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辨证论与选方用药的理论依据(俞坤琴)_汉传经方家刘志杰

 天堂鹤 2016-02-15
从疾病的角度论述:
症状是一种外在现象,症状的背后暗藏着某种原理,中医把这个原理称为病机。症状与病机的关系,就像从0—9的十个单个数字中取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的数,可以组合成任意一个新的数。这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的数相当于症状,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新的数相当于病机。人类与疾病的较量中不难发现,不同的两个人所患之病,病机也许相同,但程度或多或少会有些许的差异,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的病可以用天平秤来衡量的话,不可能会一样的几斤几两几钱几克,会有些许差异的,而且这个道理也一定能够被公众理解并接受。就如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长相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是一样的道理。
从方和药的角度论述:
组方:
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药物组合成一个方,用来针对某种病机。中医经方的成方,经过历朝历代医家验证,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才确定其功效的经典方。经典方的药物组成具有固定性。那么医生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能不能对方中药物的用量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调呢?从上面所述疾病层面来看,肯定可以进行微调的,不然用量有可能会出现或者多了或者少了的情况。更何况,个性化用药本身就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经方条文给大家做了示范。比如:
【宋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合方:
从伤寒论六纲辨证法的合并系属规律看,任意两纲的病都有可能组合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假如在某人身上组合而成的病机不能与经典成方中的任何一个成方相匹配,而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典成方合并后的主治反倒能与此病机匹配,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成方合并使用的情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金匮痰饮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小半夏汤方的性味辛而温热的,针对的是太阴寒饮不化并上逆。
【宋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汤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
黄芩汤方以苦酸寒凉为主要性味,针对的是热邪与湿邪互结为患。
假如症状、舌象、脉象等依据足以证明太阴寒饮不化而上逆与湿热互结为患并存了呢,是不是应该把两个方子合起来用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