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春联

 圆角望 2016-02-16

    小时候每逢过年,总喜欢飞快地跑去村上的小店帮父亲买红纸,回来后静静地站在父亲身旁看他写春联。

    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当过村里的代课老师,尽管后来去了公社办的农具厂,但村里的人依旧称呼他为先生。有个什么家信、文书类的,总拿来让父亲代写,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父亲写的春联。那一年除夕,邻居又来求春联,问父亲:“我说王先生,你年年写对子,能把那本书借给我看看么?”父亲哈哈一笑,指了指自己的脑壳:“我的书在这里,你让我怎么借呢?!”

    看邻居远去,父亲意味深长地和我讲了一段家史。早年村子里有个习俗,年满50周岁的长者可以到村里的祠堂免费吃“老人酒”,曾祖父到了年龄但一直进不去,另一位乡绅只有49周岁却能提前去,因为他是个秀才。目不识丁的曾祖父临终前叮嘱爷爷,将来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再不能受没有文化的气。爷爷秉承遗训,尤其对好学的父亲要求甚严。可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只能勉强糊口,父亲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是,不要以为只有上学才能学习。”父亲说着,从房间里拿出四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知识。”说着,父亲瞅了瞅新搭建的三间瓦房,稍加思索,欣然提笔:“迁新居幸逢三十八;辞旧岁喜迎八十三”。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3年,而父亲,刚好38岁。

    不过,新瓦房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一笔债。直到第二年的腊月,房子的里屋才安装上一扇像样的木头门。当年除夕,看着抹上桐油的新木门,想起我恰好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踌躇满志的父亲凝视片刻,挥毫写下这样一副春联:“传佳音啸玉引凤;谱新篇军梁继业。”这一副对联,曾经让许多前来拜年的亲朋翘首称赞,那是因为,我们一家四个人的名字全部被囊括进去,而且还颇为对仗。

    转眼我初中毕业,考取了县中,父亲却由于单位改制而下了岗。但是,父亲深信“没有爬不过的山头”,毅然决然东拼西凑买了两台车床,干起了来料加工。满以为家里终于能出一个大学生的父亲,对我寄予厚望,高三那年,每个周末都要抽空来县城看我,给我送钱送米。可是,屋漏又遭连夜雨,我在高考中名落孙山。

    那一年春节,父亲看着无精打采的我,托一托鼻梁上的近视镜,饱蘸浓墨,一挥而就,写下我至今铭记的春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我从心底里感谢父亲,他言传身教,让我潜移默化地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学好才是根本,行行能出状元;难与不难是辩证的,若能知难而上,谨慎为之,则能化难为不难。

    复读的我终于和弟弟在同一年被不同的大学录取,又于同一年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不久,我与弟弟出资,在旧瓦屋旁边新建了一栋楼房,门向偏西。又一个春节来临的时候,父亲轻踱数步,悬肘疾书,力透纸背:“庭前彩霞西映千秋景;窗后旭日东升万代福。” 

    年之景      王继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