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自学历程——七条师训,传承中医的精髓

 清茶清清 2016-02-23
 “学会了这本书,基本上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了。师傅拿着《伤寒论》郑重的对我说到。在学完了五脏六腑的系统连属之后,我便开始了中医临床。坐堂前,师傅给我提了七点要求:

1、不准调戏妇女,言语不要轻浮。

2、不准与店员发生冲突,搞好人际关系。

3、不准炫耀自己,贬低其它医生。

47岁以下,70岁以上的病人你不要看。

5、病人才是你真正的师傅,要在病人身上学习。

6、要想中医有非常大的提高,必须学习《伤寒论》。

7、要仔细辩证也要大胆开单,就算看不好,你可以告诉他你身后有一位80多岁的老中医。


带着师训,我走上了一条边临床边学习的中医道路。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师傅,如果不是师傅的教导与支持,我真不知道中医之路该怎么走。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一桌、一笔、一纸、一脉诊,我像古代中医一样给病人看病。有人来问我,我就按照学习的五脏知识给他们讲解,按照十问歌的内容问病人,顾客或满意或不满意,但是我的门面总算是撑下去了,由于我的真诚,好多顾客还会表扬一句:“小大夫看的还不错。”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病人,刚问两句,他就把裤子提了起来,指着腿对我说:“你看我这是怎么回事?”黑色的皮肤裹在腿上,似乎要腐筋烂骨,那一刻我傻住了,师傅只教过我五脏六腑的系统连属,没有教我这个呀! 我憋的满脸通红,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顾客失望的走了,我羞愧难当,以后发愤读书。从学校一次性借了十本医学方面的书籍,如饥似渴的补充着匮乏的知识。在上班的时候,有顾客就看病没顾客就看书,思考感悟,下班公交车上,我就思考病例,演绎阴阳,回到家中就看中医视频,朝于斯,夕于斯,颠沛于斯,流离于斯!那一个月我廋了二十斤称,也正是这一个月的苦读,让我有了一点中医的知识。                                                                                                                                               记得有一天,一位中年男士坐到我的面前,让我把脉,我搭上脉摸也摸不到,左问也不是右问也不是,那位男士笑了:“小伙子,你的道化还是浅了呀,我得几年冠心病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沉为在里,脉摸不到,沉在筋骨,这不是在里吗?心行血,心脉涩滞,不正是心脏有问题吗?教科书只是简单的给出了二十八种脉象和主病,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接触不到病人,脉象都不能感觉,又怎能够掌握精深的脉理呢?
    在临床中一搭脉,最容易感觉到的就是跳不跳动,跳不跳动可以分出迟和数,但何为迟,何为数,必须有一个平人之脉,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我计算出1息=6.4秒,然后用呼吸的节奏计算病人脉象的迟数。
    这只是简单的脉象,不包括脉理。在临床中是脉证相乎,还是脉证不乎,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难矣难矣。有了迟数,我们再看浮沉。浮,浮在体表;沉,轻取不应,重按乃得。这四种脉像最好辨认,但是脉与病证为什么能相连,难道我们就不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吗?这时中医便引入了阴阳的概念,阴阳把脉象和病象联系到了一起。脉有阴阳病也有阴阳。脉有阴阳何谓也?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阳又有量的多少,阴阳又有升降沉浮。
人体中的五脏从气的角度来说,也是五种气大小多少升降沉浮的运动,不同的运动便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又和木火土金水的功能相近,故天布五行,人有五脏,天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人之五脏,肝心脾肺肾,天人一也,脉亦应之,病亦应之,脏腑亦应之。故心,火、浮,肾、水、沉,肝、木、沉而略浮,肺、金、浮而略沉,脾、土、不浮不沉、缓。五藏为阴,六腑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腑。大抵腑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腑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腑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从五行的角度来说,人是一定要死的,因为人体之中,心火在上,肾水在下。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火水不交,则人死矣。人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水火还能相交。火之所以能交水,全在金之能收,胃之能降;水之所以能交火,全在木之能升,脾之能升。金收水藏,木生火长,坎离交姤,龙虎回环。故水火各遂其性则病,木火不遂其性则病,生由斯,病由斯,死亦由斯,人呀,从出生就走了一条未济之路!

古人是先感知阴阳,用阴阳来配人体,还是先感知人体,用人体来配阴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必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然而阴阳之理科学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科学。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世界的本源,西方人细分物质一直小到原子夸克,东方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探索到世界最基本的物质是,有物混成先天地先。又分阴阳,阴阳摩荡而生五行,为什么会是五行而不是四行或六行呢?因为在阴阳阶段不稳定,化生万物必待五行,五行者木土金水,五行最稳定。既有生我者,又有我生者,既有克我者,又有我克者,即无限相生下去,又无限相克下去,相生足见造化之机,相克足见制伏之巧。

    利用药店坐堂的机会,我怀着谦卑的心认真的给每一们顾客看病,为了对脉像有一种形象的认识,无论老人小孩,无论他买药与否,我都细细的品味脉像,有着甚至喊着顾客给他号脉,珍惜每一次机会。我把手放在风里,感受风的气质;抚摸叶子的纹路,体验叶子的生命;甚至把放在墙上体验墙的温度。就这样学习着,感悟着,进步着。精而熟之,神将告之,非神将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转眼大学就毕业了,是留在新疆还是回到父母身边?在新疆我有师傅可以请教一些问题,继续自己喜爱的中医事业。如果回去的话就要从新开始。我决心先留在新疆看看,可是父母很担心,经常打电话催我回去。那时乌鲁木齐刚刚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5爆乱。我在大学期间当了两年的义务兵,复员之后接着上大学,7.5爆乱的时候还去执勤过,那时父母就很紧张。现在毕业后,父母催的更急了,三个月后,我告别了生活六年的新疆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我在CCTV7魅力乡村栏目组干了六个多月的工作,感觉离中医越来越远了,就辞职了。虽说北京这么大,但想找个与中医有关的工作似乎很难,这也是中医式微的一个原因,爱好中医的人不知将何去何从。就这样徘徊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在一个教育机构上班,教育机构面向了3-8岁儿童招生,教授美式英语。虽说在里面担任市场主管,可能是由于心性使然,每一次走过药店或经过有中医的地方,我总会驻足回首。在安排好了市场主管的工作后,我怀着谦意向领导提出了辞职,领导听了我的陈述后,向我表示了惋惜,但也没的拒绝我的要求。

