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1.8

 晨曦微露505 2016-02-2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持重就不威严,即使学道亦不能坚持下去。(持重则以忠信为本)以忠信为本,没有朋友不随从自己的。自己有过,就不怕改。”
    这一章的解读也有很多分歧,我倾向于如下理解:“作为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则不威严;做学问,则不可固陋死板;投宿暂住,则要选择有忠信的主人;不要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过错,则不要怕改。”
    就说了五个事,除了“过则无惮改”有公认之解外,其它都有分歧!
    “不重则不威”字面上分歧不大,其分歧主要在“实践”上:按大儒们在历史上的表现,庄重、威严,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句话在现实中有被按法家思想去解读的,就是说作为一个大人物、统治者,要造成一种很强的“势”,迫使其他人不得不服从他——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笑傲江湖》中任我行消灭东方不败之后,把东方不败所设立的那套仪式继承了下来,当时他就说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的分歧在于,是否把这句话连在前面,把“不重”也作为“学则不固”的前提。连上一起解,则“固”解为“坚固”、“牢固”,就是说学习要庄重,才能学得坚固牢固。这样也说的通,但是从行文的逻辑上来说,“学则不固”独立作为一事比较合理,且“不固陋”也很符合儒家的思想,儒者并非冬烘先生,《论语》后面有说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就是儒家的“不固陋”。
    “主忠信”,另外的解释就是“以忠信为主”,就是把“忠信”放在主要的位置上。但这种解法,偏重的是一种“态度”,而这里所列五事,似都偏重在说一种“行为”。而且先秦“主”作为动词的用法,更多是指选择某一个人为主人住在他家,《孟子》里面就有好几个实例,这种用法,在这里和下句的“友”并列更合理。
    “无友不如己者”,本来从字面上没有什么难解的,但因为后人觉得孔夫子这种主张太不合理——谁都结交比自己强的朋友,那自己不就比朋友“弱”,也就不成为其朋友的朋友了!成了一个悖论!于是就有另外的解释,一是把“如”解为“象”,找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朋友,有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二是解为“没有哪些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也就是说要谦虚、要看到朋友的长处。第一个解释还比较合理;第二个解释,单一句来看似乎也没问题,但把“友”作为名词来解释,放在这五个事情之中,就不合理了。其实害怕这句话成为悖论,大概也是“固陋”了。这世间,专找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以显示自己的优势的人太多了!孔夫子这句“无友不如己者”正是对治这种毛病的良药!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主动要去结交的朋友,一定要找比自己强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比自己弱的人来结交自己的时候要拒绝他。这样,就不会象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产生悖论了——这才不会“死在句下”。
    这些主张,是孔夫子当时的主张,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找出其中对我们当下立身处世有益的原则,去实践它。
    前天博友文化逸民兄谈到学习《论语》的时候这样说:“有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当时说的具体所指,二是今天对我们有何启发。前者必须咬文嚼字,后者则关键在于精神的提摄。”我想这是非常好的学习《论语》的态度和方法。而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应侧重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