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志:《美的创造》

 郭一墨 2020-02-27
▲邓益民--水墨画--吉祥童年之五--136X68CM-纸本水墨设色--2015-
美的创造

文\朱良志

中国美学强调创造,要合造化之功,与天为徒——做天的徒弟、天的儿子,要“笔下闲偷造化功”。“师造化”乃是中国美学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师造化不是模仿说,它与西方美学有根本的不同。

中国美学从这天地为体、造化为用、万物为相的哲学中汲取了丰富的滋养。

人于宇宙中,只有创造方能德配天地,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必须以创造的精神为主轴。

▲邓益民--盛世

人的本质意义就是创造。天地由创造显示美,人以美的创造合于天地。

天地的精神在创造,造化无心,而有此伟力,有此创造。而人乃天地之心,怎么能萎弱于天地之间而不能自立?人只有创造,才能配得上做天地之子,才能真正代天地立言。

▲邓益民--记忆

日月山川均在一个“丽”字,而人作为天地中最有灵气者,若无美的创造何以能与天地鼎立成三!

在儒家哲学中,人有裁成辅相之能、参赞化育之功,宇宙为一创造本体,人在宇宙中,不是匍匐于天地之下,而须激发人昂奋的创造意欲。

▲邓益民--记忆

中国哲学和美学讲创造,还讲原创。天的创造既具有根源性,人的一切创造的根源都来自天,又具有本源性,人的一切创造都要以天为最高范式,接受天的“裁剪”,在本源上衡量其价值。在易学中,人的怯懦、狭隘等文化行为,在天的鼓之舞之中,获得了力量。

中国艺术家要酌取元创精神,直溯天地之本原,提倡纯净的创造、真实的创造、一种可以矫正人类傲慢和盲动的创造。

▲邓益民--记忆

参赞化育,意即天地造化发育,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时时处处都在变易,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化归于这一流衍变化之中,与天地相融相即,参与赞襄天地的生物化成。天地的精神在创造,人也要牢牢抓住这一创造之轴,与创造同在。儒家认为,只有创造的人才能“德配宇宙”,才能配得上做天地的儿子,所以,《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句言天,下句言人,天在乾乾创造,人在精进不已。人的精进不已,是天然的,必然的,因为人的文化创造只有在效法自然中才能克臻其善。效法自然,就是要效法其创造不息的精神。正像狄尔泰说:“我并不是坐在世界舞台之前的一个旁观者,而是纠缠在作用与反作用之中。”在儒家看来,世界不是我认识的对象,而是与我相互交融、彼此互荡的生命,我在这生命统一体中获得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还包括人的无限创造的张力,天以健动不已为德,而人必以自强不息应之,人惟有如此,方能成其为人,二者中隐藏着一种逻辑关系,一种生命勃勃的欲望。

▲邓益民--记忆

天地万物中有了我心这个“灵明”,就能仰天之高,察地之广,我心这个“灵明”将天地物我整合为一体,宇宙就在我心中流淌。宇宙乃一创化之空间,人这个“灵明”是在造化的创造性精神激发中诞生的。

▲邓益民--厚土高秋--纸本--水墨设色--211×176cm--1999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2000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至今,2000年至200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被聘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中国古代美学、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邓益民

Deng Yiming


1962年4月生,陕西临潼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日本日中书画院艺术顾问,西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教于艺术学院。曾任陕西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198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后获文学学士学位、艺术硕士学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