                                                                                      没有了工作又不能从事中医方面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拔剑四顾心茫然。天上的飞鸟它不种也不耕,上天也让它有吃的,既然要从事中医,既然决心以定,那就以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吧。我来到药店,当了一名售药员。路虽远不行不至,小地方也大有可为。药店上一天歇一天,工作时间是早上830到晚上930。上班时间我积极的记药卖药,倾听顾客的病情现状,告诉顾客怎么服药,怎么记口,怎样才能好的更快。用热心和知识去服务顾客,不到三个月顾客似乎就多了一些。再加上和同事关系搞的好,又能增加我们这个班的销售,销售又和工资挂钩,不知怎么的,领导也知道我了,老板找到我,让我当预备店长,一两个月后升为店长。
    是走管理之路还是走技术之路呢?我自己也在考虑。在其位谋其政,如果当了店长,就要带好一个店,管好八九个人,也就没有多少时间读书学医了,而作为一个小店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大把的时间学医。我婉言拒绝了店长的职位,踏实的做一个小店员。休息的一天我就读医书,看视频,到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体验气机的升降。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用赚来的微薄的工资补贴着家用,用虔诚的心感触着千年苦难的中医。
    十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找到我问能当中医大夫吗?坐堂开方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当场就答应了,我真的要非常感谢我的老板,这是一辈子都报答不了的恩情,是他这样的选材用才,我才有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对中医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流于皮毛,不会接触到骨髓,不会想的更深。相对于众多的医学学子,我真是幸运的人,生命的际遇真是难以预测呀!                                                                                                                                                         
有了今天的机会,也有我逐步积累的结果,回想接触中医的过程,感触颇多。在新疆坐堂时卖的是“甘露藏药”,没有开过中药方,就算有顾客要求喝中药,也只是开一些四平八稳的方子。师傅领我入门之后,基本上没有再管过我,一切都是我自己摸索。现在想来,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跟师就会囿于师见,如果完全自己学习,就会没有方向。师傅给我的七条戒律让我受用无穷,我自己的摸索又让我视野开阔。


进入中医行业,才知道中医只能用乱字才可以形容。古今医书汗牛充栋,但最基本的问题也没讨论清楚,一人一个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什么火神派、滋阴派、易水派、补土派、局方派、经方派、攻下派、中西医结合派,更不要说现在各种保健知识了。让初学者眼花缭乱,我深知一入歧途再难走出。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让心灵去选择我该走那条路,该读什么书。在这之前我要大量的阅读。基础类:《中医基础学》《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医古文》等;流行类:《把出来的病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解密》等等太多太多;感悟类:《发现中医》《思考中医》《走进中医》《拯救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文化类古典类:四大经典四小经典诸子著作等等。不可谓不用功,但无论怎样努力,感觉自己仍然在中医的门外。看了这么长时间的书籍,仍然没有让我心灵触动的书籍,因为四大经典艰深难懂,当时不能深入。我保持警觉继续寻找,但还是很难找到。我决定先放一放,先把基础打扎实,我拿出教科书《中医基础学》重新翻看,一字都不放过,整整看了十多遍,方剂也记了六七十首。但是临床仍然无法很好的辩证,甚至有辩证矛盾的地方,我失望极了。教科书最大的缺点就是脱离临床,只是好多医家观点的集合,集合在一起又不分次第,无法统一。沙子、水泥、钢筋胡乱堆积是不能建成大厦的。而方剂学就更不用说了,先出一个方剂,然后罗列一些证状。临床上这些症状不一定会出现,或多或少出现时该怎么加减也没有说清楚,服药预后如何也没说清楚,就算症状一样也不一定保证疗效,这样一来中医就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了。教科书无法信,不能信,信了也没用,我对教科书失望透顶。                                                                                                                                    后来了解到许多中医学子也对教科书失望透顶。虽说也是按方施治,但却不能保证疗效,因此不敢自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医的信心动摇了,中医的大厦危矣,中医的象乱矣!

打开网络,更是喧嚣,中医科学与否,有无疗效,张功耀的告别,方舟子的打假,愤青的怒火,纷纷扰扰,更无一刻清净。但仔细思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张功耀最起码是一个诚实的人,实事求是的提出问题,重新审视中医,这一点难道不该向他致敬吗?作为中医人难道不应该重新审视中医吗?方舟子打假打到了中医,如果中医本身不出问题,外人何能说三道四。西医的进步给了中医一次重新飞跃的机会,可是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担当此任。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摒弃纷繁,我拿出《伤寒论》,想起师傅的话:要想中医有非常大的提高,必须学习《伤寒论》。而且网上对《伤寒论》的评价极高,有一种公认的说法:从伤寒论学起,始难后易,从后世学起,始易后难,而且提倡初学者背原文。
     

那好吧,就开始吧,打开《伤寒论》,发现和后世医家讲的完全不一样,读起来一字不懂,更别说理解了,顺口念下去都困难。管他呢,反正过来人都说《伤寒论》一定要学好,还要背下来。那就背吗,我在口袋装了一小本《伤寒论》,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拿出来读。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在等车的时候,在饭后的空余,书不离手,随时察看。就是凭着这股锐气,真还把是《伤寒论》条文读顺了,真还一条条的背了下来,真还一段段的背了下来。如果那时没有这般攻坚,现在想把《伤寒论》的条文读顺,而且是不带任何注解的把条文读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伤寒论》有112方,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给任何人用过,疗效好不好我自己也没有把握。有一次我自己感冒了,汗出,流清涕,不停的打喷嚏,微恶风,尤其是这个打喷嚏的症状,以前是很难治好的,有时要持续半个月。
    既然我把自己当作中医大夫,那就用中药给自己治病。按照《伤寒论》的方子给自己抓了一付桂枝汤,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大枣自备。回家后用不锈钢的锅给煮了煮,趁热喝了一碗,药很好喝,甘甜微带辣味。汤药入口,神奇的疗效发生了,首先是汗停了,过一会鼻气顺了。我躺在床上,盖着被单,感觉十分钟病不到就好了,慢慢的我睡着了。那一觉我睡的真香,醒来之后,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甚至想不起来自己生过病。
     我被经方的疗效惊呆了,在百度上输入桂枝汤三个字,众多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更是出色。我如饥似渴的看着前辈用桂枝汤的经验,我恨不得把所有的文章全部读完。以后我每用一个《伤寒论》的方子后,都要在网上搜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任之堂主人,JT叔叔,郝万山伤寒视频,黄煌经方,田原寻访中医,董洪涛的选择中医,李玉宾的讲稿,罗大伦的古代中医,梁冬的发现中医,徐文斌的厚朴堂,李可的火神。
    我以诸公为师,学习《伤寒论》,诸公的经验和经历,又像网一样,越撒越大,逐渐丰富我的视野。                                                                                                                                                
任之堂主人余浩是网络世界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医生。从《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看起,到他的几百篇博客,我全部看完。有时看他的博文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两三点钟,有时甚至天亮都不知道。他的文章能给人一种感动,一种想学中医的冲动。可能也有我的兴趣在其中吧,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真的不知道累。任之堂主人对中医确实有追求,他对我的影响还很深,后文还将陆续提到。虽未曾谋面,仍心向往之。任之堂坚守医道,对学问孜孜以求,对后学者无私教诲,堪为我师,我尊称为余浩老师。
    在余浩老师的影响下,中医也深入我心,他在解释脏腑升降图时,提到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和郑钦安的《医法圆通》我于是到书店,把郑钦安的《医法圆通》《医理真传》《伤寒论恒》全买了下来,没有找到黄师的《四圣心源》,只有一套《黄元御医学全书》太贵没买。这一次擦肩而过就是一年半的时间,真让我叹息不已。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我去买中医四大经典,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时,我把《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经匮》《温病》《歌赋》《医宗金鉴》全买了,唯独《四圣心源》掂了掂又放下了 ,可能是和黄师的缘分不够吧!一年半后手捧黄师的著作,再也无法放下。

