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书法批评该是怎样的?

 tjboyue 2016-02-17

点击上方「中国书画报」可快速关注


书法批评与创作关联点

□董水荣

  书法批评看似是从技术视角下转向到书法理念的觉悟,但书法批评作者却必须经历一场精神事变。批评可以改变我们对一件作品的看法。那些隐藏在书写表面的美与丑,比如八大书法并不匀称的结字、并不华丽的用笔,得以在书写和审美的表达中一起完成美学转换,这就在于八大的书写激起了我们对解读八大的反应。我们由此感觉,在书法的世界里,用心的书写、有视角的书写会唤醒我们产生相对应的一种想象,一种对书法审美理想的向往。在现实书法创作中,书法不应该是这样的!书法又能是怎样的?我们会在批评中不断地和作者一起叹息。于是,批评和创作一起将书法带上不断创新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种理解书法的视角都能够把书法变成一种书写的潮流。在每一个潮流开始时,新的书写感觉得以舒展,新的书写疑难得以被追问,个人的创作得以被审视。我们分享这种批评看起来是在为批评中的个体作者而感动,其实是通过批评分享了一种视角下的力量。那一刻,阅读者的兴致被批评决定,也被一种视角关怀。所以,真正的批评必然出示作者对生命、对书法的态度;在我看来,生命问题、书法问题其实也是视角问题。


  很多人都把书法批评当作公正的技术分析。的确,书法家就是一个广义上掌握书写技术的人。关于书写技术的《结字三十六法》、关于“用笔千古不易”,有了《笔阵图》、有了《笔势论》,这些都是关于书写技术的要领。然而书写技术其实没有公正与标准,进入真正的书法创作更多的可能是书法家个人对经典的体悟,对书法审美观念的一种表达。真正的书法创作不是标准技术的复制与经典的重复。技术视角下的书法批评认为只要握住了书写的技术就找到了书法的全部。

  批评不仅仅只有冷漠的技术分析,因为专业的批评者是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有自己思想情感的人,一个深邃理解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并进行平等对话的人,甚至是一位审视者。他的评论不只是对作品的解释,他应该有创造、有想象,有生命的火花。也许在作品外、读者前更能寻得比书法作品更有价值的东西,如理念、思维的拓宽,生命情感的召唤,所以有视角的批评应该在有效地阐释作品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阐释自我,这里包含着批评家本人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的追问。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感到人们把技巧的兴趣作为一种事业追求,那份专注让人感动,同时也让人可怜,因为他们对书法的内涵精神空间的深味和建构大大不足。书法批评的独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弥补呢?如果书法作品仅用一般形式分析和风格学的研究,对书法本身内在情感的体验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件书法作品动人绝不仅仅是因为书写技术,更是因为包裹在精湛技术里面的意味。精湛的书写技术只是基本要求而已。当然,没有扎实的书写技术,意味也是空谈。作为批评家,批评视角应该更为开阔,所以批评家在面对书法作品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观赏者进入书法作品的观赏过程,尽力使自己的艺术感觉接近书法创作的原始意图,另一方面,他必须调动一个批评家所具有的理论修养和知识积累,动用他所掌握的艺术理论和方法,进行双向有效的阐释。在批评写作时,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为充实饱满,洋溢出芳醇的才气,批评者应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在长期持续不断地对各种优秀作品进行观摩、聆听、思考、分析,并进行理想考问时,反复地进行心灵的咀嚼、感知和体验,让自己善于在整体关系的制约下,敏捷地捕捉语言、心灵、生命与作品之间的微妙变化。运用复杂细致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阐释,但不要给作品下定论,其实简单定论的批评不是好批评。

