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前3分钟”应该在哪儿

 江山携手 2016-02-19

     最近,我参加了一所学校的“教学小创意”展示活动,很多老师展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明”的金点子和好做法。其中,多数老师的创意都与“课前3分钟”有关:课前3分钟入静,课前3分钟演讲,课前3分钟才艺展示……每个人的活动设计都很精致巧妙,听上去似乎也都意义非凡。但是,他们所讲的“课前3分钟”好像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指上课前的3分钟,有的是指上课后的前3分钟。那么,“课前3分钟”到底应该是哪3分钟?

按照我的理解,课前3分钟应该是指一节课的前3分钟,是包括在45分钟(或40分钟)之内的3分钟。课间休息结束了,新的一节课开始了,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静下来,以便兴致勃勃地迎接新的学习任务,老师就很有必要用好课堂的前3分钟,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要么尽快让学生收心,从课间的高度兴奋中安静下来;要么使学生对本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在十几年前的教师备课本上,第一个教学环节往往就是“组织课堂”。只不过,这个“组织课堂“大多局限在“巡视教室内学生,清点人数”之类的管理视角上,很少有什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课前3分钟”的创意使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创新活动,是值得提倡并积极推动的。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问题。近几年,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讲究创新,学校管理要创新,课堂教学要创新,德育工作要创新……而这些附着在功利上的创新,往往就意味着要多一些套路,多一点活动,多一些时间来“演示”。随着办学行为的越来越规范,学生在校时间有了严格的控制,可供进行创新“演示”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从哪里找时间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于是,很多学校就把目光盯在了上课前的那3分钟上。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校管理研讨活动,学校各处室负责人在谈各自的改革设想时,竟然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了课前的那3分钟。德育主任说,我们打算利用课前的3分钟开发“入静课程”,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入安静状态;教务主任说,我们打算利用课前的3分钟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团委书记说,我们打算利用课前的3分钟开展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卓越口才。应该说,他们的想法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努力。但是,唯一不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们把时间安排在了课前的3分钟里,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课间十分钟,本是一个让学生自由活动,彻底放松紧张大脑的时间。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越来越“宝贵”,这块蛋糕不断遭到各式各样的瓜分。上节课的老师拖堂,下节课的老师提前上课,中间还时不时地有老师催要作业,再加上教室往往离厕所较远,学生楼上楼下一阵小跑恐怕连最基本的生理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奢望修养身心之类的高远目标了。如果我们再把“课前3分钟“定义在上课前的那3分钟里,那么理论上的课间就变成了7分钟,实际上的时间会更少,学生休息的时间就无法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课前3分钟”的热潮一旦蔓延,就会有课前四分钟、五分钟,学生的自由时间就会不断被侵蚀、被剥夺,最终被挤迫的恐怕还是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前3分钟”应该在哪儿?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命题。同样是3分钟的创意,放在上课以后就是课堂的一个精彩开始,放在上课之前就是学生的沉重负担。其实,教育里还有很多类似“课前3分钟”的现象,它时时在告诫我们: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一颗为学生着想的真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