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昵称12149590 2016-02-16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2008-08-22 10:49:49)

               翟  万  益  先  生  简  介

 

   翟万益,1955年12月生于甘肃平凉,祖籍陕西三原,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九九七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三等奖,二OOO年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论文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日自咏诗书展等展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收入多种专集;出版有《砖刻拾缀》、《翟万益篆刻集》、《翟万益书法集》、《万益集契集》书论、书评及诗文等散见于各种专业报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导。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等。论文《殷卜书法的叛逆——周原甲骨书法探微》获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曾获甘肃省委颁发的“敦煌文艺奖”。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印章艺术不能固守方寸之地

 

翟万益

 

  我们的时代赋予印章以什么使命,这在任何辞典里都是难以寻求现成答案的。但是现实允许我们思考,那么就顺着我们自己探寻的理路,去不断延伸历史的路线,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在我们的时代里比较健康地存在下去。这样的表述并不困难,其真正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是和轻松的表述无法比拟的,与其说我们是在发展一门艺术,毋宁说我们是在努力延缓一门艺术的死亡,面对如此的状态,只要介入其中的人都不能不产生足够的忧虑。问题的关键是从忧虑中解脱出来,拿出解决的办法来。
  首先,应该高扬印章艺术独立的旗帜。印章自产生的时候起,即和王权系联在一起,成为权力的标志,当它挣脱权力的禁锢,流放到书画区域之中时,又成为笔墨艺术的附庸,这和瓦当艺术依附于宫殿是一样的,直到目前仍然保持它的附庸国面孔。独立的艺术应该有它自己独立而自由的艺术形式,形式的制约本身就是对艺术的一种限制,限制的度量永远框定在一种模式内,跟小鸡永远必须从蛋壳里走出来一样,对一个物种的繁衍可能是必须的,但对艺术的框定不一定是合理的。随着中国建筑水平的提升和工业技术的发达,书法在中世纪后期完成了它从手执把玩的形制到展厅陈列的装饰功能,走出了形制的局限,完成了自身的革命。印章似乎缺乏了书法的这种自身与时俱进的敏感,惰性地固守在自己的方寸之地,没有扩疆展土的努力,保持着原初的面目而不易移。这并不意味着强调抛弃原有的形式而别寻他途,只是在原有形制上的扩展,满足多种视觉需求和产生多种审美需要。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曾花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径尺的砖面上去做这一工作,不管努力的程度如何,总是在追寻我们前方的一条路径。
  其次,印章艺术的大众化。不管什么艺术,只有大众化了,它才有生存的生态,在这一点上它和尖端科学技术是不相同的,尖端技术首要的是有着经费和人力的保证,目前我们的艺术似乎还没有被社会宠到这个程度,只靠了自身的生命力去挣扎。故而,艺术家的痛苦在于让自己的艺术去适应接受它的人群,而不是让艺术去改造社会,自主地位的失落,成为一种艺术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结局的早日来临,我们的印人就得违心地去适应我们的现实,调整我们的艺术形式。毋庸讳言地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或者说在我们民族的生存行程中,印章的书体形式成为欣赏的极大局限,不要说书画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对印章艺术状态不甚了了,多为人云亦云,不得要领,就是印章行当之中的人,深解其中三昧者,不能以普遍曰之,更何况面对一般人群。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行业分工的细化,了解中国古文字的人已不足万分之一,这与把电视机打开动物都能瞧两眼的情势绝不能类比。不能了解其文字内容,不能判定其水平高下,只有那么点点人群自我陶醉,自我满足,前景只能是萎缩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中国的印章哪一天和巴思巴文、西夏文一样彻底完全地退出生活,不会太遥远。我想,大众化的一个内容,应该是文字的多样化,应该把中国历史到现实全部存在的文字整体纳入印章表现材料的范畴,更应该在可识可读方面下功夫。二是不断扩张古文字识读范围,使识读的人壮大起来,阻止中国文化肤薄化的倾向。一方面艺术家屈就一般人群,同时艺术家更得影响一般人群,真正提高民族审美水准,不致在短期内发生大的滑坡。这里不能不谈到小学教学的失误。在现代教育中,彻底割断了人们童年时代与中国小学文字教学的传统,只有流的灌输,减去了源的探求,对中国文字充其量只有一半的了解,这不能不说是运用中国文字的人的大悲哀,这种割断加重了识读的负荷,绝不是减荷。从微小的方面来看是影响到了中国印章的发展和生存,只能靠百倍的努力去解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交流极度频繁的时代。一个艺术信息,在一天之内可以得到无数个往复。如果你依靠网络,早上发出你的作品,晚上可以看到他人依照你的风格衍变出的作品传布于全球,面对如此快速的信息交换状态,某人想独占一种风格,并统领印坛数十年的现象已经成为空谈,套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真是“江山时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天。”当代印人要在印坛立住脚跟,只有追求个体风格的多元化与风格体系的流动性,风格趋于多元,才能接受时代的选择,保持竞争优势。沿着古代印人的发展模式,风格单线或平面推进,已为时代发展趋势所不容。并且多元的风格是流动的,和当代的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同致。一个印人如果几年、几十年坚持一种单调的印风,他必然处于无法维持艺术生命的状态。人体内新旧物质更替的速度极快,例如,血液中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全部红血细胞大约60天左右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天左右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天左右更新一半,人体内细胞被更新的平均时间是7年,这样才维护了正常的生机,如果几十年都是原有的细胞、原有的状态,那此人的生命将是不可想象的。艺术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其变化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古代印人无休止地模仿某家作品,不断重复自己,以诩个人风格成熟的操作模式已为当代印人所不能容,所不能取。
  面对如此繁多的现实风格堆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风格系列,这是每个印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面对无有和面对丰富都可以变幻出自己的风格来,在无有中建造,是白纸作画,更为容易,但现实不是如此;在丰富的风格群中建造,我们正可以左右逢源,上下得助,将丰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古代材料的层出不穷和当代印人的不断制造,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我们生活在艺术沃土之中,如果不能出新,只能是自身的低能。
  从艺术实践来看,风格是风格群的化合过程中产生的,拿了一种风格化合,它不会有新面目产生,原因是受艺术元素单一的制约。只有将数种风格熔炼化合,而非简单的拼接和组装,每个艺术元素都必须经过艺术家个人审美观念的选择和艺术法则的有机配置,做到无迹可寻,不是机械地加工,经过化合的成果又完全符合艺术法则。一个艺术家终生都处于风格的追寻之中,巩固已有的风格,不断创建新的风格,必然会产生一个完整的风格系列来,按照一个风格惯性前行,将不免于僵化和直白。

