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庄园
魏氏庄园位于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将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垣与四合院式的住宅融为一体,将我国北方传统建筑和南方阁楼建筑特点汇于一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我乘坐城乡交通车先到魏集镇,然后一路打听,找到了魏氏庄园。魏氏庄园是一个由树德堂、徙义堂和福寿堂组成的建筑群,由于没有人提醒,我仅游览了树德堂,而未涉足其它两座建筑,好在所去的树德堂是魏氏庄园最具代表的建筑。
树德堂是明朝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徙到山东棣州永安镇(今山东省惠民县魏集镇)的魏氏第十世子孙魏肇庆所建。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由皇家宫廷建筑设计师特意设计,众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耗费巨资,历时三年才建成的。
树德堂魏氏庄园是一座城堡式庄园。将城垣建筑用于民居,并将二者巧妙地融合,防御功能为其最显著的特点。庄园呈矩形,四周墙体为沙土石灰夯筑,外层砌以青砖,墙顶部内建女儿墙,外砌垛口,中间为跑道。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还各建了一座与城垣连体的炮楼,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设有射击孔。城垣四周每隔若干距离建一个拱券形壁龛,有上下两个射击孔。城垣还建有梯道与地面相通,建有吊桥和楼房连接。
城门为拱券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城门上方镶嵌着青石门额,上刻“树德”二字。城门前有青石铺面的平台,外有拱桥坡道,均设有护墙。拱桥两侧各有一座旗杆,上悬形状如升(古代量具)的吊斗,吊斗上面有古代钱币和蝙蝠图案,寓意“福在眼前,步步高升”。门前南侧有株古槐,这是根据民间俗语“门前有株槐,不是进宝就招财”而专门栽植的,冬去春来,这株古槐历经沧桑,仍然生机盎然,如今,它成了庄园兴衰的见证。
城门内两侧建有耳房,供门卫护院家丁居住,并作武器库。据说当年的庄园主人不但置有数百支沙俄制造的“32响”等式样的枪支和大刀长矛等冷兵器,还专门配备了经过训练、武功高强的护院家丁,为了保卫庄园的安全,主人还喂养了十余头猎犬,配合家丁夜间巡逻。
住宅是庄园的主体建筑,共有三进九个院落,由中院和东西跨院组合而成,沿南北方向依次布局,按照前堂后寝的传统格式排列,根据居住者的身份设置。
住宅大门前有上马石、栓马桩,大门上方门楣有暗八仙、龙凤牡丹、狮子绣球、鸳鸯荷花等木雕和文房四宝的戗檐砖雕,大门两旁还有一对昂首挺胸的石狮子。大门偏东,进入大门,和大门并排的分别是南房和倒座房,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是垂花门、中庭院、会客厅和北大厅院,两旁分别建有东西厢房和耳房。靠墙两侧建筑东侧依次是私塾院、北书房、厨房院、厨房、东跨院和后东厢房;西侧依次为前院裁房、裁房、裁房后院、西跨院、南屋西跨院和后西厢房。宅院里主院跨院之间有仪门或暗门相通,宅区布局合理,组合严谨,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各个院落植有四时花木,蓊蓊郁郁。庄园主人又在城垣之外建了祠堂、花园、广场、池塘。
树德堂庄园基础垫高了一丈,成了平原上的一座高台,除了城垣建筑具有防御功能外,层层院落及屋宅间还遍布有武器库、兵勇寝室、暗室、暗道,使这座庄园同时具有防黄河水患和防匪盗之患两大功能。那么,魏氏是怎么发迹?怎么会有“末世恐惧症”这么一种病态心理,而耗费巨资建这么一座庄园呢?后人很难理解。其实,只要翻开晚清的这段历史,就不难找到答案。在树德堂兴建前的几十年中,虽然魏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但是,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匪盗猖獗,黄河大堤连年决口,庄园主人魏肇庆目睹现状,为了魏氏家族的安危,庄园树德堂的兴建也就成为了必然。
魏氏迁惠民后,一直传承耕读家风,至第五世起,在长达百年的岁月里,“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一个集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于一体的名门望族。一直以来,魏氏家族纾国之难,济人之危,做出了许多善事义举,“俭于自奉而丰于济人”、“虽家累巨富,却服御器用尝若寒素”,也许这是魏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长久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树德堂建成后的第九年,49岁的庄园主人魏肇庆因风湿病复发去世,从此,魏氏家族也逐渐衰败了下来。
魏氏家族从一个迁徙他方的农民家庭,成为富甲一方的望族,在鲁北平原这样一个灾害频仍的欠发达地区建起了如此令世人惊叹的庄园,其中奥秘,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