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武威汉简》:止痛六法.2.《本经》:黄芪功效释义.3.从《河图》谈《伤寒论》第七条

 johnney908 2016-02-19

1.《武威汉简》:止痛六法

时间:2015-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世彪 张延昌

   《武威汉简·医药简牍》(以下简称《简》)于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共有简牍92枚,其中记载“痛”的简牍文就有17枚。

    总结分析发现,其治疗痛证有以下六法,今浅析如下:

    散寒止痛法

    《简》81(甲)曰:“治痹手足壅肿方秦瘳五分付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一先餔饭,酒饮日三以愈为度。”方中“秦瘳”即“秦艽”,可散寒祛湿,通络止痛,“付子”即“附子”,可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二药合用,共奏温阳除湿,散寒止痛之功。《简》17、18曰:“治百病膏药方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猪脂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17)大如养矢温酒饮之日三四与宰捣之丸大如赤豆心寒胁恿吞五丸日三吞(18)”,从应用附子和蜀椒的作用来看,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活血止痛法

   《简》11、12曰:“□□瘀方乾当归二分弓穷二分牡丹二分漏庐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虻虫一分凡(11)□□皆冶合以淳酒和饮一方寸匕日三饮倍恿者卧药中当出血久瘀(12)。”瘀方有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7味药组成,从方药分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简文中“倍”疑用作“背”,“倍恿者卧药中”是指用“瘀方”治疗背痛的特殊方法。《简》13、52、53中均名为“治金创止恿方”,均是治疗外伤痛的方药。其中《简》13用被《神农本草经》列丸上品的“曾青”和“长石通”,均具有活血通脉止痛的作用。《简》52、53均用“温酒饮”与“酢酱饮”,皆取酒、醋的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之功效,后世许多治疗金创类方药也多以酒或醋作为药引子。

    逐瘀止痛法

    简文中已有治癥瘕痛的记载,《简》44、45记载:“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恿方斑蝥十枚地胆一枚桂一寸凡三物皆并冶合和使病者宿毋食旦饮药一刀圭以肥美 十日壹饮药如有症当出,从。”文中斑蝥、地胆均为剧毒中药,二药共奏破血逐瘀止痛之功,桂有通行血脉,助破结散瘀之力。本方服法颇为讲究,每隔“十日壹饮药”,饮药之前,“使病者宿毋食”,翌日晨饮药。正如《本草经集注》中所谓:“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用量仅为“一刀圭”,说明其药性剧烈,不可轻易用之。可见当时医家对剧毒药的应用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为后世用毒药破血下瘀血止痛治疗癥瘕痛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缓急止痛法

   《简》81(乙)为治久泄肠辟方,简文中提到“肠中恿加甘草”,是取甘草缓急止痛之功,后世仍沿用此义。

    清热止痛法

   《简》42、43曰:“治鲁氏青行解腹方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七物(42)皆并冶合以方寸比一饮之良皆愈伤寒逐风(43)。”本方由麻黄卅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制川乌、附子各二分组成,从方药性味功效分析,用了大量的清热利湿药物,配伍了少量的温通止痛的药物,从而达到清热止痛的效果,适用于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出现肢节红肿热痛,或发热不解等证。

    异病同治法

   《简》57曰:“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简》62~67曰:“□置□上良甚创恿皆中良勿传也(62)逆气吞之喉痹吞之摩之心腹恿吞之嗌恿吞之血府恿吞之摩之咽(63)乾摩之齿恿涂之鼻中生恶伤涂之亦可吞之皆大如(64)酸枣稍咽之肠中有益为度摩之皆三乾而止此方禁又中妇人乳余(65)□吞之气龙裹药以榖塞之耳日壹易之金创涂之之头恿风涂(66)之以三指摩□□□□疝吞之身生恶气涂之此膏药大良勿得传(67)”,文中共涉及“疮痛”“心腹痛”“嗌痛”“血腹痛”“齿痛”及“头痛风”等6种疼痛病证,皆以“千金膏药方”治疗,对于不同的疼痛,采用了相同药材和剂型的药物治疗,后世的“异病同治”学说或源于此。(责任编辑:高继明

 