                                                                                                                                                                                                                                 不读郑钦安的难过阴阳关,没有见识的人很难写出如此精辟的书。物有终始,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为火神立名。他的书我逐字逐段注释,除了六经经症这一段稍有瑕疵之外,其余皆是高人之论。他的好多文章我都熟读成诵,读他的文章不觉得累,真一个爽字了得。郑钦安堪为我师,我尊称为郑钦安老师。有时我就在想,郑钦安再行医的过程中,顶着怎样的压力在前进呢?附子不可乱用,附子不可不用,附子不得不用,难道是因为附子一个热字了得,是因为普罗大众的眼睛被表象迷惑。病有真寒假热,有真热假寒。就从发热说起,你是用寒药,还是热药。似乎热就要用寒药才对,老百姓都这么认为,甚至大部分医家也这么认为,而且医生这时候用寒药,顺应了百姓之口,治好是功劳,治不好也有推脱之辞。但是实实在在存在这样的情况,伤寒表实证要用麻黄汤,桂枝汤则绝对禁忌;伤寒发热,下利清谷,身痛疼,急当救里,宜四逆汤,后当救表,宜桂枝汤。当然真热的情况是要用寒药,也要分表里。不了解乾坤大旨,不了解阴阳实据,岂可用药,医生真不是好当的呀!在层层压力下,郑钦安真的是在以性命相托,真的是一位很勇敢的人,吾自愧不如。
   看病破执,不执方、不执药、不执证,全在阴阳上悟透,全因人而设方,也是郑钦安对我的巨大影响,知此,也可知先师之方俱在加减。“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无奈仲景而后,自唐宋元明以逮本朝,识此者固有,不识此者最多。”
    有时我也长拿郑钦安和黄元御比较,他们的医学观点真的很像很像,用药也真的很像很像。
 为什么会这么像呢?我还专门考察过郑钦安有没有看过黄元御的书,事实证明没有看过。而唐容川、张锡纯看过就落下了痕迹。                                                                                                                             台湾JT叔叔的文章空灵飘逸,读他的文章,就像湖中投入石子,激起涟漪一圈圈,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感悟,原来心灵可以毫无羁绊,我在网上苦苦搜寻,看了所有可以看到的关于JT叔叔的文章。
    文中讲伤寒很精彩,《
黄帝内经》的奥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奥秘,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医生可以追过那个境界的啦。后代医生再怎么样苦练中医,也不能了解张仲景当年为什么可以创出那个方的啦,而且,张仲景的方又不是张仲景创的,他是拿更早时代的那个封印在皇室里面的秘籍,那个刻在石版上、藏之金匮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西方叫作……「摩西十戒跟圣柜」吧?就是这一类东西。从这种东西得到一些情报,临床活用了之后,变成一个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的医学,到今天为止,我们只能够望其项背而兴叹。你说你医术再好,张仲景的小柴胡汤,以我的医术要多少年才创得出来?我说:两百年。那乌梅丸呢?四百年大概够了。我哪里活得了那么长?也就是说,你医术必须走到那个境界,才能创得出张仲景所用的那个方子。否则那个结构不是后代人的脑袋可以想得到的。我们先看到了这个方,然后再去了理解,当然会容易很多。
    可是,实际上没有那个简单:把一堆很寒的药跟很热的药,合为一炉,用起来之后,那些寒药做寒药的事,热药做热药的事,而你身体竟然一点儿怪怪的感觉都没有……那个比例是怎么抓的?那要多少次实验、更动多少种变因才能够抓得出来?如果像西医那样研究中药草,这有什么某某成分,那有什么某某成分,那大概三五百年爷创不出一个经方吧?
经方就是这样子的东西。
   JT叔叔
多次强调背伤寒,而且说背诵《伤寒论》是一种灵魂的沟通,不知不觉就会成为高手,我能把《伤寒论》原文背下来,很受JT叔叔影响。他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他的中药认识,主要来源于两本书:《本草问答》《本经疏证》。并阐述了中药从唐以后逐渐迷失的过程。于是我到书店把《本草问答》《本经疏证》两本书买了。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此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对待而为六气。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本草问答》小小的一本书居然能以问答的形式把中药阐述的这么清楚。我以前学中药学的困惑到此突然有一种融会贯通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对我中药学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唐容川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唐容川老师,我也真心的希望学中医的朋友能看一看《本草问答》,这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之后我又买了唐师的其他书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医学见能》。只可惜唐师英年早逝,不然在中西医汇通的路上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邹澍的《本经疏证》我也仔细看过,总感觉不得要领。                                                                                                                  唐师在书中提到,徐灵胎冠绝一时,于是我又把徐灵胎的书《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陆续买完看完。唐师就像一位老师,在为我解惑答疑,又像是朋友一样,伴我前行,给我勇气,他的文章好多我都能背下来。
    从这我也读到了哀愁和中医式微得原因。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又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遇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

《医学源流论》以医话的形式把自己学医的困惑及感悟写了下来,如此真实,如此贴心,真是九折臂而成医。以后徐灵胎的医话成了我学医的精神源泉,徐灵胎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徐师。
令人着迷的是:在发现中医,发现他者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愉快旅程。不夸张地讲,每个人都能通过中医,重新发现自我,发现生命真相,与生命“对话”,——这是《内经》开启的中医传承方式,也是人类经验叙事的主要方式。每个人都能通过中医,重新发现自我,发现生命真相,与生命“对话”,看到这句话,我知道这是我要找的书,因为我学中医也是一条发现自己、救赎自己的道路,心灵一下子产生了共鸣。之后我买了田老师出的全套丛书,静静地读,慢慢的悟,十年寻访田老师堪为我师。

