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后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市哲学会会长。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主要著作:《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意象照亮人生》、《胸中之竹》、《欲罢不能》等。 主要编著和合著:《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中国美学通史》(主编)、《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主编)、《中国文化读本》(合著)、《文章选读》(选编)。
叶 朗 一位朋友对我说,有人送他一棵春羽,他把它放在一个陶盘中,注上水。谁知过了几天,竟长出了一个嫩芽。又过几天,嫩芽长成嫩绿色的小叶子。再过几天,又长出一片嫩叶。这位朋友说,从此他每天回家头一件事就是跑去看这两片小叶子。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惊喜。有时他会坐在那儿看好半天,觉得整个房间(包括他自己)充满了生意,充满了美感。 这位朋友的体验,其实大有道理。《易传》说:“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就是生而又生。自然界生生不息,万物充满生意,世界因此就有了无限的情趣。王羲之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各种景物,对我来说永远是新的。为什么永远是新的?因为世界万物时刻在“生”,生生不息。所以“新”意即是“生”意。后来宋代几位大哲学家都提倡用这种审美眼光去观照宇宙万物。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人问为什么不除,他说“欲观天地生物气象”。程颢在池中养小鱼数尾,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庄子有句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生意,即天地之大美。一个人若能学会观天地之大美,那么他生活中就会处处充满着美感,在他疲劳的时候给他安慰,在他挫折的时候给他鼓舞,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审美的人生。
叶 朗 禅宗提倡“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能发现和照亮一个充满生意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 有一位先生,极其富有,但不幸得了癌症。一天,他太太陪他到公园散步。一阵凉风吹来,全身有说不出的舒服。他感叹说:“多好的风啊!可我过去为什么没有这种感觉呢?”他胸中一时涌出对生命、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这位先生的感叹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生活中,清风明月,花开花落,本来都富有情趣。但是我们许多人为了追求功利,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感受这种最普通、最平常、最自然的美。“功利心”和“分别心”遮盖了生活中到处存在的美。禅宗就是要用“平常心”来破除“功利心”和“分别心”。有弟子问洞山良价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回答说:“落花随水去。”又说:“修竹引风来。”禅师就是要启发人们回到这个最普通、最平常、最自然的世界,去感受和享受这个世界的本然的美。苏东坡说:“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一个人一旦把“功利心”、“分别心”换成了“平常心”,那么,他就每天都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新的美,他会感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他欣赏,有那么多东西值得他留恋。 (原载于《燕南园海棠依旧》,华文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