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猴:人类为何称猴子为灵长类

 钟离绝遐之万语 2016-02-18

与生肖结缘的动物:


申猴:人类为何称猴子为灵长类

                       

 

人类作为站在世界生物链最高端的智慧者,从来都是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生物学家们把现在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进行分类,而且将人类自己与猴子同划分为“灵长类”。灵长类是哺乳纲的一个目,是目前地球上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具有以下特征: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和大猩猩。灵长类是具有灵性的最高等哺乳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进步的一类,我们人类也是灵长类的一员。

在灵长类动物中,有的动物外观和人类相似,有的完全不像,智慧的高低也有很大区别,人类的大脑最发达,智慧最高。人类与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仅体质特征很相似,而且社会行为也很相近。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大脑很发达,因此人类的行为方式也比其他动物复杂。

灵长目动物大多是社会性动物。他们的生活和迁徙都是成群结队进行的。其规模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群体中,有一只成年雄性的是整个群体的领导者。

灵长目动物个体之间也有相互影响,他们彼此去除同伴身上的寄生虫,杂物等。此外,灵长目动物的未成年个体之间经常游戏。灵长目动物能够发出声音,彼此进行信息交流。他们用一系列的喊叫声或者身体某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 

 

灵长目动物一般都有一个“居住区”,就是通常活动的一定区域。居住区周围经常有群体成员进行巡逻。在居住区内,还按照群的大小以及食物的获取方式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居住区经常根据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有些种群会迁徙到经常去的区域,称为“核心区”。

灵长目动物的婴儿与其他动物不同,他们在刚出生时一直跟随母亲,生活完全由母亲来照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当然,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母亲行为也不相同。许多灵长目种类的雄性对婴儿往往起到父母的责任,一起照料和保护婴儿。

灵长类为何“灵长”呢?根据科学家对现生的灵长类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为人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答。

首先,绝大多数灵长类都栖息在树上,这一点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在树上生活对于灵长类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它们脚下没有土地可支撑,因此必须用四肢抓握树干。与此相适应,它们的四肢末端由早期哺乳动物的爪子逐渐转变为每个手指都能够单独活动的手;最后,拇指还能够与其余的各个手指对握。可想而知,这样的演化必定能够改善灵长类在树枝间活动所需要的抓握能力;更重要的是,拇指和食指指尖的对握可以形成环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掌抓握物体的准确度。这一进化特征的出现不仅对早期灵长类搜寻昆虫等食物非常有利,而且对于后来灵长类可以用手灵巧地摆弄各种物体、直至最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下了基础。

其次,与手部的灵巧活动相配合,灵长类发展了立体的视觉。双眼向前望着几乎是相同的目标,脑部就可以接受一对视觉的影相。经过了大脑的处理,影相就产生了深度、形象和距离的感觉。这样对灵长类在林间腾越行进是非常重要的。灵巧的手加上立体视觉,就使得灵长类能够从三维空间观察物体,用手把物体任意移动和拨弄。这都是灵长类充分掌握四周环境特质的先决条件,也是激发好奇心的原动力。

灵长类还发展与进化出辨认颜色的能力,这很可能与它起源于大眼睛的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有关。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的大眼睛是为了在夜间增强对光线的敏感性的,但是当灵长类起源后,它们在白天越来越活跃,大眼睛内的视网膜就转变为能够接受不同的色彩。能够分辨颜色有助于灵长类分辨若干食物,特别是热带雨林茂密树枝上的果子。

灵长类中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一目。它属于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猴子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分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在中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灵长类物种。在当今世界人口爆炸,人数超过七十亿的时代,地球上半数以上的灵长类物种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迎来灭种之灾,如果说一个物种的无度增加,竟要以许多物种的消亡和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那些古人留下的“兔死狐悲”、“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天令其亡,必令其狂”等谶语将以自然规律的方式,了结和惩戒这种暴殄天物、为所欲为、独霸一切的恶行。必须承认,自然界本身就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物种凌驾于众生之上、达到绝对优势的霸主地位之时,也就是该物种行将覆灭之际,恐龙,便是前车之鉴。 

 

将猴人格化最成功的文学作品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只最终因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猴子。到底怎样才是属于孙悟空这只神话猴子的命运?战死,抑或永远不败?

孙悟空,在作者的笔下是不败的战神,桀骜不驯,打抱不平。从集天地灵气的一块石头变成花果山的猴子王,学来一身功夫以现他的愿望,龙宫抢宝,大闹地府,与玉帝争夺宝座,最后被慈悲为怀的如来压在山下。然后找人把他救出来,共同演绎一出“西天取经”的好戏。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是封建礼教的一个典型,《西游记》也因为它作为一本封建礼教的教材的出色独到而被评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列。一个起先无视玉帝的法律规章条款制度的人,一个把天宫地府搅翻了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猴子猴孙视为生命的人,竟然会去接受如来的封赏,无数次的跪拜求助以帮唐僧完成“取经”之梦。

猴通人性,尽人该知,有一则关于义猴的传说故事足以证明: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远嫁他方。来山中打猎的人可怜老人孤独,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猴子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去世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猴子:“是不是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就到乡中大哭,乡里的人纷纷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人大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猴子在极度悲伤中度过了三个月,最后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这只义猴,把它葬在老人的坟旁边,还为义猴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有关猴子类似的报导有过多次。以猴为载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多。

