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

 岁寒松柏520 2016-02-23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震古烁今、闻名遐迩,堪称北宋时期市井俚俗生活的生动画卷和活化石。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历史的再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跟南唐后主李煜一样,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虽然当皇帝不怎么在行和称职,但在书画艺术上却是不折不扣而且极其卓越的书画大家。正是由于他的号召和倡导,当时的北宋翰林院才专门成立了所谓“图画院”的专门机构,并延揽天下的书画奇才和名家,进行专业化的创作和交流。

原籍山东诸城的画师张择端因缘际会,生逢其时,才得以接近皇室和宫庭画院,得以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杰出的绘画天赋和才华。

本来,当时所谓“院体画”都是描绘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贵族和士大夫生活。而张择端却恰恰由此另辟蹊径、自出机杼的走出了一条绘画新路。他呕心沥血、别出新裁,历数年之功,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有趣的是,这幅名作的首位鉴赏者和收藏者,理所当然是画院的名誉院长赵佶。并且,皇帝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在反复把玩摩挲之余,还用他独创的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加盖了双龙小印章。

北宋徽钦时期的汴梁古城,已经具备了当时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户口百万,商铺林立,到处都是勾栏瓦肆等休闲娱乐场所,甚至还出现了繁华的夜市。

惊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正是用艺术的视角再现了当时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的水陆交通以及繁华热闹的日常市井生活。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08只。这些数据都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等任何一部描绘人物的著名作品。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大部分。按照展开的次序,首先是东京汴梁郊外的景物,接着是大桥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最后生动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整幅作品中的人物大者不足三厘米,小者则微如豆粒,且虽说人物形体微小,但个个纤毫毕现,极富情趣。且这种大手笔,很少有人能模仿。据说,现代绘画大师张大千是制作赝品的高手,他曾经故意在伪作上留下破绽,以免谬种流传。其中一张,破绽就在小鸟身上,虽说非常隐秘,但却欺骗不了明眼人。因为画面上的小鸟的身体比两道瓦脊还宽,这显然与真实的情形相悖谬,经不起推敲。

正如世界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每幅名画都暗藏着不可示人的秘密和玄机,场面宏大、包罗万象的绝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也不例外。

       《清明上河图》是这个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画,地球人都知道。

其实,在这幅画里、画外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内涵,涉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

 

《清明上河图》全图欣赏



        揭秘之前应该介绍一下画家张择端。

关于张择端,前人留下的唯一一点线索,就是在卷尾有金代监管御府书画的朝臣张著题写的85字跋,说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自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来学习绘画,他擅长画界画,尤其是画舟车、桥梁、城廓和街肆等,自成一家。

                                                                  金代张著跋文

张著说张择端曾“游学京师”,也就是说,他长大成人后到开封城参加科举考试,可是败北了。他只能在京城谋生,于是就去学画界画,用直尺、毛笔来表现船,表示桥,表现直线的画,这样的画容易画得像,好卖,生活会有着落。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按照徽宗的要求考上了翰林图画院,开始了他的宫廷绘画生涯。

提问: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绘于什么时候?

这就要找出画里属于那个时代独特的证据。证据之一:在该图后面的跋文里,有一个明朝的著名文人叫李东阳,说该图作于政和年(1110年前),理由是他看到卷首有宋徽宗题写的五字题签,只钤有双龙小玺,按照宋徽宗的习惯,他凡在政和、宣和年以后的题记、署款,都要盖上“政和”印或“宣和”印。在李东阳之后,卷首渐渐被磨损了,明末的裱画师把它裁掉了,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明代李东阳在宋本《清明上河图》卷尾的跋文(部分)

被去掉徽宗题签后的宋本《清明上河图》卷首

证据之二就是服装,据元代徐大焯《烬余录》记载,北宋初中期的妇女服饰流行的是长褙,也就是长外套(前有对襟,侧、后开衩),这个外套有多长呢?可以长到接近脚面。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的长外套就改短了。从宣和到南宋初期,女外套改为紧身的了。

再看看《清明上河图》里妇女穿的是什么?大家要找年轻妇女穿的时装,北宋那时候妇女出门是很少的,张择端画了八百多人,但只画了十几个妇女,其中几个有身份的妇女穿的是当时最时髦的衣服,就是宽松的短外套,当时叫褙子。在当时的壁画上找到相同的印证,这再次就告诉我们它的绘制时间了。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妇女时兴的“盘福龙”(便眠觉)发饰和短褙之一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妇女时兴的“盘福龙”(便眠觉)发饰和短褙之二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妇女时兴的“盘福龙”(便眠觉)发饰和短褙之三 