2.《本经》:黄芪功效释义

时间:2015-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钱

    黄芪“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生用,盐水炒,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本经》)

    热毒壅盛之疮痈疖肿非黄芪所主。然久治不愈之痈疽,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黄芪自能补养气血而托毒生肌止痛。曾治一乳腺肿瘤破溃,脓血淋漓而气色惨淡,以大剂黄芪人参汤服六十余剂而创口始敛。凡烧烫伤之中后期创面难愈,骨折难愈合者,笔者常以大剂量当归补血汤治之。此亦研究本经所得。也常用此方于妇科崩漏失血及一般血气虚弱之证。贵州名医石玉书先生认为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系久败疮类。前者必于疏肝健脾方中加黄芪,后者则用黄芪、生地榆、木香、赤芍为方,确有愈合胃肠溃疡之良效。

    大风癞疾,笔者未常见,然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等皮肤瘙痒病则临床多见,一般辨证为风热湿毒证,然用清热祛风,除湿解毒方常无效验,笔者用黄芪赤风汤或防风通圣散加黄芪则每有良效。

    痔之所生,在于元气本亏,血气不足,湿热之邪始能下坠大肠,血脉郁而不行,筋脉横解而成痔,补益元气最为重要,清热除湿次之,石玉书先生有方治内外痔:

    炙黄芪24克,焦术12克,山药18克,炒槐花30克,银花15克,制乳没各9克,泡参30克,当归12克,炒黄柏9克,厚朴9克,马齿苋30克。

    补虚二字内容甚多。黄芪补益之性于临床,可用于阳气、血气之亏损者,方如当归补血汤、黄芪人参汤、黄芪附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更可用于虚实错杂之证。东垣清暑益气汤、石玉书先生家传益气解毒汤等,笔者最常用于多种慢性迁延性感染。

    凡表虚之证,常自汗畏风,经常感冒。笔者有一方:黄芪15克,泡参30克,熟地30克,山萸肉9克,仙灵脾15克,防风9克,虎耳草12克。此方补益卫外阳气,固表止汗之作用类同于玉屏风散而略胜之。

    黄芪补虚之能最显现者莫如补阳还五汤,此方黄芪用量二三十倍于诸活血化瘀药。用于中风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笔者用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常加服马钱子为主药之仿九分散,确可大补气血,长肌肉,推动瘀血以行。大量黄芪并无升提血压之弊端,反因调节之能而使之略降。若黄芪量少,本方则少效。

    凡幼儿之病多因少阳生气不足或不条达也。黄芪能生发少阳之气,增加幼儿御邪之力,故常可用之。然阴虚有热者,痰气相壅者,无论幼儿或成人,皆不相宜也。(责任编辑:高继明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用水火之成数“六”“七”,不用水火之生数“一”“二”,是皆参以中土之数“五”,说明无论阳经之病、阴经之病,必得胃土之气来复资助,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

3.从《河图》谈《伤寒论》第七条

时间:2015-08-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朱祥麟

    《伤寒论》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对于“发于阳”“发于阴”,历代注家大体有3种认识。其一,认为“阳”指阳经,即太阳、阳明、少阳;“阴”指阴经,即太阴、少阴、厥阴;如钱天来、尤在泾等,皆持此说。其二,认为“阳”指太阳,“阴”指少阴,如张志聪。其三,认为“阳”指风伤卫,“阴”指寒伤营,如方有执。

    按“发热恶寒”,乃邪在三阳,正盛邪实,正邪相争,以发热为特点,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阳明病但热不寒等;“无热恶寒”,乃邪入三阴,正气不足,无力抗邪,以恶寒而不发热为特点,如太阴阳虚寒湿,少阴心肾阳虚,厥阴阳虚寒厥等。故“阳”指阳经,“阴”指阴经,实有纲领总括之义。因此,笔者认为,采用第一说似更符合伤寒本义。

    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病愈日数机理,仲景已作自注,谓“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一般医家认为,阴阳即水火,火水即寒热,六、七为水火之成数,故用以说明阴阳寒热病愈之日期。

    《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可见,“一”为水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二”为火之生数,“七”为火之成数。仲景何以要用水火之成数,而不用水火之生数来预测阴阳病愈之期呢?

