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竞争优势,是没有人可参与竞争的优势

 Purefact 2016-02-20

【好消息来啦!】热卖断货的《活着》一书,第二次印制已完成,企业管理出版社恢复向全国各地供货。当当网此次备货充足,欲购从速……







实力支撑:抵御竞争


摘自《活着》第111页


    抵御竞争,从短期看,可通过保持低调,以免唤醒对手注意,规避可能竞争;从长期看,可凭借基于专注的创新,做到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由此可见,真正能够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是没有人可参与或愿参与竞争的优势。


优势独特性


    企业抵御竞争的真正基础,是其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即创造或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实力。这种做事的实力,可从向内与向外两个角度去考察。向内看,可分成资源、能力、信誉三部分;向外看,可以表现为产品内涵、顾客偏爱、渠道可获等。


    企业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到持续生存。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实力需有落地支撑,能融贯至具体的流程、结构、行为。在这里,流程,说明做什么的活动任务;结构,提供确保流程实施的组织框架;行为,涉及对于企业及员工的动机与激励的关注。


    基于以上对企业实力的说明,可从向内、向外、落地三个维度出发,对构成企业实力各要素的特征做大致的表述整理,并进而提出两个问题:最终得到的企业实力特征,是属于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是基于什么的,个人、群体、组织、跨组织的社会网络?这样,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就可对企业实力特征做整体的归类考察,从而得出关于实力独特性的总体判断。一般地讲,企业实力的构成特征,越是具内隐性,越是基于群体、组织、社会网络,就越是具有不可模仿性与不可转移性,也即越能抵御竞争。


优势隐性防竞争


    企业的实力,越是容易被看清、看透,就越是显性,也就越容易被模仿;越是让人看不清、看不透,就越是隐性,也就越不容易被模仿。企业的实力,越依赖个人,就越具可转移性;反之,越依赖于群体、组织,甚至社会网络,就越具不可转移性。


    如此看来,企业实力建设,越是朝着不可模仿、不可转移的方向努力,其最终逐渐构建而成的实力,就越能抵御竞争。从实力建设的难易程度来看,越是显性,越是依赖个人,就越是容易模仿或复制,或者通过挖角做到;反之,则更需长期不懈努力。


    企业实力要素更具内隐性,就更有助于抵御竞争,防止外部模仿与复制,但同时也就不利于内部的交流学习与知识共享。对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权衡促进交流与防止复制之间的利弊得失,最终做出到底是内隐化还是外显化的适当选择。


    例如,宝马公司就努力减少外显与个人依赖。公司中有不成文的规定,董事会主席不应是明星,领导人员必须轮换,领导文化是没有突出的人。公司中,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每个高层职位都有一个可以立即继任的人,同时,还有两个经理人作为储备。


    一些企业采取多种策略,将实力要素内隐化,以抵御外部竞争。例如,将作业流程黑箱化,将核心部件或关键配料,严控在自己手中;在专利保护不力的领域,尽量不申请专利等;采取高额专利奖金,改善技术精英待遇等做法,留住核心技术人才。


    再如,国内某企业规定,对于像销售之类的特殊岗位,任期不超过2 年,实行定期轮岗;分公司总经理及以上级别岗位,必须配备后备人选;禁止员工在媒体上进行与公司有关的个人包装与炒作。这些做法,无疑都有助于减少企业实力对个人的依赖性。


减少个人依赖性与留住骨干员工


    从企业整体看,减少对个人的依赖性,除了可以抵御竞争,防止因人员流动对企业经营造成损害,还可使企业实力更多地建立在育人机制上,而不是个人上。当然,在企业实力依赖于特别的员工时,若企业能够设法留住这些员工,就可确保企业有实力。


    例如,某企业产品市场受阻,效益略有下滑,熟练员工流失严重,老板心中着急。他远在乡下的母亲得知,来到工厂,亲自下厨掌勺。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各有不同饮食习惯。母亲心善艺巧,做了三类菜,员工吃得满意,找到家的感觉,心就稳定了。


    有些企业发展壮大了,谈竞争优势,谈股权激励,谈企业文化,却忘了把员工真正当人看,忽视了许多人性化的细节。网络时代,谈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去权威等,结果忘了可能存在的关键节点。基于系统思维,关注企业实力,有时细节决定成败。


    复杂系统,简单规则,有机组织的运行就需如此。对于企业,整体看很复杂,但对于熟悉情况的各个岗位的员工来说,所需做的事却并不复杂。这种看似简单的员工个体,形成复杂的企业整体,其过程涉及演化创新,基于长期磨合改进,也能抵御竞争。


创新投入与领导


    创新,不能脱离顾客的真正需求,为创新而创新,甚至故意构造各种名义上的升级换代,以此误导顾客,人为创造所谓的需求,而实际上却是加重了顾客的财务负担。在这里,必须认清创新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标,对其中的度,需要加以适当把握。


    对于创新的许多方面,均需防止线性思维,简单地以为投入越多越好,越创新越好,必须看到这其中存在着的非线性效应,要关注怎么适度,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正如乔布斯所说,创新不是钱的问题,和你的人、和怎么领导他们、和你的理解有关。


    当然,创新需要钱,只是钱的投入水平一旦超过临界值,就将不再是制约创新的瓶颈环节。创新,由谁做最关键。有记者采访一位老板,他年龄不到60 岁,已决定退居二线,他觉得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很需要创意,担心自己年龄大,创意会不足。


    这位老板的行为,非常理性,极其明智。现实中,有一些企业创始人,年纪早已超过70 岁,都奔80 岁了,还冲锋在一线,说要领着年轻人创新,实际上可能正在阻碍年轻人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年岁不饶人,年轻更可能创新,创新需要年轻人。


    当然,对于一些依赖经验积累,渐进改善的领域,也许年岁是一种财富,资深可以做得更到位。具体地,要看企业的业务、顾客、产品与服务以及运作方式等情况,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创新都可从现有顾客入手,通过把握与追随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展开。


顾客需求与创新管理


    未来,市场仍然会有顾客需求。企业目前的顾客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凭空消失,只是其需求的内涵与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若企业能从现有顾客入手,同时注意把握潜在市场顾客的需求动向,那么,能抓住今天,也就意味着可抓住未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解决当下顾客的问题入手,能够一直抓住现在,就意味着抓住了未来。这里的挑战在于,如何处理企业现有顾客与潜在顾客的关系?在服务好现有顾客的同时,要注意把握潜在市场,特别是把握好企业外部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动向。


    现实中,创新,要考虑顾客承受力,防止过度。有些厂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断缩短产品周期,强行推出捆绑式的升级套餐,使顾客负担加重,应接不暇。另有些企业则基于顾客立场,帮助顾客更好地使用现有的设备,尽量延长顾客对新设备的购买间隔。


    企业创新,作为商业行为,需要能将前沿的技术能力,与敏锐的市场感觉协同起来,从而创造出顾客所需的价值,这一点很难预先设计与精密规划,必须经过试错探索,需要有能够发挥创造性的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以帮助激发出创新者的远见与热情。


    远见与热情,需要冷静理性指导。例如,为抵御竞争,企业实力建设似乎应专注顾客创特色,但是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是集中标准化,还是分散差异化,需看市场特性。一般地,同质化市场,宜采用集中的标准化模式;异质化市场,宜采用分散的差异化模式。


    比方说,对于品牌连锁快餐业,就存在着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所有地区与门店,采用后台统一的集中标准化模式,另一种则是根据各地口味不同,采取门店独立的分散差异化模式。显然,区域市场或顾客的需求越多样化,后一模式的整体活力就越强。








——全文结束——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购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