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重点展品(二)

 nzpeach 2016-02-24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

重要提示:请大家仔细阅读,即将在2月27日开始的微信线上闯关答题的知识点就在这里面哦~



01
长信宫灯

西汉(公元前206年—9年) 

通高48厘米 

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实用的汉代铜灯,整体制作为一个跪坐着、双手捧持灯盘的宫女形象。宫女发型为一椎髻,身着西汉初年流行的曲裾深衣,在领和袖口处层次分明,衣纹历历可数,线条流畅。在身躯下部有衣角伸展,既表现了衣服的修长曳地,又实为灯座,加强了该器的稳定性。这件铜灯的实用性在于其巧妙的设计,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那与灯罩相连的宽大的右臂以及身躯都是中空的,当灯罩中的蜡烛燃烧时,烟尘可以顺着右臂进入体内沉积,可以保持室内清洁。更为巧妙的是,灯座中还可以盛水,吸入少女体内的烟油就会溶于水中,使室内空气得到彻底净化。而灯座、灯罩、及宫女头部可以拆卸,便于清洗。此外,灯盘还能够自如地旋转,两块遮光罩板也可以随意开合,可以任意调节光照角度和亮度。该铜灯在艺术和科学上的构思是十分巧妙的。在器身还刻有64字铭文,刻有“长信”字样。长信宫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居所,后窦太后将该铜灯赏赐给刘胜王后窦绾,体现出该铜灯的珍贵,也因此作为窦绾的陪葬品埋入地宫中。


02
金缕玉衣

东汉(25年-220年) 

长180厘米   

河北省定州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汉代的先民十分相信玉可以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中常出现以玉为殓具的丧葬文化。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即用许多四角钻有小孔的玉片,通过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形如铠甲,这样的殓具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为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玉衣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长180厘米。由于人体各部位形状不一,玉片的大小、形状均不相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样式。各形玉片整齐地排列成网格形状,制作时要先把玉片一块块粘贴在裁好的麻布片上,然后再穿金丝连接,工艺考究。据《后汉书·仪礼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和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刘焉身为东汉诸侯王本应以银缕玉衣规制下葬,但该玉衣为鎏金铜丝编织,很可能为当时皇帝所赐。


03
彩绘黑陶壶

西汉(公元前206年—9) 

高39、腹径26厘米 

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彩绘黑陶壶,宽唇沿,束颈,鼓腹,两侧各有一兽面铺首纹饰,圜底。器身彩绘纹饰丰富,如火纹、三角纹、云气纹、凸弦纹等,颜色鲜艳,美不胜收。 彩绘陶在绘制花纹时一般采用两种以上的颜色,大多使用红、赭、褐、绿、青、蓝等颜色,色彩比战国时丰富。汉代陶器纹饰的繁缛化显然与大量明器的出现有关。


04
鎏金兽面铺首


西汉(公元前206年—9年) 

长23.3、宽18.9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汉墓出土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

这件鎏金兽面铺首出土于大葆台西汉墓中,长23.3厘米,宽18.9厘米。正面呈兽面状,以兽面鼻梁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上端两侧为变形角饰。中部双目微突,眉弓突起,眉为一细线勾勒而成,椭圆形双耳置于两侧,吻部应有一个铜环。铺首整体采用立体浮雕手法铸造而成,面目狰狞,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兼具实用和装饰的功用。


05
铜观音像



北魏(386年-534年) 

高31、宽10.5厘米 

天津市大港区窦庄子出土 

天津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天津博物馆藏小型“铜观音像”。观音像身后由火焰纹构成尖顶舟形背光,头额方广,脸型稍长,双颊饱满,气度高雅平和,彰显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该造像雕刻细腻,纹饰繁缛,刻有“延兴五年”(475年)的铭文,是南北朝时期青铜造像的代表作。


06
按盾武士俑


北齐(550年-577年   

高67厘米 

河北省平山县崔昂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该俑灰陶质地,头戴兜鍪,两侧有护耳.身披明光铠,胸背都有两片椭圆形的护甲,腰间束带,肩有披膊,腿裹甲,右手握拳作持物状,左手按狮子面长盾,盾面有单狮面纹辅以四个人物纹。俑五官均为鲜卑人特征,鼻高耸而目深陷,五官组合夸张而生动,体态浑实而彪悍,武士之风溢于言表。


07
玉册


唐(618年——907年) 

北京市丰台区史思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玉册”是具有墓志性质的葬具,始见于唐代。其中包含哀册和谥册,仅限于皇帝、皇后、太子等具有相当级别和特定身份的皇室贵族使用,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该玉册以汉白玉为质,正面的册文为阴刻行书,字口填金;背面刻划浅细的“哀”字,为哀册的一种标识。在玉册侧面的上、下两端各有一个穿孔,用以按照相应的次序将其联缀成册。该玉册出土于唐代史思明墓中,是其僭越称帝的明证,是研究唐代“安史之乱”事件的重要历史文物。


07
石刻生肖像(龙、羊)

唐(618年-907年) 

龙高40.3厘米,羊高35厘米

北京市宣武区薛府君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十二生肖起源大约在战国之前,两汉以后,十二生肖广泛流行。古代先民认为木星十二年运行一个周期,从木星位置可以确定年度支序,故选择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记时,使十二生肖与十二辰相统一。

唐宋时期,十二生肖俑作为明器已被纳入到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和礼仪之中。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人随葬的生肖俑在尺寸、大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代表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从该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看,其规格已经达到了唐代皇室宗亲的标准,应有僭越之嫌,这可能也是该墓下葬后不久就被破坏的原因。作为明器的十二生肖俑,除了厌胜、避邪之外,还象征着墓主人死后的时间与空间。


08
刘济夫人墓志盖


唐(618年-907年) 

长1.64,宽1.64 

北京市房山区出土 

北京市房山区文管所藏

该墓志盖装饰精美,描金生肖形象与牡丹花图案浮雕,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志盖四周卷叶牡丹纹饰简洁大方,正面楷书46行,正文1315个字。此大型彩绘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志,在已发现的唐代的墓志中尚属首例。刘济夫人张氏在历史上本无文献记载,而墓志的发现为其留下了历史的线索。志文中提到的“蓟国夫人”“蓟国太夫人”“燕国太夫人”是张氏所使用过的封号,“生尊殁赠,踈国三封”,三个封号显示了张氏显贵荣耀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