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拍《红楼梦》 在苏州的日日夜夜

 苏迷 2016-02-21
为拍《红楼梦》 在苏州的日日夜夜

   《红楼梦忆》   邓云乡 著中华书局2015年4月版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楼梦》从越剧到电视连续剧、到电影的一波波的高潮,可以说是我国那个十年中的一件文化盛事。我当年作为一个广播电视报的记者,不仅在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了采写的关于影视《红楼梦》的文章,而且还与一些学者、红学家、作家和影视演员、艺术家结下了长期交往的友谊。记得在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后期,有一次作为《红》剧副总监制的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率周岭、史延芹等一批《红》剧编导创演人员到苏州来,因我的报告,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长范廷枢专门到乐乡饭店看望他们,还留下了一张由我拍摄的合影。编剧之一的周岭先生签名赠我两册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文学剧本,和胡文彬先生编著赠我的《红楼梦子弟书》,至今仍在我书橱中珍藏,其中也珍藏了美好的记忆和深厚的友谊。
  但当我读到邓云乡先生写的《红楼梦忆》时,先是连连惊呼,这简直是一部关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的百科全书,接下来我又禁不住扼腕叹息,深恨自己当年没有主动一点到邓老那里去多多讨教,他可是当时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民俗顾问啊!
  可以说,我看了《红楼梦忆》一书,才算真正懂得了《红》剧拍成之艰辛和其中的酸甜苦辣。这里就只摘录书中有关《红》剧与苏州的部分篇章题目:《姑苏岁暮》《十里街 葫芦庙》《开机典礼》《记得祝愿词》《开讲江南风俗》《重到苏州》《香雪海落花流水》《艺圃传情》《万景山庄》《耦园落花》等。只要看这些篇章的题目就可以想见,苏州对于当时《红》剧的拍摄是多么的重要。
  读《开机典礼》一文,知道《红》剧的开机典礼就是在苏州甪直进行的。看文章不难发现,这个开机典礼没有任何虚张声势的东西,开场除开拍了“十里街”“葫芦庙”“甄士隐家门前”几场外景,还拍了一场“贾雨村升了县太爷,‘乌纱猩袍’坐着大轿上任的戏”,还记下了演贾雨村的演员刘宗佑人高马大,分量很重,而抬轿子的是甪直中学的同学,拍摄时因导演不满意,拍了许多遍,把抬轿的同学累得够呛。弄得写文章的邓老先生过了很长时间,还感过意不去。
  文章还记录了,虽然拍这场戏并不很重要,但作为整个《红楼梦》连续剧的开机典礼,总监制戴临风、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副总监制胡文彬、编剧刘耕路等几位,都由北京赶来参加了。而且在拍摄现场,地方领导和《大众电视》等许多报刊记者也都到了,周围还有许多看热闹的群众,场面十分热闹。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甪直最后大场面,直拍到午夜三点多钟才结束。完成了《红楼梦》电视剧最早序集的拍摄任务,实际等于“练兵”。而这时,宝、黛、钗是谁还不知道呢。
  苏州的园林,举世闻名,如旅游旺季要想在园林中拍摄是十分困难的。著名的园子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处,游客都数以万计,而且名园镜头太熟,一看画面就知道是某园某处也不妥,多亏了邓云乡先生在苏州的老朋友,诗人、画家、园林理论家王西野先生建议他们到一处当时不大为人知晓的小园子“艺圃”去拍。这是苏州园林局新修复的一处别具风格的小花园——明代吴门画派大画家文徵明曾孙文震孟的故居,在一条安静的深巷中,狭窄的石板路弄堂,汽车也开不进去,结果,“蜂腰桥小红遇贾芸”“小红遗帕”“坠儿与贾芸谈话”等镜头都在这里拍成。
  而古城东部一个小小的游人少至的花园“耦园”,是清末曾任上海道台的沈秉成的私宅,花园在平江路东面,靠近旧时城墙的一条水巷。在那里,拍摄了“黛玉葬花”中满地残红落英,黛玉拾起一朵,莫名惆怅,伤感春逝的一组镜头。
  在《白发“红缘”》一文中,邓公写道:由一九八四年二月开始,在苏州甪直拍序集的镜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底全部完成,实足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除去演员训练班等准备工作、案头工作时间不计外),共拍万把个镜头,严寒酷暑,起早摸黑……其辛勤劳累,真可以说是笔难尽述。导演王扶林两三年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头发白多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这不是“等闲”白了,而是为“红楼”而白,为了祖国这份伟大文学遗产——《红楼梦》的普及而白,是白得值得。这岂止只在说导演王扶林、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等编导创演人员,也无意中透露出他自己的忙碌辛苦及内心感受罢。其实,如果算上早期的筹备工作,在一九八二年时就已经启动了《红》剧的改编和筹备拍摄的工程了。为了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他在数年中曾无数次往返于苏州的拍摄景点。而三年半前,经胡文彬介绍王扶林和邓云乡初次见面时,王扶林还是一个头发乌黑、风度翩翩的哥们。
  从书中写到为了拍摄《红楼梦》所忙碌的方方面面的事务细节,如景点的选择安排、现场的民俗设计、道具的摆设布置,可以感受到其中浸透着云乡先生的渊博的文史学识,以及心血和智慧。
  关于苏州对于《红》剧的贡献,邓云乡先生在《“红楼”电视与苏州》和《姑苏岁暮》两文中深情记下了其中的几个细节:一九八四年春节前数日,他受剧组之托,匆匆赶到苏州,要布置一条二百多年前的小街——《红楼梦》中写的“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大概是指“七里山塘”吧。街上都应该有些什么店铺、什么摊贩呢?是苏州老友王西野赶到他下榻的姑苏饭店房间中,在灯下两人一起合计,开出了一张单子:卖桃花坞年画的,卖虎丘泥人的,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卖糖粥的“骆驼担”,还有卖花、卖鸟、测字、算命等等,罗列了几十种。离开拍只有半个月了,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去哪里弄呢?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天,又是农历腊月廿七,家家忙着准备年菜。那天又下大雪,只好包个车,挨个把几位专家从家里拉出来会商。因为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一听说拍《红楼梦》电视剧都非常兴奋,纷纷表示愿意尽力帮忙。在刺绣研究所任职的著名画家、刺绣专家徐绍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板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并决定由研究所中年轻的女刺绣家担任临时演员,届时摆摊表演。苏州博物馆的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来参加摆摊,并由馆中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
  这些内容后来都拍进了剧中,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历史中的一部分,而为这些镜头作出了辛勤贡献的老人王西野、徐绍青,包括记录下了这些历史细节的亲历者邓云乡先生如今却都已成了故人,思之潸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