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窑青花康熙vs乾隆

 5菲菲 2016-02-24

康熙民窑青花:雄视一代

    清代初期,景德镇瓷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官窑的生产也不例外。康熙登基之初,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素有大志的他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一方面积极平定内忧外患,一方面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生产。很快,繁荣安定的盛 世出现了,景德镇瓷业也在康熙的大力提倡下得以复兴。
    康熙一朝的官窑青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成就,反倒是民窑青花成了当朝乃至有清一代的典型代表,这与当时实行的“官搭民烧”的制度关系密切。所谓“官搭民烧”,就是官窑器委托民窑代为烧制,这种制度在明代晚期即已出现,康熙在平定了吴三桂的叛乱后,恢复了景德镇窑业,遂将这一制度固定下来。
    从废到兴,长久以来受到压抑的景德镇陶瓷匠人,在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并积极投身于陶瓷创作。一方面,民间匠人高超的技艺得以为官家所用;另一方面,凭借“官搭民烧”的合作关系,官窑瓷器的精益求精也推动了民窑瓷器质量的飞速发展,甚至民窑生产的精品瓷若不细加辨识,与官窑瓷难分彼此。另外,官窑、民窑在工艺技术上难分伯仲,而民窑瓷器却可展示出官窑瓷器所不具备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从某种程度而言,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其艺术水准或许还要超过官窑。
    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工匠已熟练地掌握了珠明料的呈色技术,烧出了“翠毛蓝”、“宝石蓝”,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绘出不同深浅层次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之中都能分出浓淡不同的笔韵。因此,康熙一朝的青花有“五彩青花”、“墨分五色”之美誉。
    《浮梁县志》中曾记载,昔日只有300座窑的景德镇,到康熙时期窑数已达3000,每到夜晚,景德镇便像是被火焰包围起来的一座城市。可以想见,景德镇当时是多么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则主要归功于民窑。康熙时期,民窑青花不仅生产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装饰特色鲜明,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言:“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视一代。”

乾隆民窑青花:中规中矩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社会经济得到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大清帝国达到了鼎盛,社会安定,民丰物饶,物质基础非常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瓷器生产空前繁荣,《古铜器考》更是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这一时期,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窑也同样兴旺发达。乾隆初期,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乾隆一朝60年,青花瓷仍是当时景德镇瓷器的主流产品,官窑青花和民窑青花的烧造量之大、遗存器物之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官搭民烧”的制度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成了最为普遍的瓷器生产方式,而且唐英主持景德镇陶务期间,这一制度实行得更为稳定、更为有效。所以说,乾隆民窑瓷器的烧造与官窑瓷器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

    这一时期,御厂所制的官窑器只供宫廷使用,除了帝王赏赐以外,即使是高贵的皇亲国戚也不可能从御厂中直接获得。一般而言,满汉贵族所用的优质瓷器,都来自民窑中的“官古器”。所谓“官古器”,《景德镇陶录》中这样记载:“此镇窑之最精者,统曰官古……选诸质料、精美细润,一如厂官器,可充官用”。此外,还有稍次于“官古器”的“假官古器”、“上古器”等。这部分民窑烧制的瓷器,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它们供应的对象显然都是官宦和巨贾,可谓是介于官窑和普通民窑瓷之间,而水准更接近官窑的细路瓷,是乾隆时期民窑瓷器中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品。
    但遗憾的是,乾隆一朝的青花瓷,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其光芒似乎为当时绚丽多姿的彩瓷和层出不穷的新奇工艺瓷所掩盖。这一时期,上至帝王,下至民间工匠,对青花瓷创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新兴的、更富于表现力的彩瓷,这就使得乾隆一朝的民窑青花瓷与康熙一朝相比,显得中规中矩,并无太大突破。

康熙民窑青花:山水人物潇洒

    康熙青花瓷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民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案布局巧妙合理,能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最能体现康熙民窑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在瓷器上绘画山水早在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上就已出现,但广为流行则始自明代晚期的青花瓷。到了康熙时期,青花瓷上的山水人物纹深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的影响,风格上模仿名家笔法,画面精细,立体感很强。同时,“斧劈皴”的表现手法、“墨分五色”的韵致,给画面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
    当然,青花山水人物在康熙一朝取得卓越成就,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密切。康熙时期,刚刚经过战火洗礼的中国大地还是一片萧条,清王朝要想巩固政权并发展强大,迫切需要致力于农业的发展,而老百姓也希望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太平的日子。耕织图、渔家乐、渔樵耕读、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题材的大量出现,正是人们这种思想情绪的自然反映。
    大多出现在民窑器物上的刀马人物故事,也是康熙青花瓷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题材。这些刀马人物多取材于明清之际广泛流行的戏曲和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比比皆是。这些人物多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线条老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绘瓷匠师的高超技术,极具观赏性。
    此外,在瓷器上书写整篇诗文、辞赋也是康熙青花瓷的一大特色。这类题材的作品官窑、民窑都不乏其数,多书写在笔筒上,内容则常见《赤壁赋》、《醉翁亭记》、《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兰亭序》、《归去来辞》等著名作品。
    从画风上综合来看,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和官窑青花有着显著的区别。民窑器物画法粗犷、潇洒、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相比之下,官窑器物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丝毫不能逾越,则往往显得太过细腻、死板。无怪乎寂园叟在《陶雅》中有言:“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民窑)。”