证据之三就是画中发生的政治事件,在图中看到画有两辆独轮车,要注意的是,车上都盖着一块大苫布,苫布上面写的是大字草书,写字的文人肯定是在政治上受到严重的挫折,以至于他们写的字幅落到分文不值的地步,这个事件只有发生在宋徽宗登基之初1102年的新旧党争之际。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新旧党争中被废黜文人书迹之一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新旧党争中被废黜文人书迹之二 

上述三方面的证据表明,《清明上河图》画在北宋宋徽宗朝前期的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年)。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王家纸码店

《清明上河图》画的季节是清明节,卷首有踏青的人们,画中还有清明节使用的纸码铺。通常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京城东南一隅,很多文章都是这么说,经过我的几年查询,我这里要揭秘的另一个问题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到底画的是什么地方?

调查的方法就是乘坐飞机到《清明上河图》的上空进行观览,即模拟航拍《清明上河图》,从高空俯视看《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城是什么样的。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郊外(港口)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进城(城市绿化)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拱桥(排水系统)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城门外(粮仓码头)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城内(摊贩)

我们将航拍图转换为地图,去跟宋元时期的开封地图进行对比,结果是丝毫对不上。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模拟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模拟宋本《清明上河图》“航拍图”转化为城市图

在画中能不能找到具体的实景,只有从地标性的景物说起。先看河道,都说这是汴河,汴河两岸砌着很高的堤坝,下面才是开封城的街道,在当时是严禁在堤坝那里建房的。而画中的河流却恰恰相反,没有堤坝,岸边商肆鳞次栉比,这全然不是汴河的情景。

再说拱桥,汴河开封段上架有十三座桥梁,《清明上河图》上只画了一座拱桥。

张择端也回避了表现具体真实的某个建筑物或象征性的景物。如果以写实为基点,画家创作的时候就会受到束缚,他的艺术想象力、概括集中力就没办法发挥了。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与城墙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城门上的牌匾有意回避实名

画中写有很多店铺的名称,还有广告词,写得活灵活现的,《东京梦华录》里根本没有这些商铺的名称,都是画家编出来的。这叫“正店“,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政府允许店主造酒,开封城像这样的“正店”共有72家。“赵太丞家”是一个退了休的御医开的诊所,像这个“十千脚店”,比正店差一档,瞧门口的方柱标牌,外面蒙上白纸,写上店名,晚上在箱内点上蜡烛,这应该是最早的灯箱广告了,说明开封城的夜生活是很热闹的。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北宋的灯箱广告

那么,画家画的是什么地方呢?可以说全图概括、集中、提炼了开封城内外几种类型的建筑物和社会生活。那么在绘画的思想主题上,他要概括集中什么?这就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他为什么要画《清明上河图》?他在表现汴京繁华景象的背后向何人发出什么警示?

过去说《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的清明盛世,老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不错,画面上有许多这些场景,但是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张择端对当时社会深刻的思想认识,让我们一一揭示出来:

北宋的开封城里每一坊也就是每一个居民小区都有望火亭,亭上有人值班瞭望,一旦发现着火,马上组织灭火。消防兵就住在望火亭下的两排平房里,可画中的望火亭没人看守,下面的消防兵也不见了,两排房子开了饭馆,消防用房居然也可以经商!北宋开封城着过几次大火,损失很大,张择端很生动地表现出消防形同虚设的痛病。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供观察火情用的望火亭形同虚设

这是一个衙门口,是负责传递朝廷文件和上报下情的递铺,府里的长官要带着这门口的这一批人把公文送到下一站去,快到晌午了,这个长官还没有出门,吏卒们都等得快睡着了,公文箱放在两边。可见当时北宋官府的工作效率相当低下,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懒惰的递铺士卒

拱桥上,占道经营十分严重,坐轿的文官遇上骑马的武官,彼此互不相让,护卫们争执不休。桥上、桥下的矛盾交织了起来……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上文武官员争道

在城门口也没有一个兵卒看守,这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城头上难得有一个值班的,在看城下的热闹,城楼里还放上席子、枕头,他是值夜班的,还要睡大觉。可见当时的军队都处在非常懈怠的状态。

这些御林军们在忙些什么呢?我在“正店”旁的酒铺里找到了他们,他们准备将酒桶运到车上,一说这是卖弓箭的铺子,北宋是禁止武器买卖的,到了徽宗朝,连竹子做的刀都不让卖,武器管控得很严格。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御林军在“正店”旁的酒铺运酒桶

画中最后一家铺子是诊所,即“赵太丞家”,广告牌子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还有治疗“五劳七伤”的本领,说明开封城酗酒很厉害,形成了社会弊病。