    大多数注家认为,仲景所言“六”“七”日数原不可拘。如程郊倩说:“‘七’与‘六’不过奇偶二字解,特举之为例,以配定阴阳耳,日子上宜活看。”“病愈之日期宜活看”,实与仲景全书精神相符。

    如《伤寒论》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此阳经之病,经七日未愈,十余日始欲解,日期为不定数词。又如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此阴经病,六日未愈,至七、八日欲解,愈期亦为不定数词。但仲景偏以肯定之阳数“七”与阴数“六”定为条律,岂不是将活泼泼之内容反困死于呆板的文辞之下?可见程氏“不过奇偶二字”之说亦未得仲景深义。

    欲明此中奥理,必须深究《河图》。

    “河图”一词始于《尚书·顾命》。《太玄经·玄数》阐其象数云:“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说明“河图”是古代天文、季节、方位、物候规律的数图,而且赋与阴阳五行属性。

    《河图》以十一月冬至寒极属水,一阳初生,阳为奇数,故以一为水之生数。五月夏至热极属火,一阴初生,阴为偶数,故以六月二阴的二为火之生数。一月春属木,正值三阳之数,故以三为木之生数。八月秋属金,正值四阴之数,故以四为金之生数。四季之末各以土旺寄治,季春三月为首,三月正值五阳之数,故以五为土之生数。

    由此可见,河图所示之“一、二、三、四、五”,原本反映季节初始所含阴阳量之多少,后代学者将其与五行相联系,力图将五行用数学以阐明,于是“一、二、三、四、五”便分别成为五行之生数。

    物有始生,亦有盛极。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若用数字表示五行之盛极,则“六、七、八、九、十”分别为五行之成数。

    试观《河图》,五为土之生数而居中,实为枢纽数,称四维。《国语·郑语》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是以一得五为六,而为水之成数;二得五为七,而为火之成数;三得五为八,而为木之成数;四得五为九,而为金之成数;五得五为十,而为土之成数。可见,凡五行之成数中,无一不含有土之生数。《尚书·大传》云:“土常以生也。”王龙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六元正经大论》注文中说:“五行有气、有质皆籍于土,如天一生水,水之气也,一得五而为六,水之质始成。”说明五行之质皆得土气而成,是以河图象数包涵着土与五行密切相关的意义,而万物皆生于土。

    仲景既采用河图之数,则亦采用河图之理。“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既用水火之成数“六”“七”,不用水火之生数“一”“二”,其中皆参以中土之五数,说明无论阳经之病,亦或阴经之病,必得胃土之气来复资助,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

    复观前所引《伤寒论》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是邪已由表入里,反以热熨之,汗大出,则津液伤,而发展成阳明热甚谵语。至十余日,胃气得复,正与邪争,故发生振慄,得下利而邪从大便以去,病乃解。

    又前引第287条,“少阴病,脉紧”,阴寒盛,至七八日,胃气复,阳回阴退,下利,脉暴微,手足温,紧脉去,邪气转从下出,乃欲解。说明阳经、阴经之病,都因胃气渐复,则正能胜邪,故愈。

    又如,《伤寒论》第278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太阴病,脉浮缓,不发热,但手足温,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乃脾阳自复,祛除邪气转从下去,腐秽去,利自止。仲景明确指出是因为“脾家实”,即脾胃元气渐复,故有逐邪自愈之机。

    柯韵伯说:“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七日合火之成数,六日合水之成数,至此则阴阳自和,故愈。”事实上,水火至“六”“七”成数之期,则水火各得胃土元气之恢复资助而正能胜邪,故阴阳自和而愈,此中一层深义,柯氏却未道出。

    胃气渐强之期并无特定之日,因而疾病向愈之期,仲景多用不定数词,是临床相符合。但是,阳经、阴经之病,必得脾胃中土元气资助始能自愈,故“阳病七日愈,阴病六日愈”,必用肯定之数词,其理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总而言之,胃气之强弱决定伤寒疾病之转归,这在整部《伤寒论》中多有体现,亦为仲景重要学术思想之一。结合河图数理,深入理解《伤寒论》第7条,益见其纲领性作用。(责任编辑:高继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