 

翟万益先生篆刻作品选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浅谈翟万益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创作

刘云鹏

 

翟万益先生是一位全能性书法家,见长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砖刻、篆刻、隶书、草书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甲骨文书法享誉当今书坛。本文仅对先生的甲骨文书法试做一分析,探求其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以后,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文字语言、书法艺术等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百年之间人们对甲骨文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历史和语言文字学方面,这期间虽然有一些零散的关于甲骨文书法的评述和研究,但不成体系,误解也不少,甲骨文书法创作也只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即使在书法热高温不下、创新之声呼之不断的今天,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人很少,成功者更少。为什么甲骨文书法会遭到如此冷遇呢?因为百年之间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要是文字学家,由于他们在学术界的声望,所采用的方法和观念不论正确与否往往会产生权威效应,成为世俗评判后来者的标准。考察前人的甲骨文书法创作,主要是对甲骨文线条的临摹,或借用小篆笔法,这些方法将甲骨文书法的取法并未引上阔坦途,而是逐渐引向僵死,故而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首先要冲破前人的权威阴影。其二,甲骨文释读困难给书法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其三,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像其他书体有现成的经典作品可以直接学习,也无现成的观念意识可供参考。所以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不但需要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继承,而且需要渊博的书法理论知识及对书法发展史的深刻理解,在浮躁心理充斥书坛的今天,面对成功率低、风险大的新领域开拓,很少有人愿意且有能力敢涉入甲骨文书法创作这一领域。
    青年时代的翟万益先生就选择了甲骨文书法研究和创作,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自己的书法艺术领域中筑起了一座金字塔。
    先生鉴于当代在书法创作上普遍存在着对古文字杜撰臆造的做法,下定决心在自己的甲骨文创作中坚决杜绝这一现象。为突破古文字这一关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先从《说文解字》开始。为了达到对篆法准确无误的理解和在书法创作实践上的自如应用,时常通读《说文解字》,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说文解字》,便拜师于何九盈先生门下钻研《说文解字》,在《说文解字》的学习和研究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而后上溯到金文文字的研究,认真钻研高明先生的《古文字通论》和马承源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金文著作。之后才着手于甲骨文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对龟版进行长期的临摹,另一方面是对前人在甲骨文考释和运用方面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一些误解和错误,来加深对甲骨文的研究。要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不能只是对龟版内容的抄录,还需要将甲骨文单个文字创作成文学作品,因为殷人的遗存只是保留了哪个时代的实用文学,并没有解决我们当代人所需要的文学内容,这是甲骨文书法创作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百年之间有许多著名的甲骨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工作,并未能完全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当代人要开展这项工作,较之80年前罗振玉首集联句时,在文字考释上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于省吾先生在其《甲骨文字释林》自序云中说 “(甲骨文字)已被确认的字还不到三分之一,不认识的字中虽有不少属于冷僻不常用者,但在常用字中之不认识者,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所以说目前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较诸罗(振玉)、王(国维)时代虽然有所发展,但进度有限。” “20年前他这番话今天仍旧适用,可见甲骨文的读释是十分困难的。