新,这话自己怎么说得出口?

我现在天天练书法,我一直在模仿王羲之,模仿他的《兰亭集序》,我模仿了差不多三年,还是没有模仿到他的那种水平,我于是不敢写字给别人。我这一辈子,如果我的书法由于模仿王羲之,达到他那种秀丽多姿、行云流水、错落有致的水平,我也就满足了。至于创新,我不太敢想。我对自然科学研究不太懂,但如果我自己是一个学自然科学的学生,就一定会觉得既然是一个学生,首先是要学习,首先从模仿你的老师(如果这位老师确实功力不凡、治学有道、学力深厚的话)开始,模仿到家,模仿到极致,在这之后方有才可能有所发现,有自己的创造,也才有可能超越你的老师。

最近读胡适,他的关于模仿的说法,深得我心,我引出来跟大家交流。胡适在1934年的发表于《独立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信心与反省》一文。文中对寿生先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过分吹嘘中华古代文明,不以为然。特别对那篇文章提出的中国人“富于创造性的人,个性必强,接受性就较较缓”的论点提出批评,认为这话是“无稽之谈”,是懒惰的士大夫捏造出来的为自己遮丑的话,胡适强调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胡适说:“事实上是相反的,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创造性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古人说的最好,‘太阳之下,没有新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是从模仿出来。我们不要被新名词骗了。新名词的模仿,就是旧名词的‘学’字;‘学之为言效也’是一句不磨的老话。例如学琴,必须先模仿琴师弹琴;学画必须先模仿画师作画;就是画自然界的景物,也是模仿。模仿熟了,就是学会了,工具用得熟了,方法练得细密了,有天才的人自然会‘熟能生巧’,这一点工夫到时的奇巧新花样就叫做创造。凡不肯模仿,就是不肯学人的长处。不肯学如何能创造?”这段话道理说得很透彻,又极富于启发性。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有点进步,就是从模仿人家的东西开始。大到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小到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改进,都是模仿人家的结果。不要自己刚刚有点东西,就摒弃学习人家的态度。从民主到法治,从科学到人文,有许多东西都还是要从模仿开始,即从“学”开始。“模仿”就是“学”这一点是胡适讲得透。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单位、一个人,总是希望把人家的优长“学”来,而且永不满足,学到“熟能生巧”的地步,那么我们将迎来我们自己的创造的时代。若果过多讲自己的特殊情况,说这不能“学”,那不能“学”,以模仿为耻,以固守为荣,那么我们的希望将很渺茫。(2012-8-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