正如老师所说,到实地去,到民间去,到各个中医人的行为方式中去。十年间,我们访问了二百余位中医人,他们或居庙堂,或处乡野,但对中医之现状与未来,都有着如一的忧怀,却一直少有关怀……所有这些一再促发我们思考和探寻。但坚忍的中医人没有离开土地,各自在一方水土中,把握民生疾苦,承传乡俗智识。在治病活人的同时,也切诊着时代山河的脉搏,对于当下的大众健康与生命现象,他们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直捣本质。

中医作为中国人的创造物,其背后,隐含着一套可供人类共享与调谐的意义系统,这是其“文化价值”所在;因之,需要我们挖掘和弘扬,需要我们从生物和文化的双重视角,道术兼顾,把中医的“对话”持续不断进行下去。

            在优酷打开郝万山的《伤寒论》视频,犹如走入课堂,亲聆教诲。郝老师讲伤寒,生动活泼、具体明白,诲人不倦的态度,渊博的知识,真是值得我学习。我把郝老师的视频全部下载下来,看了整整三遍,收获良多,在没有老师亲自教诲的情况下,这是珍贵的知识。郝万山堪为我师,我尊称为郝老师。在郝万山老师的影响下,我读了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和柯琴的《伤寒来苏集》。                     黄煌教授创立的经方医学论坛,我每次上网几乎必登。论坛给了我很多养分,我最爱看黄煌医话和精华区。寻根溯源,传播中医文化,黄煌堪为我师,我尊称为黄煌老师。方证相对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只能限制在《伤寒论》上,只有先师有这样的本领,我辈还须创新。
    黄煌老师多次提到日本汉方,皇汉医学,以及方证研究的先驱,吉益东洞。顺着老师的指引,我买了吉益东洞《类聚方》《药征》。又在百度上搜索吉益东洞,在系列条文中发现了大塚敬节,又买了大塚敬节的《汉方诊疗三十年》《辨脉法平脉法讲义》,之后又买了浅田宗伯的《先哲医话》,丹波元坚的《伤寒广要》。如果单看其书不看其人,你根本不敢想象这些著作是外国人写的,对中国文化了解这么深,解读《伤寒论》如此透彻。再加上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皇汉医学的宏愿,读来真让人叹息,中医东移矣!我辈当努力呀!

       在董洪涛的博客里,提供了一份学医的书单,其中谈到黄元御是这样说的:“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一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我一定要把《四圣心源》买到手。
    

在他的书单里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书,我却印象不深刻,唯独《四圣心源》打动我心。唉,我不禁感叹,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因缘,因缘到时,该出现的人、该出现的事物才会出现,强求不得呀!
    

之后我读了董洪涛的大部分博客和他的《选择中医》,董洪涛堪为我师,我尊称为董洪涛老师。


翻开《四圣心源》自叙:“当世安乐之人,其得天者诚厚。然隙驷不留,尺波电谢,生存而处华屋,零落而归山丘,身与夕露同晞,名与朝华并灭。荆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为安乐者焉在!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窃以为天之厚安乐之人,不如其厚羁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际,非俗人之所知也。”我反复吟唱着这句话,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知道这本书中有黄师的灵魂,一定值得我一读。打开书我惊叹不已,居然有人能用如此优美的文笔把中医之理讲的如此透彻。看到精彩处我拍案叫绝,看到顿悟时,我仰起头,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去,感叹道,哦,原来如此,然后站起来,在屋中来回踱步,体验着顿悟带来的喜悦,思绪万千,心中激动久久无法平息,之后又坐回去,继续看书。能看黄师书,三生有幸!
 黄师的脉法写的实在太好了,用阴阳把脉理讲的如此清楚,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把脉法解抄在可以放进衣服口袋的小本子上,随时诵读,甚至上班时间都会忍不住拿出来看。            脉法看熟后,我又把劳伤解抄在小本子上,随时诵读。巅峰之作,我认为自己多插一言都是多余“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黄芽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四维之病,另有专方,此四维之根本也。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阴虚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

地魄汤

甘草二钱,炙 半夏三钱,制
麦冬三钱,去心 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元参三钱
牡蛎三钱,煅,研
煎大半杯,温服。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牡蛎敛神而藏精。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 。

阳虚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天魂汤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黄师居然只用三个方子,就把中医之理说的如此透彻,真是了不起,能读黄师书真吾三生有幸也!《四圣心源》是除《伤寒论》之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中医典籍。以至于在以后的临床中,我要有意识的去黄师化,实践证明,只有先师和黄师的方子最有效。黄师被庸医所伤,甚恨庸医,我也发誓不做庸医。
                  之后我又把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长沙药解》、《伤寒说义》、《素灵微蕴》、《玉揪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全买了。至今只有《金匮悬解》没有研读。因为只研究《伤寒论》我就感觉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了,在《伤寒论》没有研究好之前,我不敢涉足《金匮要略》。如果以后研究了《金匮要略》我一定看《金匮悬解》。
    黄师的《伤寒悬解》是伤寒注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以前读《伤寒论.》原文也有好六七百遍,可是先师到底在说些什么,我真的不懂。研读黄师的《伤寒悬解》后,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不少。黄师把《伤寒论》的原文重新编排,编排的相当合理,水平相当高,黄师直达先师心意。我把黄师重新编排的伤寒论用小楷工工整整的抄写了一遍。
    但是随着临床和思考的深入,我发现先师原文未必是错简。肾为五脏六腑之本,而五脏六腑之腧均在太阳膀胱经中,而膀胱是肾之标,《灵枢》云:本在肾,标见于背。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必然包括五脏六腑之病,所占篇幅必然最多。所列条文或本病或坏病,所列方剂或汗或下,或清或温。本病乃太阳之经腑,坏病乃其余诸经之本病。写太阳六经以括,写六经万病以括,谋篇布局真神龙见首不见尾也!难道这不是先师有意为之吗?难道不是在启示后学吗?