有人宣称在短期内释出多少字,断不可信”(李学勤语)。要进行这项工作困难很大,就如在纤细的钢丝绳上行进,大部分人因畏难而怯步,但是要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获得自由,必须要解决甲骨文从占卜文学转向文学语言的问题。先生不畏艰难,毅然走上了这条纤细的钢丝绳上。先生先从集诗联开始,在集诗联时严格按照文字学上已考释确定的字为准,决不生编乱造,同时坚守不因为甲骨文释读的限制而降低对意境的营造。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集三百诗联,目前出版的《万益集契集》收集一百诗联,这些对联和诗文对仗工整,韵味深远,深受方家好评,为当今书坛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摆脱甲骨文释读困难给书法创作带来的限制仅仅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第一步,更困难的是要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就,就需要对甲骨文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进行充值,这是对书法领域的拓展,是一次原创性的创新。面对这一困难,并不是通过长期的临摹所能达到,必须具备渊博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对书法发展历史深刻的理解,具有对书法哲学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先生经过几十年对中国文化和书法理论的刻苦钻研,形成了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书学思想,使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研究时能切入到书法本质,能站在文化、艺术的高度,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甲骨文。先生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甲骨文书法创新上获得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书法语言,体现出一种“篆意草情”的风格。仔细分析翟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已突破了前人。
一、对甲骨文书法的取法范围和审视角度的拓展,突破了前人仅以甲骨文来审视甲骨文书法的狭隘观念。前人在甲骨文书法的取法上局限性很大,仅限于甲骨文本身,以还原甲骨文的原貌为追求目标,把甲骨文的取法引向越来越窄的道路。今人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时,往往会踩上前人的脚印而寸步难行,四顾茫然,无路可走时只能放弃。由于先生有着对书法发展历史深刻的理解和对书法哲学的把握,在甲骨文书法研究时不但
    能根植于殷商甲骨文化环境,用贞人的思维方式来关照甲骨文书法,并且将甲骨文书法放在书法史的大环境下,站在一个大书法的角度来思考、审视,紧密联系三千年的中国文化和书法发展史,在三代文化和汉唐文化范围中寻找新的营养。便纵向的向楚简和大草取法,将楚简材料溶入甲骨文书法中,从楚简墨色的舒张、笔道的轻重、笔速的快慢中体味与甲骨文的差异,来增强甲骨文线条的活力;从大草中体味用笔、用墨的变化,以增强甲骨文线条的动感。横向的向金文寻找互补,吸取金文中的“润”来弥补甲骨文中的“劲”。因此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有很大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决不是对某家某派,或那种书体、碑帖简单的加、减,而是对传统的消化以后的必然结果。所以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既不重复古人,又能根植于传统。先生打破了前人在甲骨文书法创作、取法范围上的狭隘性,拓展了甲骨文书法的取法范围,为当今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取法观念,
    二、用笔的突破。前人在甲骨文书法的用笔取法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甲骨文线条的忠实临摹,追求与甲骨文原始线条的形似;另一种是采用清人小篆笔法。这两种方法将甲骨文书法的用笔逐渐引向僵死,延续前人对甲骨文线条的认识是条死路。但是要走出一条心路,必须把握这样一个度,即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独立于其它书体的新书体,必须在用笔上保持甲骨文的特性,如果没有甲骨文的用笔特性,只有甲骨文文字结体,完全借用篆书或汉简的笔法,则不能称为甲骨文书法。所以必须对甲骨文的本来线条应进行重新认识。先生便摆脱近代及现代人的一些错误观点的干扰,采用当代科技手段,用一种现代的、历史的眼光考察甲骨文。经过对甲骨文书写主体、用途以及当时人们对待甲骨文的观念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贞人占卜契刻时,对于龟版,如今人对纸张一样熟悉,对每个文字,每句话都熟于心中,所刻画的文字线条不应是生疏的。他发现甲骨文有大量弧线存在,存在圆转,刻画笔道也存在起伏,不是生硬方折,直来直去的僵死线条,而是注入了情感,具有生命的线条,这些线条表现出了刻画者对美的自觉追求。