中国很多自然风景区都有猴子,我也到过几个有猴子的景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峨眉山的猴子。

峨嵋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自然是源远流长。早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群峰竞秀古木葱茏,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迹之多,风景之胜可见一斑。万年寺中轻烟袅袅,清音阁上梵乐飘飘。无梁砖殿堪称天下一绝,香火之繁盛可想而知。游览峨眉山,最有趣味的事就是造访猴子。

我是曾经领教过峨嵋山的猴子调皮可爱的,在进入猴区之前,导游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我们前一天就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为猴子买了许多苹果。第二天一早,导游一声令下,我们一行人兴高采烈的向着目的地进发。临近猴区了,猴子的塑像随处可见,都是生动可爱的模样,就连栈道围栏、桥栏都是“猴子”站岗放哨。这更刺激了我们兴致,不仅加紧了脚步,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三四块苹果。

峨嵋山的猴子自然生态区,位于一个狭长的山坳中。两边青山叠翠,树木高大茂盛,中间是幽深的山涧。只有一条长约三四百米的栈道悬挂于两山之间,这也是游客通道。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大有人比猴多的盛况,看来大家都是同道中人。

大门口赫然挂着一面“齐天大圣”的旗子,旁边的盘踞着一只身体健硕、威风凛凛的猴子。这就是猴王了吧,大有孙悟空的气势。想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搅扰了佛祖。现如今它的后代在这佛门清静之地也占山为王,不能说纯属历史的巧合。

峨眉山的猴子很机灵,对人很亲近,胆子也大,不但会向游客要吃的,如果说游人不给吃的,它们就会从游客手中抢吃的,而且敢掏游客的包。经常听说一些游客的皮包、相机等贵重物品被泼猴抢走,或挂在树上或丢弃在山崖下,愤怒的游客却只能望猴兴叹。所以,我们去的时候见到猴子就像见到贼似的,把自己的包和其它物品紧紧的护住,惟恐被猴子抢了。可气又可笑的是那些抢了东西的猴子,见到相机之类不能吃的东西,则在远处瞪着通红的眼睛非常不理解地盘算着,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尽带这些不能吃的玩意儿。

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峨嵋猕猴。一行人特别是几个女士赶紧买来袋装花生,一颗一颗地投喂给猴子们吃。猴子们很守规矩,看不出有抢东西的嫌疑。景区穿绿马甲的管理人员还时不时地用弹弓驱赶猴群。因为在此处危险路段,曾经发生过游客被猴子“逗”下悬崖的事。

同行的人举起苹果刚想与猴王“亲密接触”,就听得耳边一声断喝:“不准随便投食,要想喂猴得买猴粮!”一位手拿竹棒的中年妇女正怒气冲冲地指责企图喂猴的人。这才使我留意到除了游人,这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到处都是手拿竹棒严阵以待的安全员。他们的职责是驱赶猴群,保护游人免受猴的惊扰。服务人员解释为峨眉山的猴子都被游人宠坏了,日益肥胖,现在为了它们的健康亟待减肥。这也是出于对游人的安全考虑。言辞诚恳合情又合理。于是大家纷纷收起苹果,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的确,峨眉山的猴子大腹便便的不在少数,这也凭添了它们的憨态,却并没影响到其身手,还是很敏捷矫健。猴子们灵巧在木栏边、索道上、亭檐间、树梢处翻上跃下自由自在,丝毫没有受到游人的影响。

有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在嬉戏玩耍,小猴顽皮的跑上铁索。可能由于畏惧突然踌躇不前,两只手死死的扒着铁索,向妈妈求助的叫着。猴妈妈箭一般跃过去抱起小猴。小猴在妈妈的怀抱里还有些惊恐,母猴赶忙为孩子梳理着毛发进行安抚。

我正在看得出神,感觉脚下有动静,低头一看,只见一只老猴蹲在我的腿边,眼睛左右顾盼巡视着,趁安全员不注意,伸出猴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我手提袋中的苹果,一下蹿到树梢上得意洋洋地大嚼特嚼起来。好一只聪明的猴子。 

 

安全员横眉立目地盯着我,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幸灾乐祸的喜悦。还没等我从恶作剧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已经有两只猴子蹲守在桥上等我了。它们也许注意到我刚才的举动,也许认为我的手提袋里还藏有它们所期待的美味佳肴。我开始并没留意,在我试图从两猴之间穿过时,一只猴突然抱住我的小腿,我一下有些惊慌起来。还是那位安全员眼疾手快把猴儿们赶跑了,我惊魂未定地向她道了谢,她走过来确认我身上再没有“危险物品”才让我走。可怜我同来的朋友们都在她的火眼金睛下被“缴械投降”了。

走出猴区,我心里有些失落。一是不舍得这些可爱的猴子,另外顿悟到自己的幼稚可笑,自以为是万物的灵长的我们,以戏弄猴子为乐的同时,不是也反成为了猴子嬉戏的对象了吗。猴子们每日看惯了我们的手舞足蹈、指点江山、自以为是的神态,大概早已感到滑稽可笑吧。我们并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和猴子一样同属灵长类动物,同属自然之子。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要学会尊重和敬畏,这就是峨眉山的猴子教会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