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统称“三孔”。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曲阜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2007年5月8日,曲阜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0月17日,我从邹市来曲阜,下榻柠檬假日酒店,这是我第三次来曲阜了。 孔庙又称至圣庙,也称文庙、夫子庙。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及四圣、七十二贤人的地方,建筑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同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专家评孔庙建筑时间最久远、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寿堂”,当时只有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扩建和雍正年间大修的规模。 孔庙前有一座门楼,上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论语·子张》载: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说:(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人们很容易看见墙内的一切,而老师家的围墙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各式各样的宗庙和馆舍。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人们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书。 过万仞宫墙为金声玉振坊,四楹三门。“金声玉振”四字也是胡缵宗所题,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完整而统一。“金声”原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这里借用孟子语意,赞美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过玉振坊为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人称“二柏抬一孔”。这桥名“泮水桥”,古时称学校为“泮宫”,生员入学之大礼称“入泮”。走过泮水桥,即孔庙大门,原来东西两旁各有一块石碑,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西边的下轿碑己毁,只剩东边的下马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凡经此处,必须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表示对孔子、孔庙的尊崇。 孔庙仿皇宫之制,分三路布局,共九进院落,中路以南北为中轴,包括金声玉振坊、泮水桥共六门、三坊、三殿、二桥、一阁、一坛和十三碑亭,依次为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 棂星门为孔庙第一道门,棂星,原为天田星,古时祭棂星是为了风调雨顺、农业丰产,故祭天时先祭棂星,孔庙设棂星门,是说尊孔如尊天,门名为清乾隆皇帝御笔;过棂星门为“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名为山东巡抚曾铣所书,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朱熹)。就是说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过太和元气坊为“至圣庙”坊,坊为汉白玉石刻制。院落东西两边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是赞颂孔子之德与天地齐,西为“道冠古今。”是赞颂孔子之道古今无二。过至圣庙坊为“圣时门”,《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一位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圣时门大都紧闭着,除了皇帝来曲阜祭孔和衍圣公(1)出生这两种情况要打开外,平日里从不轻易开启,人们要走侧门。 圣时门里是一个很大的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东西有“快睹门”和“仰高门”两座侧门。“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瞻仰圣颜“先睹为快” 从圣时门到弘道门,有一水横穿,三桥纵跨。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桥,此处取名璧水桥。璧者,美玉也;璧水者,太学也。亦与皇城金玉相照。 弘道门取《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语意,赞颂孔子弘扬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弘道”二字为清乾隆皇帝所书;大中门为宋代孔庙大门,称“中和门”,明代扩建孔庙改称“大中门”。门匾为清代重建时乾隆皇帝御书。门名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同文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清代据《礼记》“书同文”和孔子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改为此名。门匾亦为乾隆帝御书。 奎文阁原为“藏书楼”,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金时改称“奎文阁”。“奎”为二十八宿之一,《孝经》云:“奎主文章”,后人将奎星衍化为“文官之首”。匾书亦为乾隆御笔。奎文阁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千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地震,均得以保全。据西面碑亭的碑文记载,尤其是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南8北5。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俗称“御碑亭”,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个时代的石碑50多方。碑亭中似龟非龟的负碑动物名曰赑屃,传说龙生九子,赑屃为八子,善于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大的一方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据说这块御碑及碑下的赑屃总重65吨,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孔庙至此五门洞开,分为三路布局,中为“大成门”,东为“承圣门”,西为“启圣门”,三门之间还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大成门”三字为雍正皇帝御笔。“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 大成门内石阶东侧,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树侧有碑一方,上书“先师手植桧”五字,据记载,古桧原为先师孔子亲手所植,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桧树为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 过大成门为“杏坛”,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杏坛设教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年间,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 “除地为坛,环植以杏”。金代在坛上建亭,亭中现有石碑两方,一方篆书“杏坛”二字,为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所书;另一方《杏坛赞》,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原为宋徽宗亲题,后毁于雷火,清代重建后由雍正皇帝重题。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和故宫太和殿、岱岳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内正中有一雕龙贴金神龛,内奉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塑像,东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再外两侧为十二哲神龛。东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和十二哲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圣贤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 大成殿后是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内供奉着亓官氏的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 圣迹殿位于孔庙的最后一进院落,是一座用石刻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孔子一生事迹的大殿。