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春节后开盘,股指一如市场意料中低开,但低开后的反弹也让不少投资者重新抱有希望,不过尽管如此,上证指数1293亿元的成交额已经跌破高点的十分之一;但就本轮牛市主力中小盘所在的深圳成指,成交额依然有高峰的六分之一左右。 有市场人士认为,一天的成交额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春节前后本来市场参与度就有所降低,这种成交状况无法作准;以往熊市结束的时候,也很少在节日前后,这样成交的参考价值并不大,熊市似乎还没有结束,估计成交量会继续萎缩。 从2015年6月开始的熊市以来,上证指数一度逼近“腰斩”的境地,曾经万众期待突破2007年高位的6124点,已经成为遥远的梦想;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次熊市跟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的熊市有一定的可比性,而因为杠杆的运用,较8年前的狂热到崩盘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市场经历了大半年的下跌走势,从点位上看,因为成分股变更的复杂,似乎很难找到一些判断会否见底的依据;然而作为市场情绪的重要反映指标——成交额,又能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从2007年的情况来看,到2008年底熊市结束之际,成交额会下跌到2007年5月顶峰时期不到十分之一的水平;就这次熊市推进而言,成交量的萎缩还没有到这种程度。 2007年5月9日,上证指数成交额达到了2572亿元,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在“530”暴跌行情后,尽管上证指数节节上升了5个月达到6124点,但成交额已经没有再创新高;2008年8月14日,上证指数成交额跌破300亿元,熊市结束前的9月9日,上证指数成交额不到225亿元,不到2007年5月顶峰的十分之一。 2009年7月29日,经历过9个月的短暂牛市后,上证指数成交额3028亿元,8月4日股指见顶3478点;之后开启近四年的熊市,到熊市结束前的2012年11月20日,成交额缩量到333亿元,只有顶峰时期的九分之一左右;2013年6月“钱荒”后,股指才正式见底。2001年5月21日,上证指数成交额216.7亿元,6月14日见顶2245点;到2005年7月见底前后,成交额一度跌破40亿元。 就市场的全民炒股疯狂程度,以及牛市所持续时间来说来说,上述几次牛熊转换,更值得类比的似乎是2007年10月开始的熊市;类似2007年“530”事件,2015年1月19日,因为监管层打压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市场也引发了暴跌,之后也是维持了不到5个月的牛市最后疯狂,跟2007年6月到10月也类似;见顶前的2015年6月8日,上证指数成交额达到13099亿元。 到最新收盘的2月15日,上证指数成交额1293亿元,已经跌到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以下;不过作为本轮牛市主力上涨中小盘股所在的深证成指,依然大约是高峰时期的六分之一。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春节前后不少资金无心恋战,造成成交额下滑,目前这种一天的量能没有太大参考价值,需要继续观察成交额的变化,熊市结束前一定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迷。就2007年的牛熊转换来说,上证指数成交额在5月突破2500亿元后,就没有再创新高,这主要是因为5月底后印花税大幅增加,压制了投资者交易频率,否则到2007年10月成交也应该创新高。如果跟2015年的牛市类比,2015年1月19日因为监管打压杠杆大跌之前,成交额的高峰是2014年12月9日,上证指数成交7934亿元,但“119”以后加杠杆的情况却是继续下去,这跟2007年也不同;真的要类比的话,再考虑去杠杆的因素,最终可能这次熊市成交额,会萎缩到2014年12月9日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上证指数萎缩到800亿以下,两市总额可能萎缩到1500亿以下。 沪市成交不足顶峰一成 A股历史“地量”有何启示【沪市成交不足顶峰一成 A股历史“地量”有何启示】2月15日,猴年A股开市,股指在预期中低开,但随后的反弹也让投资者重燃希望,截至收盘沪深股指的跌幅均大幅收窄。尽管如此,上证指数1293亿元的日成交额已跌破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深证成指因中小盘个股权重大的因素,日成交额仍有高峰的六分之一左右。 2月15日,猴年A股开市,股指在预期中低开,但随后的反弹也让投资者重燃希望,截至收盘沪深股指的跌幅均大幅收窄。尽管如此,上证指数1293亿元的日成交额已跌破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深证成指因中小盘个股权重大的因素,日成交额仍有高峰的六分之一左右。 有市场人士认为,单日成交额不能说明问题,春节前后的市场参与度本来就比较低。以往一波熊市结束,也很少出现在重要节日前后,这样的成交参考价值并不大。股指的调整似乎还没有结束,估计成交量会继续萎缩。 自2015年6月市场开始调整以来,沪指一度逼近“腰斩”,曾经万众期待的突破2007年高位也已经成为遥远的梦想。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本轮市场调整跟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的暴跌行情有一定的可比性,而因为杠杆的运用,这次较8年前从狂热到“崩盘”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市场经历了大半年的跌势,因为成份股变化的因素,仅从点位来看很难找到市场是否见底的依据。不过,作为市场情绪的重要指标——成交额,又能否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启示? 从2007年下半年A股见顶到2008年底调整结束,日成交额跌到2007年5月牛市顶峰时期十分之一不到的水平。而目前成交量的萎缩似乎还没达到这种程度。 2007年5月9日,沪市成交额达到2553亿元,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在“5·30”之后,尽管沪指节节攀高了5个月达到6124点,但成交额不再走高。而在这轮市场下跌结束前的2008年9月9日,沪市成交额不到217.69亿元。 另外,2009年7月29日,市场经历过9个月的短暂牛市后,沪市日成交额到达2969亿元的高位,8月4日沪指见顶3478.01点;之后A股开启近四年的熊市,到这轮熊市结束前的2012年11月20日,沪市日成交额萎缩到333亿元,只有顶峰时期的九分之一左右;直到2013年6月“钱荒”后,股指才真正见底。 就股市的“全民参与”热度和行情的持续时间来说,上述几次牛熊转换,本轮市场调整与2007年10月开始的下跌行情相似性更为明显:2007年“5·30”事件,对应2015年1月监管层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收紧,市场短暂暴跌之后均维持了不到5个月的牛市“最后疯狂”,跟2007年6月到10月也类似。2015年6月8日,沪指成交额达到13099亿元;而本周一沪市成交额1293亿元,为行情高峰时的十分之一不到。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前后不少资金无心恋战,造成成交额下滑,目前这种一天的量能没有太大参考价值,需要继续观察。调整结束前市场一定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迷。就2007年的牛熊转换来说,沪市成交额在5月突破后就没有再创新高,主要是因为5月底后印花税大幅增加,压制了投资者的交易意愿,否则之后成交应该能再创新高。如果与2015年的行情对比,在2015年1月监管打压市场杠杆之前,成交额的高峰是2014年12月9日,沪市日成交7934亿元,但这之后市场杠杆是不断增大的,这与2007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他表示,如果要对比,考虑去杠杆的因素,市场最终成交额会萎缩到2014年12月9日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两市日成交额可能会萎缩到1500亿以下。 (责任编辑:DF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