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纳法学习伤寒论_中医张克石

 河源仲景国医馆 2016-02-23
搞中医的不学伤寒论不可思议。所以中医从业者包括爱好者必须学习伤寒论。
初级阶段的学习想必都一样,逐字逐句逐条文去学习背诵理解。历代许多注解伤寒论的著作也大都采用此形式,所不一样的是条文的先后顺序不同。但这样学下来,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理解程度的加深,就会感到知识的零散性,不便于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归纳法是我的学习方法,与同道交流分享。
例如,在学习太阳病脉证篇,外感伤寒,或汗或下或吐后,表证已解,但因为治疗不得当,而产生了结胸证、痞证、栀子证、苓桂证,这部分条文多,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该怎么理解记忆效率才高?首先确定病位,都为足阳明,或属于经、或属于腑。然后将这些变证分为有热无热两部分(或寒),苓桂证无热,其余的都有热。苓桂证中,有: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该方治消渴,看来有热、暂且存疑),桂枝加桂汤等。这是苓桂证的核心部分。苓桂剂中的桂枝已经不是用来解表了,因为表已解,从桂枝甘草汤证来看是温阳的,因为苓桂证多是过汗伤阳所致,阳气不足,引水邪上逆来犯,重者,或犯胃、或犯脾、或犯心;轻者,小便不利。顺便也加深了桂枝、茯苓、大枣、白术、生姜、甘草的的认识。仅仅一味药的不同就改变了方子的主治。欲作奔豚为什么用大枣?已作奔豚为什么加桂?犯胃用白术而不用大枣等。
结胸证、痞证、栀子证都有热,这是共同点,在症状上如何区分?结胸证是水热互结,类似于现代医学上的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梗阻,所以按之痛,按照结胸的程度有大小之分;痞证为气热互结(我的理解),有虚实之分,按之稍硬(介于结胸证与栀子窒证之间)但不痛;以上两者为阳明腑证。栀子证是热无所依,其热在阳明经,伤寒论在写栀子豉汤服后说“得吐,止后服”,本人存疑,临床中没有碰到服用该汤而吐的,当是传抄之误。在经之热又如何一吐了之?尚有栀子干姜汤方,可以明证其热即在阳明经,另有栀子生姜豉汤止呕更可说明栀子豉汤非吐剂。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诸多的条文及经方就容易理解与记忆了。大、小陷胸汤,几个泻心汤、诸多的苓桂剂及其延伸方剂、诸多的栀子剂,其区别联系无不了然于胸。
伤寒论中这样知识点的串联记忆多的是。这样的学习路子,不但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临床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