       随着黄师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临床的的时候,无论是辩证还是开方,都无法逃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理论。我即欣喜又苦恼,欣喜地是我看病能大大提高有效率,而且看病有了模式可以,在复杂的病我都可以用黄师的理论解释辩证。苦恼的也是所有的病都可以用这套理论简化,用这套理论解释,黄师的理论无疑是对的,可是我就算是用的在纯熟,也达不到黄师的境界。要想达到黄师的境界,必须重走黄师之路,重新感悟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先圣后圣其心一也,这个一很显然在我这个阶段是达不到的。在达不到的时候,又把所有的病简化了,又把许多药方简化了,对我的提高,对我想真正感悟中医来说,黄师成了我前进路上的一个很难攀越的高峰,但是我知道我必须翻过这座高峰。
    于是我开始了去黄师化,陈修园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事实证明陈修园是对我影响第二大的伤寒注家,陈修园堪为我师,我尊称为陈修园老师。在读《伤寒论浅注》的时候,我就拿黄师《伤寒悬解》的观点与陈修园的观点一一对照,不同的地方我记在书边,精妙处我也记在。没想到读陈修园书,也有那种拍案叫绝的感觉,也有那种三生有幸的感觉,而且确确实实让我引起了深思。陈师的“劝读十则”没有一定的境界是无法写出来的。之后我又买了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伤寒医决串解》《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金匮要略浅注》、《时方歌括》。
    但是后来在读学苑出版社《伤寒医决串解》时,校注江南的校注说明,引起了我的唏嘘长叹,是呀中医的路到底在何方?这篇校注是这样说的:“再读陈修园先生的书,不禁掩卷沉思,颇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中医历经千年的沧桑,其间名家辈出,书籍汗牛充栋。然而诸书总不外乎气血津液、阴阳五行、六气、经脉、时方的变化。于是乎,崇尚者越学越觉玄妙,神神秘秘,仿佛无有自己得着古人的真传,为着古圣续绝学,不轻易示人。排斥者越瞄越觉得别扭、幼稚、原始,痛恨着仿佛只有别人才有的愚昧,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别有用心者简直可以随意拿出点什么来忽悠忽悠,仿佛还真的弄出个万贯家财,让无论崇尚者还是排斥者都气急败坏、坐卧不安,仿佛忧国忧民的时刻又来了。也许中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命运,呜呼哀哉!”                                                                                                                                   黄师点评后世伤寒注家,几乎骂遍,唯有程氏较伤寒诸家,稍有几微之明。于是我买了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打开序言,程郊倩字字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字字句句都震撼着我的心灵。
    是呀,只有先师这样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文章,先师的这篇序言我读了几百遍,还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如此淡泊名利这也是为什么史书无载的原因。也只有先师这样的孜孜以求专研医学的人,才能一针见血指出当今之医的弊病,并且千古之后依然振聋发聩。早年在学中医的时候,中医的书籍是在太多,我从下手,“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看到先师的这句话,也是我开始伤寒论学习的一个原因,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句话只有像先师这样的人有资格说,也只有先师能说,也只有《伤寒论》能担当起这句话。古今不知有多少医生是看到这篇序言开始了自己的医学之路,成无己如此、许叔微如此、黄元御如此、吴鞠通如此、陈修园如此、唐容川如此,太多太多,也只有先师能有这么大的感召力。真不知有些研究员说这篇文章不是先师所写,真不知他们怎么研究的,真不知他们居心何在!

程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的正文,虽说没有他解读《伤寒论》原序这般纯熟,“古人作书大旨,多从序中提出,故善读书者,未读古人书,先读古人序,从序法中,读及全 
书,则微言大义,宛然在目。余读伤寒论仲景之自序,竟是一篇悲天悯人文本,从此处作论,盖即孔子惧作春秋之微旨也……” 但仅此一文足以流芳,程郊倩堪为我师。
        
 罗大伦老师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古代的大医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如果不是罗大伦老师,我对张锡纯,傅青主,喻嘉言,许叔微的关注可能会更晚些,对这些医家也不会有这么深的了解。于是我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寓意草》《许叔微医案集按》。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随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医也不能例外,真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张锡纯站在时代的的漩涡中,凭着微弱的的力量前行。从此时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医能摆脱这个漩涡。不幸的是,中医的每次斗争都已失败告终,而西医迅速发展,中医逐步退缩,养生修脚成了最后阵地。我们该怎么办?!内心越来越焦灼,我仰望苍穹,心想如果先师在世,黄师在世,他们该如何办呢?逝者已逝,答案还要我辈寻找。看张锡纯的书,喜忧参半,他亲尝药物试验药力的精神感动着我,精湛的医术激励着我。在一个中药店工作时,我基本上每要药必尝,尝到马钱子的时候,老药师及时制止了我,问我是不是想死。人谁想死,如不亲尝药物怎敢给病人开方,以后我给病人开的药我自己基本上都尝过。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大学,我们都在宣扬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第一个尝螃蟹的人,而我们的祖先,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我们却忘记了。张锡纯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张锡纯老师。             早年我见到一位治疗不孕不育很有名气的医生,她的案头就放一本《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的书很好读,方子疗效也不错,析理透彻,用药精确,所用药物无一峻品,寻常草木在他手中也能出奇制胜。我时常想是不是一个医生的医术越高,用药范围就越小呢?傅青主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傅山老师。然《傅青主产后编》《傅青主男科》文笔显然有差别,恐为后人杜撰。

      
         喻嘉言的书我只看过《寓意草》、《尚论篇》,《寓意草》最入我心。中医历代不乏名医,但相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就少之又少了,再加上传承问题,资质问题,中医似乎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连最基本的病都说不清楚看不明白,治病更是千人千方,千口千辞。而西医却能把成果固定下来,站在巨人的肩上望远。医者,意也,意人人殊,生死系此,祸福系此。喻有感于医界之混乱,与门人相约先议病后议药。《寓意草》一书写的非常漂亮,中医就是少了这样敢于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少些浮夸,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以振兴中医为己任,喻嘉言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喻昌老师。                                                                                                                   许叔微为人治病一辈子而分文不取,这样的人到底存在不存在,看他的《医案》和《普济本事方》我相信这样的人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高风亮节能传下来几分就不得而知了。中华民族失传的东西太多了,失传到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了,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缺乏认同感,中国这么多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堆人,迷茫焦灼。许叔微堪为我师,我尊称为许叔微老师。

          梁冬梁某人发现中医太美,岂止中医太美,中国的文化都太美,给人一种莫名的冲动,确可获得异常的安静。梁冬菩提树下泪流满面,是中国文化千年的传承此刻在血液中涌动,繁华世界,漫天欢歌也不抵我心中这一刻清凉。梁冬堪为我师,我尊称为梁冬老师。
           李玉宾老师是我看梁冬的栏目,发现中医太美时关注的。之后在网上看了李玉宾老师对药象辨象的体会,对我很有帮助。
 
