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次发表 | 马士达印蜕约90方

 攒菁堂 2021-06-27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当物而思,其思深矣。香草美人,今昔不远。马士达老师离开我们快十年了,但是时间并没有冲刷我们的记忆,也没有成为横亘在他的作品与世人交流之间的屏障,恰恰相反,他是为数不多的人已谢世,但艺术创作却时时被后学提及的艺术家之一,而且声誉日隆,理解他的作品,仰慕他的篆刻艺术的同道越来越多。

马士达先生(1943.7-2012.2),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生前为南师大美术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直系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有评论者认为他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当代篆刻界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马老师的书法治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从事艺术创作四十余年,留下了大量足以传世的书印作品,值得后来者学习研究,马老师的为人,也有“不求闻达、坦坦荡荡”的美誉,同样值得年轻人尊为榜样。近年来,专题纪念马老师的遗作展常常举办,研究马老师艺术的文章也非常多,今年,十月书会的诸友经热烈讨论也希望出一期专刊,进一步探讨马老师的艺术思想、创作手段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启迪,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我在阅读了近年来一系列纪念马老师的文献资料后,觉得有三个问题还可以再深入的谈谈,故而写下下面的文字,也希望识者教我。

一、先生一生创作的印章总数到底有多少?

据方小壮《玄庐先生的印》(2)一文记载,马老师逝世以后,受其家属委托,由篆刻家童迅先生整理先生家中共留存印章共358方,时间跨度从上世纪的70年代初直至2011年,这其中包括先生早期临仿来楚生、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也包涵他各个时期的自用印,大量的艺术创作的印章等,这批作品无疑是马老师的代表作,基本都是马老师生前认可和喜爱的作品。

作为在篆刻史上留名的大师级的人物,马老师篆刻的艺术高度达到了一流,但篆刻作品的数量似乎偏少,据有文献报道,篆刻家陈巨来流传的篆刻作品约有3万件,此说虽然未免夸大,但陈巨来的作品之夥可以想见;齐白石先生一生留下大量的作品,单是为陆质雅一人篆刻的印章数就超过550方,2007年中国国家画院还专门举办了纪念大展;黄牧甫先生一生刻印不下万方,以现存的印谱资料考证,仍可见印蜕2400多枚;吴昌硕先生也是如此,单是为朝鲜显胄闵氏一人所刻的印章就超过300枚,为画家郑文焯一人就刻了不少于100方的印章。与上述大师相比,马老师的印章作品显然太少了,所以近年来,马老师的一些弟子,包括江苏的一些收藏家,都在不惜余力地积极搜集马老师的遗作印蜕,这对于今后系统研究马老师的篆刻成就,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本文所收录的马老师的印蜕,不常见于以往马老师公开出版的刊物,是由南京篆刻家王从利先生长期从社会各界收藏马老师印章的人士手中整理并提供刊发的,共约89方。王从利,中国书协会员,南京书协理事,著名篆刻家,尤其擅长刻字艺术,曾多次入选全国刻字艺术展并获奖,篆刻艺术取法汉印,近年来,从利先生矢志搜集马老师的遗存书印,如今已经蔚为大观。今天作为资料,提供给广大的篆刻爱好者欣赏学习,也是为研究马老师的篆刻艺术做出了一份贡献。另外附有5方印章的照片,系马老师昔年前为我刻的自用印,也一并供大家学习欣赏。

回到第一个问题上来,马老师到底留有多少传世作品(印章)呢?马老师的篆刻作品,多数流传在他的学生、同道和社会各界,完整拥有它大量印章的个人和机构很少,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将他的家藏印章数量放大5倍,也不过2000方左右,可见,马老师的印章原件,是这个时代难得一遇的珍品,收藏者宜宝之。

二、马老师在当代篆刻史上的定位。

马老师在当代篆刻史的定位,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首先是马老师自己总结的艺术追求,其次是同行之间的评价。

篆刻艺术自明清以降,经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明贤的揄扬,“以书入印”的艺术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以“风格化”的篆书创作入印,进而形成独具新貌的篆刻风格,到了当代,北京的王镛先生、石开先生将这种创作演化到了极致,王镛先生取法砖书,石开先生取法汉金文,都很快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语言,以风格化的书法入印,其书风、印风相对统一,易于辨认,可识度较高,但易于被模仿,作者自身也容易遁入因循守旧的创作模式中,作品的面貌往往趋于一致。(3,4)

马老师在一篇名为《创作随想》(5)的文章中,阐述了他对篆刻创作的一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说:“我所理解的艺术创作,是一种以个性对抗共性的感情体验,因此作品本身必须具有独立不羁的个性特征与对人生况味的深刻品尝。”对于明清流派印,他认为:“作为开宗立派的始祖,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还体现一种创新精神,而所有追随者则仰其鼻息步其后尘,反而跌入了迷失自我的泥潭,即使搞得再好,也有依傍之嫌而难有独自建树,流派焉能不堕为流弊?”

