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三日书法【公益讲堂】

 tianjinzy 2016-02-24


梁 春

   笔名梁三日,号落尘居士、藏风楼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宁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书法网“网络课堂”版主、广西民族大学公共艺术教学部副主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有作品入展国内各大书

法、篆刻展,曾获广西书法精品展二等奖、广西书法美术作品展二等奖、广西第三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二等奖、南宁市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中国书法网临摹日课大赛第一名、全国总工会2000—2004年度“五一文化奖”,书法入选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十余次国展。



附:

梁三日书法班课堂语录



自然主义的审美和艺术的审美

如果光看外形长相,那黄自元的字要比欧颜柳赵漂亮,但书史上偏偏没有黄自元的地位。所以,书法的关键并不在外形,起码内行人不是这么看的。外行人不懂,他只能这么看,这叫以貌取人,这种属自然主义的审美。就象街上走来一位女郎,他觉得美,因为他喜欢瓜子脸,来了一个鹅蛋脸,他说不好看,他的好不好看,是不需要讲道理的,纯属各人喜好,就象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蓝色。这种很个人的不需要讲道理的,属自然主义的审美,不是艺术的审美。


书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的图形,不论结构还是笔画,在几千年的文化浸淫中,加入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蕴含,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图形。所以我们说:书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图形会说话

    学书法要学会看图,图形会说话——读到了图形文化指涉,也就是读懂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所谓内行看门道,得进入这个层面。

书法的本体语言:

    读懂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首先要理解书法的本体语言,不掌握就种语言,谈不上会欣赏书法。

古人所谓方圆曲直、阴阳疏密等等,都和特定图形息息相关,而且是一种经过归纳的抽象概念,我们称之为书法的本体语言。已经不是第一种看外貌的层面,不是光看样子了,这时,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长相,而是带入了文化的习惯和哲学的思考。



对书法形式语言的敏感程度,反映一个人艺术天份的高低:

    第一、要看得到。看得到这种直或曲、平或斜等各种特征,没经过专门训练的一般会视而不见,甚至练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也可能视而不见,只能始终游离于墙外;


第二、你要能和不同的力、势、气韵、情调对接起来,作出审美判断;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具有把客观的图形转化为主观的体验的能力。


第三、反映的快慢,发现问题和作出判断的时间越短,天分越高。别人看半天才体会到,你一眼就能有感觉,说明你天分高。这当然也和训练的程度有关,训练久了,抽象概念就会渐渐转化为审美直觉。

只有形成审美直觉,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外貌和内理:

对于书家而言,外貌并不是他们要表达和倾诉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通过书法传达某种道理、某种哲学、某种规律,这才是他们洋洋得意和自我淘醉的地方。一个字,内部线条有没有组织,合不合法,高不高妙,这是书家的角度。就如参观一座新落成的政府大楼,一般游客可能说,好雄伟、好气派、花好多钱啊!但如果是越南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来学习交流,他们可能更关心大楼里的机构设置、权力分工、组织人事、政策法规、执政思路。这就是着眼点的不同。


好字的标准是高不高妙,而不是漂不漂亮:

    书家们一辈子弹精竭虑的地方,洋洋得意的地方,是内在的符合某种法理、蕴含着奇思妙想的组织关系,外貌长相已经退居将要,有的书家根本不管样子,为了表达他的道,表达他的思维和谋略,哪怕把字写丑,他也不在乎。或者,如果丑更容易表现他的道,那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丑书,这已经是一种带进了文化思考和哲学思考的审美,我们称之为抽象主义的审美。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才能理解书家的笔下,为什么有的把字写漂亮,有的写拙朴野逸,都没有关系,同样都被认为是大师,好字的标准是高不高妙,而不是漂不漂亮。



书法欣赏的几种层次:

第一层次:以貌取人——这是最低级的,自然主义的审美

第二层次:按图索骥——即读到了图形文化指涉,读懂了书法的形式语言。欣赏由此进入抽象主义审美层面。

第三层次:哲学升华——即从书法的形式语言的感知和捕捉,带入文化的习惯和哲学的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旁通,以整体修养来带动欣赏。