乾隆民窑青花:缠枝花卉绚烂

    乾隆一朝的青花瓷器,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而是以纹饰繁密、绘画工整取胜。从官窑到民窑,乾隆青花处处可见浓艳的色泽、繁缛的花朵,给人以华丽热烈的感觉。
    乾隆皇帝本人虽然和康熙皇帝一样,也有着开拓进取的抱负,但他却多了一份慕古之情。乾隆时期,世人对瓷器的鉴赏尤其推崇永宣青花,上至御窑厂,下至诸家民窑,无不热衷模仿,虽水平高低迥异,但好古、拟古之情如一。或许也正因为此,康熙时期曾经广泛流行的山水人物纹饰,至此大为减少,而永宣瓷器上流行的花卉纹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乾隆青花中的花卉纹饰非常接近永宣时期的作品,而且对过去的纹饰风格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使之更加工整化、程式化,层次更加多样,笔触更加细密。多的时候,一件器物上甚至会出现6至8层纹饰。官窑如此,民窑也不例外,因为“官搭民烧”制度的普及,很自然会使得一些民窑瓷自觉或不自觉地沾染上一点官气。
    永宣时期的瓷器使用“苏麻离青”所绘,烧成后有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乾隆时期则把这种黑褐色斑点视为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办法就是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虽然这样刻意点染的效果与永宣青花的自然呈现明显有别,但在气韵上还是非常接近的。
    在乾隆青花的形制上,也多见永宣的影子,最典型者当属抱月瓶。这种瓶子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耳,腹圆若满月,带有浓浓的西亚风情。此器型盛行于永宣两朝,此后便久不复现,直到乾隆时期才再次大规模出现。《陶雅》记载:“乾窑背壶式之瓶,多画串枝莲,及花鸟果品,亦殊可赏也。”
    民窑中大量出现缠枝花卉,以及类似抱月瓶这样充满异国风情的器物,与当时瓷器的外销之风不无关系。景德镇瓷器的外销,自康熙中期开始兴盛,至乾隆时最盛。据国外有关档案统计,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销往英国的瓷器就约40万件,而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年至1781年)的32年间,销往瑞典的瓷器则达到110万件。
    总体而言,同官窑器一样,乾隆民窑青花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但同时,青花器的题材也略显单调,虽然以缠枝花卉为代表的纹饰繁复绚烂、工整细密,也难逃趣味不足的弊病。

康熙民窑青花:市场宠儿

    早在2001年,康熙民窑青花就已经开始在拍卖市场上露出了锋芒。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秋声赋笔筒以30.8万元的成交价落槌。这件笔筒底部书写的“文章山斗”款,正是康熙一朝最为经典的民窑款识。在当时来说,民窑瓷器能拍出这样的价格,令不少人大跌眼镜。
    2002年,同样是落款“文章山斗”的康熙青花开光四季山水图笔筒,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同样的30.8万元成交。由此,康熙民窑青花逐渐为藏家所重视,其价格轨迹开始一路攀升。

    在2004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筒以110万元的成交价迈过了100万元门槛。两年之后的2006年,康熙民窑青花再次实现了突破。这一年的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康熙青花封神榜人物图大棒槌瓶的出现让所有人震惊。此瓶高达76.5厘米,颈部绘三组开光人物故事,腹部则通体绘青花封神榜人物故事图,气势磅礴,是康熙民窑罕见的大型陈设器。最终,220万元的成交价创下了康熙民窑青花的拍卖记录,而这一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紧接着,2007年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康熙青花四开光滕王阁序山水人物诗文大将军罐以112万元落槌;2008年北京保利春拍中,康熙青花人物故事棒槌瓶创下了179.2万元的佳绩。至此,康熙民窑青花的市场行情被推向了一个高峰。
    近两年,真正像人物故事大棒槌瓶这样的康熙民窑青花稀世珍品鲜有出现,但如笔筒、凤尾尊、将军罐、观音尊、花觚这样的经典品种始终不断,虽然没有再创出惊人的价格,但基本已把康熙民窑精品的价格维持在了七八十万元,依旧是市场的宠儿。相信随着市场的持续向好,随着越来越多精品的出现,康熙民窑青花一定会再创新高。

乾隆民窑青花:值得期待

    与康熙民窑青花市场受宠相比,乾隆民窑青花的光芒要黯淡了许多,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也并不为过。2004年,当康熙民窑青花已经越过100万元大关的时候,乾隆民窑青花还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对庙前供器乾隆青花缠枝花纹花觚以36.3万元成交,这已经是当年乾隆民窑青花的最高拍卖价。同一场上,一件堪称代表性精品的带有永宣风格的乾隆青花缠枝花螭耳扁瓶,最终也仅以24.2万元的价格成交。
    之后的2005年,乾隆民窑青花也没有什么起色。除了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堪称上品的青花云龙纹大尊以38.5万元的价格成交,尚算中规中矩外,当年出现的乾隆青花八仙祝寿洗口大瓶和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抱月瓶,则只落槌于16.5万元和20.9万元。
    直到2007年,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一件乾隆青花暗刻山水风景灯笼大瓶的出现让乾隆民窑青花有了重大突破。这件瓷器高达53厘米,通篇绘山水风景,气势恢宏,有人赞誉,尝言“康窑山水如王石谷”,此器亦有此风。最终,89.6万元的成交价得以让乾隆民窑青花真正抬起了头。然而从这次拍卖之后,乾隆民窑青花并没有继续辉煌,而是再次回到了30万到40万元的价格区间段。
    这两年,乾隆官窑异军突起,价格一路飙升,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作品不断出现。虽然青花一类并非乾隆官窑的顶级品种,然而几千万元者还是不乏其数。相对而言,乾隆民窑青花几乎完全被官窑所掩盖,上拍数量凤毛麟角,堪称精品者更是无从得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民窑青花在烧造质量上多有与官窑接近者,这已经开始为越来越多人所认可。或许当这样的精品之作真的出现在市场时,乾隆民窑青花也会创出值得期待的佳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