      徐文兵就像一位长者一样,用慈祥的目光关注大家的成长。走就徐文兵的世界,原来中医可以这样娓娓道来,原来《字里藏医》,原来《健康有方》,真是日用而不知也。虽未曾谋面,然心向往之。徐文兵堪为我师,我尊称为徐文兵老师。                                   李可老先生走了,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走了,李老一生的中医宏愿还没完成就走了啊!中医振兴的路还很长呀!逝者已逝,怎样缅怀我心中可敬的老师呢?就买一本纪念李可老先生的书吧,聊表我辈敬意,敬上!敬上!                                                    北京坐堂的日子开始了,我最担心的还是顾客少,老板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要用医术和人品证明老板没有看错人。为了招揽顾客,我主动与来药店的人交谈,看到拿不定注意的顾客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这病也不是一天两天得的,经常吃药也不见什么疗效,可以试试用中药治疗,中药治本。”有一部分人就会问有中医吗?我告诉他们我就是,来,我给你免费号号脉。
    由于前期的铺垫,大部分人都会做下来让我号脉,这就给了我一次看病的机会。我深知留住一个顾客很难,丢失一个顾客却很容易道理,所以我认真品脉。通过号脉我基本准确的说出顾客哪不舒服,他们就会问我这病是怎么得的,我就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这病是怎么得的,并在本子上画出简明的气机升降图,告诉病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只有怎么做才能恢复,恢复后生活还要注意什么才能保持健康。
    我非常热情而且诚恳的关怀着顾客,让他们看病有一种从未感觉过的温暖。我知道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子,一没有经验,二年纪太轻,只有以心换心才能争取到看病的机会。师傅说:“只有病人才是你真正的老师。”是他们让我更加进步,我有理由感谢他们。有了以上的过程,顾客就会问我这病该怎么治,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告诉他们可以用中药治疗。
   在以后的临床中你会发现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至少有以下几类:根本没有用过中药的;对中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中药慢的;嫌煎药麻烦的;嫌汤药难喝的;看过中医,甚至喝药半年而没有疗效的;对中医彻底失去信心的。中医式微可见一斑呀!
    面对这些情况,我首先要坚定信心,如果我对中医都失去了信心,那我还学他干什么呢,还怎么去看病呢?我坚信先师不会欺我。
    我告诉顾客,不会出现你担心的情况,而且中药治病也不慢,三副药就可以看到效果。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伤寒的方子,三副药还没有效果是你辩证错误了。对于嫌煎药麻烦的顾客,我告诉他们可以代煎,煎好后密封在袋子里,喝时温一温就行了;对于嫌药汤难喝的顾客,我会告诉他给你开的药并不难喝,有姜枣调和脾胃味道还不错,而且你这病用中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些。
    但是还有一些人说中药是臭的,这时我会义正言辞的告诫他,带着气愤的口气责备他:“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不吃药也不允许你这么说话。”这些人大多外强中干,马上就怂了。我要卫我所行之道。对于中已失去信心的人,我会肯求他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只吃一副汤药也好,重拾一下中医的尊严,重新温暖一颗冰凉的心。而且我和店员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也会给我推荐顾客,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顾客逐步上升。 
         童女士就是这样建立的顾客,一天一位女士来药店买药,左看右看拿不定注意,我就热心地问:“你怎么了?”她告诉我:“老是打嗝、胃口堵、消瘦、心烦、脱发。”“要不我给你诊诊脉,看看什么原因引起的打嗝。”她欣然接受,我诊完脉后告诉她:“打嗝是由于胃气不将引起的”“能治好吗?”“应该问题不大,我给你开三副药,三副药就有效果。”     
    当我提笔开方的时候,她却说:“我这病的这么长时间了,中西医都看过了也没看好,中药也喝不少,针灸按摩也试过,效果不大,我也不想看了。”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听完她诉说,但我还是想坚持一下:“我只给你开三副药,药价也不贵,喝到第二副就会有感觉,你这病也这么长时间了,给我一个机会,也再给自己一个机会。”也许是认为我说的话有理。她说:“那就拿两副试试吧!”“不是三副吗?”“你不说两幅就有效果吗?”我心想两副就两副吧总比不拿好。
    于是我提笔写到:旋复花15g 生赭石5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炙甘草15g 大枣4枚掰 生姜8片 厚朴10g 旋复代赭汤加厚朴2副。开的是先师剂量的三分之一。抓完药后我再次叮嘱:“大枣一定要掰开,用水2000ml煮成700ml,去渣,再把药汤浓缩成200ml温服,第一次副药吃一次,第二副药吃两次。”
    
两天后,童女士满脸欢喜的来了,手里还拿着资料。童女士说:“回去后我把你开的药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居然是旋复代赭汤,我把资料都打出来了。你年纪这么小,不会自己组方,开别人的方子也行呀,只要能治病就行。”我只是笑了笑,本想说,我给你开的是先师的方子,是超经典的方子。她接着告诉我:“这药喝下去之后,有股热流一下子就散开了,生姜这么多也没有出汗,只喝一副药我就知道这病就要好了。之后又吃了些韭菜合子,到傍晚拉了一次大便,感觉上下都通了,真舒服呀!我也变得轻快了,“那就再抓两副巩固巩固。”“是呀,我就是来抓药的。”但是我告诉她:“再吃两副就好了,不能多吃。”

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旋复代赭汤这么普通的方子,她看中医这么长时间了,难道没有大夫给她开吗?抑或是给她开了,但是剂量不对,或是煎药方法不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给她开过。开的都是大方,一副方子2030味药,就算治好病也不知道哪味药起了作用。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代赭石的比例是31,对于实人可以加大代赭石的用量;对于虚人,尤其是肾阳虚衰的人是不能用的,用了就会感觉心下空空洞洞,没着没落,马上可能大气下陷。这时要用小青龙方后的一首加减方: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之后,童女士又介绍她的嫂子来看病,她嫂子又带着自己的儿子和母亲来看病。                  赵阿姨,五十多岁,头晕,心下逆满,脉得沉紧,渐觉左侧不利,严重时不能下地,不能走路。开方茯苓30g 桂枝20g 白术15g 炙甘草15g 苓桂术甘汤五副。四味药就一小包,谢阿姨惦着小药包摇一摇,怀疑能不能治病。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赵阿姨来到药店对我说:“小李呀,你开的药真管用,吃完后头也不晕了,还能下地,还能挖野菜了,还到香港完了一圈,回来后特意来看看你,以后我给你介绍顾客。”我受宠若惊,不知该说什么。后来阿姨还真给我介绍了不少顾客。
    医疗界有句经验话语:“只要治好了一个患者,它将是你的活动广告,你就不愁没人来了。”这句话对于老年妇女患者尤其精准。
    苓桂术甘汤以后用到的机会还很多,此方不可小觑。 