实际在马老师的篆刻创作中,他始终把“用意”作为创作的中心,避免风格的固定使自己落入程式化和机械化的陷阱,他始终认为,用意不俗,则格调必高,因取意不同,各种技法可以得到随机应变地活用,避免生搬硬套,如此印作即使不成熟,欠周到,也要比那种重技法轻用意的印作显得率真、自然。

不同于“以书入印”的创作理念,马老师走的是一条“印中求印”的创作道路,白文印以“缪篆为本”,朱文印以“小篆为本”,将历代篆刻传统融为一炉,为我所用,甚至将隶书之体势,行草之笔意也融入其中,故而,在马老师的篆刻作品中,既有古玺的朴拙,又有汉印的浑厚,同时将明清流派印章的各种风格和韵致融通到方寸之间,形成自我的、和谐的印风,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长期的浸淫于古人后的升华。所以读马老师的印章,断没有千篇一律的重复,每一枚印章都精彩,而由此形成的风格,又让学习追随他的人难觅其踪,所以一旦成功,有如流星之划过苍穹,闪耀之绚烂,令人流连。

马老师的篆刻,在刀法、边款的应用上亦大有特色,论述的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形成马老师印章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他虽然著述不多,但一本《篆刻直解》(6),就足以让我们了解他的艺术观念和主张。例如他在《篆刻直解 心法说》一文中就谈到:“泥古不化,虽工不贵。苟无变化之才具勉强求变而流于恶俗者,亦只能是俗格而已。”文章中对明清流派印中表现出的“俗法”和假“古法”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读之大呼过瘾。

至于同行之间的评价,早在上世纪90年代,辛尘先生就做过专门的论述,称马老师的篆刻“崇尚充实”,成就为当代六家之一(7)。

了解了马老师的创作特色,再来谈他在当代的定位,似乎容易一些,在历史的纵轴上看,他应该是继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后的又一位写意派的代表人物,从横向轴上来看,他应是和北京的王镛、石开,海上的韩天衡、吴子健、刘一闻,南京的黄惇、苏金海,福建的林健、广西的陈国斌等共同构成当代篆刻第一方阵的重镇之一。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在前不久,石开先生有一条微信介绍了他所推选的建国后25位重要的篆刻家的文章,有朋友对我说,推荐的名单中并没有马老师的名字,我觉得并不奇怪,前文所述,印风的追求、表现手段不同日益造成篆刻家的被动或主动的站队,马老师的“印中求印”的艺术主张使他主动有别于其他的一些篆刻家,但是他的作品会强烈的震撼观者,时时提醒着他存在的价值。

三、马老师篆刻艺术的研究如何深入挖掘?

马老师由于晚年疾病困扰,且正当衰年变法时不幸去世,故而留下的著作和印章作品都不是很多,这也给后来者研究他的艺术带来困难,尽管他逝世后有一些研究他艺术的文字陆续问世,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挖掘,以期有新的突破来进一步完善他的艺术全貌。首先要不断挖掘新的资料,甚至是一些老的出版物,里面有刊登马老师的印蜕,这对他的资料补充大有裨益。笔者这次查阅到重庆出版社1992年编撰的《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选》(8)一书中,一次就收录了马老师的作品印蜕共计24枚。其次是要重视马老师印章边款的研究,马老师特别注重印章边款的创作,不但取法多元,手段丰富,而且其中蕴含了大量他阐述创作思想的文字,值得再次全面的挖掘,例如他在一方常用印“士达之鉨”的边款中写道:“刻印以工整见长者多,流于有手无心,予甚恶之,老马”。类似这样的短小精悍的论述很多,都可以给人醍醐灌顶的震撼,值得认真整理并出版。三是纪念展览还要进一步扩大影响,马老师的作品传世,书法占了大头,所以纪念展的作品并不是很难筹集,由于目前都是民间行为居多,所以纪念展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马老师的艺术成就,江苏地区了解的人多,以后的纪念展能否去省外其他地区举办?这些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操持奉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老师的艺术成就。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马老师深邃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也必将深刻影响当代的篆刻走向,而其精光浩气,时隐时现,来往于天地之间,不可磨灭。

参考文献
1、《马士达为人为艺术》,李贺忠,选自《马士达先生追思文集》,马峥嵘 编P72
2、《玄庐先生的印》,方小壮,选自《马士达先生追思文集》,马峥嵘 编P28-61
3、《当代篆刻评述》 辛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ISBN 7-5019-1580-6/J.065, 1993
4、7《历代篆刻风格赏评》 辛尘,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 7-81019-690-1, 1999
5、《篆刻批评》当代卷二,张公者 顾工编,荣宝斋出版社,ISBN 978-7-5003-0936-9, 2007,22,5
6、心法说——马士达《篆刻直解》,马士达著,摘自《金石印坊》微信公共号,2016,5, 21
8、《当代著名篆刻家作品精选》,重庆出版社,ISBN 7-5366-1639-2, 1992,1

原标题:读《马士达先生散轶印稿》

图片

马士达(1943—2012)著名书法篆刻家。别署玄庐、骥者、老马。生于江苏涟水,后移居太仓,1987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生前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协理事、沧浪书社社员,西泠印社社员,为南京印社副社长、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何震宇,江苏南京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