对甲骨文线条进行全面认真考察之后,放开眼界从楚简、金文、草书的用笔中吸收营养,吸收了楚简的自然和灵动,金文的力度和质感,草书的飞动和流畅,形成了一种“篆意草情”的用笔观念。用笔上丰富性也为先生进一步向前发展提供一个极大的空间,不像当今书法家尽早为自己营造一个窝棚,作茧自缚。欣赏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就会发现一种用笔上的整合,这种整合又不是以舍弃甲骨文本来的用笔为代价的。
    三、用墨的突破。林散之先生有言:“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书法作品的精气神采来源于墨,墨是书法作品生命气息的源泉。在书法创作上,不仅存在着用笔上的创新,还有用墨上的创新。但是前人的甲骨文书法创作在用墨上变化并不大,不如其它书体丰富,只偏重于用浓墨,以增强线条的力度,追求金石之气为目的。翟万益先生打破近代在甲骨文创作中运用小篆式的墨法,而是浓淡并用,不仅体现在整幅作品用墨的基调上,而且体现在每个笔画中,处处表现出浓淡交错,寓淡于浓,浓中带淡的效果,浓淡干湿能够随心所欲。更重要的是将大草用墨之法运用到甲骨文书法中,又加之用水之法,墨色润而活,涨墨、飞白应用自如,有时惜墨如金,有时破墨如渖。笔墨的含量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呈现出曲线运动,墨色伴随书写过程展开,随同点画、字型、章法变化而变化,并参与到整体节奏感的表现中,使作品有很强的音乐效果。
    四、章法的突破。由于甲骨文可释读的文字较少,要进行书法创作必须进行文学的创作。翟万益先生目前主要集诗联,但大部分是联句,如果仅仅书写对联形式,显然存在着章法上的单调性,并且不能充分的表现甲骨文书法。先生便将联句写成了斗方、扇面、中堂、横批等形式,在章法上紧紧依靠龟卜,消除界格的框定,块面之间相互取势,文字排列任其自然,正文、落款和印章有机结合,彼此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其甲骨文书法在章法形成动态平衡的张力,表现出极大丰富性,将甲骨本有的精神气质充分张扬出来。尽管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的章法应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是本能的承袭甲骨文之后书法经典的排布形式,并没有接近甲文所具有的丰富的章法构成,这是日后功课的内容”。这种对自我“检讨”表现出了先生对艺术追求的永不满足,同时也表现出了先生的真诚和自信,相信先生必将在甲骨文书法的章法研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的取法、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前人成功,弥补当今书坛缺少原创性创作的不足,并为当今书法创作提供了一种新观念。但是,先生的追求并不限于此,他深感当前甲骨文创作现状不足,希望通过努力把前人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实际的运用,编著一本《甲骨辞韵》,真正为甲骨文开通一条应用的通途,不断扩大甲骨文的适用范围,使甲骨文书法不但形成与其它书体可以相提并论的繁荣,而浸透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去。先生正值创作的高峰,相信将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一定能为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表于2004年11期《中国书法》

 

翟万益先生书法作品选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书法家翟万益先生

 

冰室印话 节选


         翟万益

《辞海》对“篆刻”一词的定义是“镌刻印章的通称”。而对“印章”的定义则是:印章,也称‘图章’。古称‘或’,后作‘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和‘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印或称‘宝’,官、私所用印别有‘记’、‘朱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文字形制随时代而变化,风格各有特点。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徵。后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品。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章,后有牙、角、水晶等;元以后石章盛行。“图章”的定义是“印章的通称”。(《辞海》)整整三百余字,大部用以说明印章的别称、流变、用途、用材,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揭示内涵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定义项,根本不知道定义如何之下,至多只是一种属概念,没有种差的反映,谈不上是定义。
  这里我可以给印章下一个定义:它是镌刻于固体块材之一平面上的反形图文,并钤印于其他材料的一种艺术。“镌刻于固体块材之一平面上的反形图文,并钤印于其他材料”是它的种差,“一种艺术”是邻近的属。内中有几个必然的规定性。首先,它是用固体块材,非气体、液体,非平面材料,是立体的。再者,它的构成内容是图文,非仅仅是文字,非仅仅是中国的文字,非仅仅是中国的古文字,包括了图形,不限于文字一途,这样就跳出了“篆刻”的窠臼,囊括了肖形印在内的所有图形,这个内涵的有限包容量达到了最大程度,在一定的时限内从内容上是适用的。第三点,是最重要的规定性,它是反刻的图文。这样就和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消除了以往定义的模糊性,像甲骨龟版,它的书体属于篆书,也是镌刻上去的,按原定义,称之为篆刻也可以,当用新定义来观照,自然限定在印章之外:它不是反刻文字。第四,它的流布形式,从古到今大都是以印兑的形式,包括封泥,不是靠印章实体去发布,这就需要钤盖,由于镌刻于立体材料的一个平面,为钤盖提供了方便,像青铜器具上的文字,它或在一个平面上,或处于一个非平面上,它的载体和文字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不需要大量地钤盖。定义中的钤盖材料,放大了它的外延,材料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平面材料指各种纸张、金属、塑料、布帛等质材,立体的像制作封泥,或跟随其他艺术形式的制作。最后,它的规定性是“一种艺术”,这样就把实用的公章和名章这些非艺术的类划在了定义之外,使它的外延的框定性有了明确的限制,保持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外延的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