 
         陈阿姨,胆区疼痛牵引后背也痛,头也常痛,肠胃也不好,还爱出汗,一出汗身上就冷。总之是一身症状,我辩不准了,不知该用什么方子。但我仍然仔细的检查耐心的倾听,之后开了三副太平方子。我知道疗效不会很好,心中很是自责,还是自己道化浅了啊!顾客给了机会,我却不知道怎么治疗。那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三天后陈阿姨居然来了,我赶紧问她吃药怎么样,她说没什么效果,我就有些不好意思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没想到阿姨却说:“你看病认真,我相信你,就让你看,你好好给我看吧。”我非常感动,同时也是我的诚心让我有了第二次机会。但是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治疗呀,我该怎么办呢?于是我牢牢记住阿姨的症状脉象及主诉。然后告诉阿姨:“阿姨,现在是下午,快
7点了,把脉不准,您这又是慢性病,要不后天星期六您休息,上午过来把脉准,上午把脉准,我好好给你看看。”
    阿姨答应了,我为自己争取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这一天一夜里,我拼命的看书。终于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最适合阿姨,又根据张锡纯的经验加了一味鸡内金。星期六的上午阿姨来了,我开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鸡内金,效果还不错。之后又通过好几次的加减磨合,阿姨的病慢慢的好了。     在治疗这个病例的过程中,我就总结怎么看相对复杂的疾病。最怕病人不按书上的症状得病,其次怕病人不按书上的症状叙述病情。《伤寒论》效如桴鼓,但对于一个初涉临床的人来说,道理还是略显复杂,条文还是略显艰涩。我想先师治疗的对象还是人,是人的话就脱离不了表里寒热阴阳虚实。
    于是我给自己规定:看病辨不清阴阳不要开方,辨不清寒热不要开方,辨不清表里不要开方,辨不清虚实不要开方。有这样一个过程我的心也就踏实多了。因为直接按照伤寒论条文开方,心中总有担心。这是我学习伤寒论不扎实的原因,但也是初学者最真实的心理写照。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症状基本类似,该怎么区别?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桂枝人参汤这四方症状类似,该怎么区别?还有半夏泻心汤有小柴胡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和小柴胡汤为什么能出现在一个条文中?桂枝汤贯穿六经病症,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桂枝汤加一味药减一味药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初涉临床,《伤寒论》许许多多的问题充塞于我的心膈。在没有找到出路之前,我先用八纲辨证,然后再以此参照伤寒论条文,反复比较对照,这样临床就不会出现差错,伤寒也可逐步提高。医者,司人性命不可不慎呀!
    其次我要感谢陈阿姨给我这么多次机会,同时陈阿姨也被我的诚恳打动,她相信这么一个好学的小伙子能治她的病。医生和患者相互信任,在良性循环中治好了病。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人们相互效力,人们相互需要!                                                      吴阿姨,荨麻疹,一挠身上就起红道,每年冬天尤重。我没有治疗荨麻疹的经验,但先师的《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我以吴阿姨有发热有身痒,发热时痒加重这些症状,诊断仍为表证,有营郁卫郁的情况。告诉阿姨你这病说简单一点就是感冒没好透。于是我开了桂枝麻黄各半汤5副,生麻黄8g 桂枝10g  白芍8g 杏仁8g  炙甘草8g 生姜3片 大枣3枚掰 没想到吃到第四副就好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有人说麻黄汤在中医中没有多大作用了,应取消这个方剂,这显然是没有见识的。卫气为阳,外行皮毛,营血为阴,内行经络。肺藏气而主卫,肝藏血而司营,肺金收敛,肝木疏泄,阴阳自然之性也。肝性疏泄,而营血之内守者,肺气敛之也;肺气收敛,而卫阳之外发者,肝气泄之也,收敛则无汗,疏泄则有汗。寒伤营血,营为寒束,卫阳不宣,是以恶寒无汗,故以麻黄泻表寒而达卫郁。风伤卫气,卫被风敛,则内闭营阴,营气不通,是以发热,风性疏泄,是以有汗,故以桂枝泄经热而达营郁。从营卫的角度看,麻黄达卫郁,桂枝通营郁;从气血的角度说,麻黄通肺气,桂枝理肝血。
    如果没有麻黄汤,《伤寒论》将无法写下去。整本《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都贯穿其中。伤寒表里之法甚严,有表证除非里特虚,都应解表。临床中好多疑难杂症通过解表的方法常常能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麻黄汤应用无穷也。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为百病之长,而风气通于肝,桂枝汤能治中风,故生生害害皆依桂枝,桂枝之法所以能贯穿全书也。桂枝汤真为万方之方也,先师独重也!以后的临床中我也一日不能离桂枝也!

         楚师傅,50多岁,头痛干呕,吐涎沫,失眠。我通过仔细辩证,确实是虚寒体质,可辨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再加上有伤寒论原文做支持,我便开了吴茱萸汤3副:吴茱萸15g 生晒参15g 生姜30g 大枣4枚掰,只开了原方三分之一的量。
    开方后,我的心就揪了起来,吴茱萸有小毒,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楚师傅会不会来找我麻烦?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倍受煎熬。不停的念叨一句话:上天派给我的病人一定是我能治的,我不能治的,上天也不会派给我。另外我还不停的祈祷先师一定要保佑我,借此来获得心灵暂时的平静。不到第三天,第二天我就给楚师傅打电话问楚师傅喝药怎么样。楚师傅说:“吃得好,睡得好,头痛也减轻了。”我这颗悬着的心暂时落了下来。之后又吃几次药,楚师傅症状慢慢缓解了。

孙师傅也是这样的例子,喘咳好长时间了。我辨为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于是我开了小青龙汤原方,但是细辛只用3g的话,这病很显然治不好。我顶着压力开了10克细辛。然后原方我也按比例减少:生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干姜15g 细辛10g 五味子10g 姜半夏15g 炙甘草10g 六副。其实我只开了先师原方的四分之一量。我告诉孙师傅,前三副有麻黄,先吃。第四副药吃完歇一天,吃药期间要注意防风保暖。
    虽说我对先师非常相信,但细辛用了十克我还是非常担心非常害怕。到第四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给孙师傅打电话
:“孙师傅病好了点吗?”孙师傅说:“咳喘基本上没有了,就是口干发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我就告诉孙师傅病快好了,口虽渴,但不能猛喝多喝水,要小口温服,因为病新愈,不胜水气,饮水多必喘。
    这样一个迁延日久的咳喘几副药就好了。但我心中的担心久久不能平息,以后用到四逆汤的时候,真武汤的时候,大剂量白虎汤的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担心,更别说用三物小白散,大陷胸汤,十枣汤的时候了。每次我都祈祷先师一定要保佑我。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保健养生以上品,攻毒祛邪仗大药。《扁鹊心书》第一方金液丹主要成分就是硫磺。而西医化疗用药更毒,可是他们的医生不会有这些担心,他们的医生被保护了起来,西医的成功有一定的道理。
    病有轻重,重病有生有死,为了生机,如果用上大药,生就罢了,死的话中医就要抵命了。没有保护机制保护我们的中医,想传承中医难矣!想成为大医难矣!中医脱离了治病的行列,逐步萎缩到了养生按脚。医病了,谁来医?                                              张女士每次感冒后,就会恶心呕吐半个多月,呕吐刚好可能又要感冒,呕吐感冒伴随着张女士的生活,甚是苦恼,用药也不见多少改善,渐渐失去了信心。为了留住顾客,我向张女士保证两副药可以见效。于是我开了中医超经典的止呕将逆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姜半夏15g 生姜6片 茯苓15g两副。
    没想到上午开的方子,下午张女士就带着她的老公来了。自己再抓两副,顺便给她老公看看病。她丈夫为肝经湿热,我用丹栀逍遥散为底方,去当归加重茯苓栀子的用量,五副就治好了。
    之后张女士在我这看她的其他病,她还有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等迁延日久的问题。我以一贯的小方治疗,
35副一换,由于换方太快,反倒把握不好病情了。病情欲好不好的时候,我是守方还是变方呢?由于缺少经验,我把握不准。
    张女士就急了:“你给我一个治病的确切时间,三个月五个月我都能看,老是换方也不行呀!”我也知道这不行,可是这种矛盾我暂时还处理不了。我治好了她前面的病却治不好她后面的病,张女士带着遗憾走了。
    