图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惊天秘密(上)

宋本《清明上河图》:从“赵太丞家”看酒患成灾

 

       明清时期受张择端影响画的一系列《清明上河图》

明清时期受张择端影响画的一系列《清明上河图》的本子存世者有百本之多,藏在博物馆的大概有四五十件。

我们可以比较三件有代表性的《清明上河图》,一是张择端的(简称宋本),二是明末仇英款的苏州片(简称明本),三是乾隆年间陈枚等五个宫廷画家合作的本子(简称清院本),后两本分别是以明清苏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的。

首先从色彩上看,张择端的设色很少,明清本子则是青绿设色,画的也比张择端的本子长,色彩气氛要热烈得多。

  比较卷首:

  宋本一开头就没有春暖花开的喜悦,出现了一支使人感到荒疏、寒寂的送炭驴队,九百年前开封的清明节比现在要冷得多,开封城里还需要取暖的火炭。几个缩瑟的策蹇老者可能是去扫墓,整个基调是比较灰暗和忧郁,只有踏青归来的富家队伍喜庆一些。

                     宋本宋本《清明上河图》:送碳

                            宋本《清明上河图》:出行

  宋本《清明上河图》:踏青

比较一下明清的本子,很热闹。明本开卷就是画结婚娶亲时的情景,清院本结婚的铺张场面,更是气派。要知道,在所有的黄历里,哪朝哪代的清明节都不是结婚的日子。

明本《清明上河图》:婚礼娶亲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婚礼娶亲

  我们现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感觉画面很热闹、很有意思,那是因为距离产生了审美。如果现在有某位画家按照张择端的表现内容画一个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商贸大厦林立,一片繁华,但画中有一辆汽车刹车失灵闯到集市里去了,一辆双层客车驶错道路,即将撞上立交桥,立交桥上尽是摊贩,车水马龙,车辆互不相让,乱成一团,而警察、城管根本不管,在那里喝酒聊天,重要岗位也没有人看守,消防车改装成售货车……谁看了这张画都会揪心,因为这关乎我们每天的生活安全!谁都会说这座城市管理失控,处在危险的状态之中!张择端画完这件《清明上河图》之后呈给了宋徽宗,他看完《清明上河图》,题上图名、盖上双龙印后送给了他的舅舅。宋徽宗真的不太喜欢这幅画,他喜欢欣赏表现吉祥预兆的绘画。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画中险情

我们看明本,船和桥没有矛盾,船顺利通过拱桥,桥上没有争斗,虽然人很多,但是各行其道。清院本也是如此,交通秩序很好,车马各行其道,街头也没有贩夫占道的现象。

明本《清明上河图》中船舶顺利通过虹桥的情景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船舶顺利通过虹桥的情景

  明清本子也描写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表现肢体冲突,如明本中有醉汉打架、为打翻鸡蛋而争吵,清院本还画有为争水而大打出手的情景等,这些矛盾都是比较表面化的,是给欣赏者一点噱头,够不上社会矛盾。

明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肢体冲突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肢体冲突

  比较城防的问题就更鲜明了。张择端的本子里没有任何城防,也没有军队习武,画中进了城的第一家店是一个税务所,可以看到当时已经不用铜钱结账了,是用纸币当时叫交子结账了

宋本《清明上河图》城内第一家是税务所

  在明本里,进了城门第一家不是商铺而是城防守备所,左右立着大标语牌:“左进右出”“排查奸细”“固守城池”,军人在那里站岗,地上还有炮弹,说明城楼上有火炮。在明代,倭寇有时是驾船冲进苏州城,因而在水门上装有一个千斤闸,遇到倭寇,就把闸放下,敌船就被挡在外面,门口还有两个卫兵把守,城门和水门都守卫得很严格。明本里还画有老百姓组织起来练习骑射。

明本《清明上河图》:城内第一家是城防机构


明本《清明上河图》:水门的防守倭寇的状况,城门上方的缺口是千斤闸口


明本《清明上河图》中民间百姓组织习武的情景

  再比较清院本,城门口也是有人看守的,不过画家已经不画这个千斤闸了,清代苏州城已经没有倭患了。但习武的阵势大大加强了,场面十分宏大,像是皇家的御林军在练习骑射。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城内第一家也是城防机构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御林军习武的壮观场景

  宋本在描绘社会风貌方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特别是表现下层百姓们各种艰苦的劳动生活,如在河道里摇着大橹的船工、修车的工匠等等。细看背米工每人手里拿着一根长签,一个监工在发签条,香港艺术博物馆馆长司徒元杰告诉我,他小时候在香港码头看到过这种管理模式,背完了之后按竹签结账。以我所知,这个习俗也一直保留到解放前的上海码头。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的监工与搬运工,手中的竹签是计件发酬的凭证