画称“圣迹图”,原为宋人画本,增补后由画工杨芝作画,刻工章草刻石,制成120幅石刻,嵌于壁上。画面从颜氏祀尼山开始,到孔子死后弟子庐墓为止。 圣迹殿正面“万世师表”为康熙御笔,正中孔子大司寇像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西头有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殿内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赞孔子小篆和清代康熙、乾隆的御制碑。 孔庙东路由大成门东侧承圣门而入,分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区,有诗礼堂、孔宅故井以及孔子九世孙孔鲋藏书的“鲁壁”, 后院有崇圣祠、五代祠;西路由大成门西侧启圣门进入,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建有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等。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代文人纪昀(纪晓岚)手书。 孔府前后九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布局,东路建有沐恩堂、报本堂、一贯堂、孔氏家庙家祠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进入孔府大门,依次为二门、重光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 孔府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掖门一座,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掖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第三道大门因门楣悬明世宗朱厚熜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此门平时不开,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才鸣炮开启。 二门与重光门院落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各厅长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担任。 过重光门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中央有座八宝暖阁,正中一张太师椅,椅前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额,上刻清世祖顺治谕旨,要衍圣公“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凛守礼度,无玷圣门”。 堂内两旁及后部陈列着正一品爵位的仪仗。如金瓜、朝天镫、曲枪、雀枪、钩连枪、更鼓、云牌、龙旗、凤旗、虎旗、伞、扇等还有一些象征其封爵和特权的红底金字官衔牌,如“袭封衍圣公”、“光禄寺大夫”、“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奉旨稽查山东全省学务”等。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据传明代权臣严嵩被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孔府主人未允。此凳系当年严阁老坐候之物。 二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大堂礼毕奉茶小憩之处,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西厅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进京朝觐事宜。二堂室内正中上、下挂着“节并松筠”和“诗书礼乐” 两块雕龙金匾,分别由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两旁立着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道光帝手书的“福寿碑”和咸丰皇帝御笔亲书的《赐衍圣公孔繁灏碑》、慈禧太后分别为孔子76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其他的母亲和妻子手书的三方“寿字碑”,还有慈禧太后御赐的 “松鹤图”、“九桃图”等。 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家族内务的地方,东间为接待室,西间为书写官撰写奏章之处。屋内正中高悬的“六代含贻”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据《孔府档案》记载,孔氏族人和佃户、仆役犯“法”,孔府可自行审讯、行刑、断结。为此,堂内设有公案,摆着文房四宝、令箭、竹签、惊堂木。 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有道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还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传事,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俗称“石流”,府内规定的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能将水倒入水槽,隔墙流入内宅水池。 在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与饕餮一般,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可谓贪得无厌。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有人喊“过贪门”,以戒贪脏枉法,坚持清正廉洁。孔府将“贪壁”立在宅内必经之路,一出门即可看到,既是自律,也可说是一种家教的手段。 过内宅门为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房内正中高悬“宏开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挂有一幅慈禧亲笔写的“寿”字;东侧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椅,同治皇帝的圣旨及各种文物古玩,还有一套满汉餐具,共404件;西侧间为签押房,是主人处理府务、签发文件的地方。 穿过前上房,为前堂楼和后堂楼,前堂楼为衍圣公燕居之处,现陈列保持着76代衍圣公孔令贻和夫人陶氏及侧室王氏、丰氏当年的生活情景,内悬“松筠永春”为孔令贻手书;后堂楼原为内眷居处,现陈列77代嫡孙孔德成夫妇婚后生活燕居的情景;后堂楼之后还有5间正房,叫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孔府内宅后院为孔府的后花园,称铁山园。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林内有各种树木10万多株,数百种植物。在万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 孔林的大门为“至圣林”木构牌坊,进入孔林大门是一条长约1华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门楼叫“观楼”,俗称“二林门”。 孔林二门内有一条横穿东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 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洙水河上有桥三座,左右皆为平桥,中间的一座拱桥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桥”。 洙水桥北迎面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叫“档墓门”。过此门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对巨型石雕,用以守墓。甬道尽头大殿是祭祀孔子设香坛的享殿。享殿之后红色的墙院内就是孔子及其儿、孙三代的墓地。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 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孔林中除孔子墓外,气派较大、墓饰规格也较高的,要数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墓前高大的木制牌坊上书“容音褒德”。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于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孔林里还有一位名人之墓,那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桃花扇》一书而名盛—时。他的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孔林中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000余方,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 注(1):“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元年,两千多年来,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生于1920年的孔德成先生,便成为末代衍圣公,首任奉祀官。2008年,伴随着孔德成先生的去世,“衍圣公”也就划上了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