这个问题也曾困惑着朱良春老先生,在《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书中,朱良春就这一问题问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治急性病要有胆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当病情急切、矛盾突出时,一两副药就有效果。而性病人的病情在缓解期多相对稳定,临床往往因患者求愈心切,见不能速效,便要易方更医;或医者胸无定见,不识疾病正处在潜移默化的量变阶段,为迎合病家心理,就改弦易辙,另立处方,寒热杂投,泻补更迭,最后归咎于病证疑难,而失去施治信心。因此,医生对久虚正衰、沉疴积滞、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慢性病人必须有明确认识和长期施治的计划。必须与患者明言其理,告诉病家慢性病的康复是积量变到质变过程,收效关键在于守方,并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医患互相配合方能步步为营,渐臻康复。”高论,有胆有识、有方有守让我用药更加灵活。          程师傅,公交车司机,头胀,眼红,全身乏力,主要是头胀开车时头胀起来,恨不得挠破头皮。明显是实象,单主诉时却说全身乏力。我分析后有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确实是热证,又加上有眼红,黄师说:“头目之邪皆甲木不降。”于是我开了小柴胡汤易人参为党参加白芍。吃完药后,程师傅说:“出了些汗,病好多了。”“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后又给他的爱人看便秘,给她的岳母看咳嗽。他爱人的一句话真让我承受不起:“以后我们全家的健康就靠你了。”慢慢的我的顾客群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一家人都在我这看病。
         顾客逐步建立起来了,这个过程很受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的影响,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为表敬意,我把全文录下:
   
读大学时,有段时间喜欢上了玩台球,也就是玩撞球。时常在周末的下午,邀上几个玩得好的朋友,跑到学校后面的台球场,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午,不玩出胜负,总不甘心。玩台球,除了角度、力度的考虑外,还有很多技巧在里面,玩伴中有个同学玩得很好,每次与他对局,总是输两三个球,有一次玩到天黑,大家一起吃夜宵,让他谈谈玩台球的经验,这位高手说了一句: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大家被他的话吸引住了,请他继续说下去。他继续说:很多时候,球的角度不好,的确很难打进去,这时候人就会有些心浮气躁,随便出上一杆,进不进算了,等下一次机会再说。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打不进时也有打不进的打法,可以控制住白球,给对手制造困难,也可以慢慢运球,将难打的球运到好进洞的地方。如果看到球不好进,管它三七二十一,就使劲出上一杆,只能给对手制造更多的机会……”
    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
    多年后这位好朋友的话言犹在耳。人生如同一场台球赛,有很多次出杆的机会在你手中,机会好的时候,轻轻一送,一个漂亮的进球。机会不好时候,就看你如何去面对。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中医,不是专科,面对的疾病更加广泛,有些病很简单,也许一两剂汤药就搞定了,也许扎上一两次针灸就好了。但更多的时候,是些杂症,就好比打台球一般,很多的时候,球的角度不太好,这时候要打好这一局球,除了平时提高球技,更需要良好的心态。打球如此,干临床也是如此。很多慢性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治好病人的病。细心观察,仔细辩证,综合考虑,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定有转机的时候。
       珍惜每一次辩证,珍惜每一次处方!
      就好比打台球一样,珍惜你手中的每一次出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医术一定会不断提升.与同道中人共勉
           个月后我的顾客就比较多了,朋友介绍朋友,亲戚介绍亲戚,甚至一家人都在我这看病。欣喜的同时压力也更大了,如果疗效不好,不光看病的本人失望,就连介绍的人也没有面子。事实确实如此,我暂时还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医术暂时也没有那么高。
    一天中午刚吃过饭,药店就打来电话,说有好几个顾客等着看中医,让我赶快过来。我一进药店,八九个人已经等着了,我的老顾客徐师傅对我说:“吃你的药还不错,我把亲戚朋友带来给你看看。”这些顾客中有他的老婆,有他的岳父,有他的妹妹,有他的同事,有他的邻居。我不禁感叹到:人与人就是有区别,有的人能带动周围的人,有的人就没有这个能力。
    这样的场面我第一次经历,我给一个人号脉,周边一群人围着,问这问那,吵吵杂杂,又都是熟悉的人,有的问题又不便问。我心烦意乱的看着病,开的方子也没有多大把握。事实也是如此,看了七个人,只有四个疗效不错。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慢慢穿上白大褂,扣好扣子,调整好呼吸,告诉顾客:“看病的时候人不要多,除病人外,身边最多一个人。”然后和缓看病。
    
一天一个老顾客来反映情况,她说她介绍小区的邻居来看病,结果效果不是特别好,其他人也不来了。要是我能看好,她们小区能来不少人。我能看出她的期待与失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羞愧难当,想起药王孙思邈的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没办法,还只能拼命看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多了,病也多了。我发现好多时候是见效容易治愈难。怎样才能更好的治病?中医到底在怎样治病?为什么能治病?古人是怎么发现治病之理的?我怎样才能达到先师的境界?中医的路到底在哪里?诸多问题困扰着我,又没有人给我指点迷津,我该何去何从?踏上中医这条路,才知道水有多深。
    心中苦闷郁极时,我想起了先师的话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于是我关掉网络,取消手机流量,勤求古训,一心向学。
    目标定下后,心也暂时平静了一些。开始了简单重复周而复始的生活。以《伤寒论》为中心,理法方药都不放过,看大量注家的书,系统专研了黄元御,陈修园,徐灵胎,唐容川,张锡纯,柯韵柏,郑钦安,俞嘉言,大塚敬节等的著作。除经方外,什么滋阴、补土、医案、医话,我全都浏览。我满眼都是气血津液,阴阳表里,梦中还在给别人诊脉看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