  对于读者、书家来说,他们在批评中思考,同时感受到思考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感。这种学术性的兴趣不是金钱或者别的什么经济规律能够支配的,常常表现在对活动目的的向往,更表现在追求过程中生命的呈现与陶醉。我们的批评可以不怎么看重自己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能否指导书法家的创作,更多的是凭依个人的文化兴趣,通过书法艺术现象,发表自己关于社会人生的认识、感受与体验,或把思考和探讨本身视为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其实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写作,给人带来思想、带来追问,所以这种批评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公正或符合大众准则的。批评家只是更多地提供观望书法的不同视角而已。不同视角下的批评只能做得更为深入、更为有效、更为专业,但不能说这些视角是公正的、客观的。书法家不一定能够直接从中得到关于怎样写之类的指导教诲,但可以从作者话语中得到某些方面的启示,从而促进自己的创作。读者不一定赞成你的观点,但却可以为独辟蹊径的新奇精神空间吸引。


  批评视角与书法创作影响是双向的,一个优秀的书法批评家一定能深入到作品与作者的内部,一定能在作品里体会到书法家那些感受、情绪、表达的欲望。出色的书法家在精湛的书写技术之外,总是将审美、情感、品质贯穿在书写之中。批评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不时地体会到书写者的审美感悟,有时还会沉迷于书写者所创造的那个书法世界。这时,批评依赖于书法家的个人经验、个体感受,才能得以展开,同时回应着读者自身的经验与感受。

  在书法创作和阅读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心灵、情绪常常会随之而改变,一种对书法理解的视角也随阅读的进展而产生,随阅读的变化而变化。书法家未必有意书写关于书法观念的作品,但批评家对书法的阅读却常常是关注于书法创作的理念,因为书法作品本身激发了批评者和作者内心的视角反应。那么,批评就成了对书法视角的关切,我们对作品的阅读在经历不同书写方式的表达,同时也是在经历不同书写视角的扫描。书法家和批评家因为书法的视角联系在了一起,批评的视角也成了一种见证的视角。

  书法批评不是书法创作的附庸,它们有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面。很多时候恰恰与常人理解相反,批评可以成为创作的先导。比如有了观察书法空间的视角,无论这一理论的起源点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才会有在书法创作中对空间的自觉,才会有沃兴华关于“流行书风”创作理念的引领,才会有“流行书风”创作形成探索的体系。有了姜寿田《当代新帖学论》视角下的批评梳理,才能给张旭光“新帖学”的书法创作确立一种范式。

  当然也有当一种新的书法现象出来时,需要批评家贡献自己对于书法独特的个人观念、个人理解的时候反而失措了。这说明书法批评的观念跟不上书法创作的发展,更不要说充当创作思想的前导。这说明书法批评家缺乏解释力,观察书法视角落后,思想麻木,这与批评家个人批评素质相关。


  观察一个时代的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书法家如何处置传统与表达,也要看他如何处置审美、语言、形式、情感等元素,而后者正是批评视角有别于一般作者仅对作品和对象做描述性、介绍性的说明。


  批评视角关注个体生命的展开,关注批评如何与读者与作者共享一个生命世界,并由此激起一种常理感觉,甚至激起渴望再次创作、表达自己的冲动。对一个结字空间的分析,对一种笔墨与审美的解析,对一种情感与表达的感悟,对一种形式与观念的生发,或是对一种视角与书史的串连与解读,这些都可以构成书法批评的基本经纬。只是当代书坛被太多看得到的技术和功利挡住了其他视角的视线,书法批评一直没有更为开阔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在书法批评的视角里,我们要重视书写技术里包裹着的专业细节以及技术下面的书写观念,又不能淹没在各种书写技术的解说中,看似专业的利剑实质上却是审美与精神空泛的表征。技术、语言、表达、审美、观念、情愫、意境、精神这些都是批评的视角范围。好的书法批评更应该致力于当代人生存处境的审美与精神上的勘探和追问。创作的疑难,表达的苦闷,技术的粗糙与贫乏,这些都需要来自批评家的深度察看与应答,这些也只有具有当代学理品格的书法批评才能做到,也将在一段时期里成为书法批评的主题。批评首先是直面当下的创作、挖掘创作秘密,理解了它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才有讨论的必要。因此,强调书法批评中的个体视角,其实是要在书法当下书法技术与形式的潮流维度之外,重构起一个关怀审美、追问书法情感与整体人文精神的维度。这是在比赛式的展览体制下不太被人重视的书写潜流,将书写放在超越一切简单评判的俗见中,进入艺术和精神的大自在。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