  明本就不一样了,画上的老百姓你看不出有多艰辛,老百姓大多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明清本中均有街头表演,如明末本中的这个人在表演木偶戏,街头的商铺都卖名人字画、古玩、图书等,不像张择端画的都是卖生活必需品。明本中画有一些文人在看当时著名的歌舞伎武陵春表演,还画有一座青楼,就是妓院,对面是一家药店,实行配套服务。

明本《清明上河图》中的青楼和药店

  清代特别是乾隆朝是完全禁妓的,管控严格,所以清院本里没有画什么妓馆,这张画是画给乾隆皇帝登基后过的第一个年,不能画任何不吉祥的事物,整个街上很干净,做买卖的很多,没有占道经营的现象,画家不太描绘老百姓的艰辛的劳作,表现了社会安定富足和健康祥和的社会面貌。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整洁的商肆

  当然,从表现客观社会的深度而言,张择端本子的思想性是最深刻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风俗画,我还应当具体说说下一个问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风俗和画艺。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的物件,如凳子是在北宋中期开始流行的,画中还出现了长条凳。各种新式物件一一登场,像用折叠架来摆摊,在当时很先进的,地摊上出售各种钳子,说明北宋的手工业是相当发达的。还有很多人的背后都有一条竖线,当时的手工纺织布料的门面也就两三尺宽,缝制衣服时不得不把衣料拼接起来。这是酒店里的店小二,送酒时还套上一个便携式的小火炉,租给主人温酒用。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大量出现的长凳


宋本《清明上河图》商肆中出现的折叠架

  在北宋的时候,已经实行行业管理了,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服装样式行业化,如在税务所里穿着相同的制服,这是从北宋开始的,还有官员,在节日里穿着便服。

  这里还有很多表现风俗的细节,我们看到这个船帮上吊着一块板,上面放了一些供品,这是在祭水神,这在北宋是非常流行的风俗,出门走陆路要祭路神,走水路要祭水神。在城门口还有一个祭路神的场面。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船家祭行神的现象


宋本《清明上河图》中杀黄羊祭路神送贵客的情景

  在卷尾有一个情景,这是解命之地,就是算命。周围来的人的服装都差不多,都是儒生打扮,年龄也差不多,三十左右,都集中在这儿,看来他们有共同关心的问题,那只能是科举考试,在考试之前请人算一卦是很重要的考前一“课”。

宋本《清明上河图》:“解”字招牌下是文人考前的解命之地

  现在,我们对该图稍加进行艺术分析:

  张择端在卷首画的界画和中间及卷尾画的界画水平都一样,说明他画界画的水平很娴熟、很稳定。但你看他画的人物就不是这样,开头的造型不准确,线条也比较迟钝、呆滞,画到中间就熟练一些了,到后面就画得相当娴熟了,说明他的人物画尚在进步当中,但不如他的界画那么成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首界画、树木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尾界画、树木

对比宋本《清明上河图》卷首、卷中、卷尾界画、树木绘画水平的一致性,表明画家表现景物的水平比较稳定,手法十分成熟。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首人物画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中人物画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尾人物画

宋本《清明上河图》卷首、卷中、卷尾人物的表现技巧渐渐娴熟,说明张择端的人物画技巧尚在成熟之中。

  再指出该图在细部描绘方面的一些缺陷,如他所画的房屋大多没有基座,也没有门槛,按理说不应该。这条在拱桥下的大船还没有起锚,可船尾却摇起了大橹,这条船哪能走得了啊!卷尾画的两个挑担的人,应该是四个箩筐,可少画了一个。画家画了前面忘了后面,画了后面忘了前面,也许他是在“赶任务”,画这么大的场面,难免会有疏漏。但这些都不损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丰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本《清明上河图》疏漏之一:未起锚而摇橹行船

宋本《清明上河图》疏漏之二:两副担子三个筐

  最后的总结:张择端本系山东诸城人,到汴京投身于科举考试不顺利,后改学界画,供奉于翰林图画院。他的《清明上河图》卷艺术性地概括提炼了汴京城内外一部分代表性的景致,是汴京实情而非实景,画家在展现清明节期间商贸繁华的汴京城的同时,表现了船桥险情、官员争道、军力懈怠、城防涣散、消防缺失、商贸侵街、党祸渎文、酒患成灾等街头弊病,他的创作动因是出于对朝廷社稷的牵挂,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思想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