以上三种层次,是书法欣赏由表象——内理——神韵的不断深入认知过程。而三种层次中,最关键和最难的,是第二种。




书法的欣赏向来有三种视角

第一种角度,以作者为对象

第二种角度,以创作意图为对象

第三种角度,以作品为对象

我比较认同,以作品为对象的欣赏。

要找依据,可以往西边看,可以借鉴英美新批评。


旁通:

很多时候,书法的欣赏方法和工具,和其他文艺欣赏方法是大有相通之处的。

历代的书论,其思路、方法、用词习惯,和传统文学有密不分的关系,而一些文学欣赏的著作,如司空图的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等,也常常被引入书法的鉴赏。现在我们渐渐发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在书法鉴赏中也大有用处,成为极有用的工具。



既然有文学本体论,当然就应该有书法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初西方的著名文艺批评流派,他们提出文学本体论

“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书法本体论和形式分析:

既然有文学本体论,我们当然可以提出书法本体论

研究书法本体论,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什么是书法本体语言,解决研究对象问题。

二是掌握形式分析方法,解决研究工具的问题。



既然我们倾向于书法作品本体论,围绕作品本身进行形式的研究是我们的重点,立足于形而下的工作,要敢于厚颜无耻地说:我们是形式主义者。

形式分析方法是我们的主要工具我们所做的就是立足于书法的本体语言,从形式上去研究它跟传统文化的关系。

形式主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处于被批判和轻漫的地位。

我们之所以自甘形而下,坚持形式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

1、任何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依附一定的形式而存在。有意味的形式,即蕴含

2 形式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形式分析的出现,改变了书法由抽象到抽象,由虚无到虚无的学习研究方式。

比如关于笔意、笔势、气韵、高古,我们发现都和特定的形式有关——微形式分析。

4、晋唐人当然没有形式分析的概念,但他们把聚散开合、俯仰向背,斜正穿插玩得出神入化。古人对形式的敏锐,绝对在今人之上。他们的作品和书论,要重新解读。(元明清以来,很多技法日渐式微)

很显然,我们不是由形式到形式,而是从形式出发,追寻形式和意境风神的关系,使形式和蕴含能对接起来


书法的教学和研究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政治理论学习,谈的是共产主义理想——艺术理想的终极目标:比如研究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儒、道、释等等)的关系上,从纯粹文化上的研究,包括在美学上面的研究,在哲学上面的研究。我们的理论文章一直出得很多很多,

一类为业务学习,就是具体地在书法的形式上,一招一式上,一点一画上,它是怎么跟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挂起钩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味,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课题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办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鄙视由抽象到抽象的虚无主义的研究方法对那些整天夸夸其谈,上天入地,不着边际的同道,我向来敬而远之。







由此,如果要展开研究,我们可以拟以下的纲目:



1形式和蕴含的对接关系研究

2、书法基本形式语言表达研究

3、更具体细致一点,按风格分类研究如:

端雅平和书风的形式研究

超逸豪迈书风的形式研究

雄强峻拔书风的形式研究

奇崛稚拙书风的形式研究

狂野恣肆书风的形式研究

空灵散逸书风的形式研究

等等


我以为这是当前书法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仍是块空白。大多数人都写书家背景史料、文化影响之类去了,显得很不专业,沦为娱乐八卦记者。




   虞世南写一个“书”字,七横线方向都不一样,“俯仰向背、聚散开合”八字真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比度和张力感极强,所以能雄视千年。所以我们说,晋唐人做到每两笔一变,不独行草,楷法亦然。后世的书家,比如明末王铎傅山,看起来乍乍乎乎的似乎很利害,其实他们写行草往往三四笔才一变,甚至连变都不变,与晋唐人相比,高下立判。

 

晋唐人书法做到每两笔一变,不独行草,楷法亦法。你只要会做线方向分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唐楷名家的对比度和张力感,比后世的大部分书家写行草要强得多。




杜牧张好好诗,空间的张力感及完整性,独步古今,非常值得玩味,所以能字字卓然独立,形态浑然、气度凛然。

线条的关系,无非平行和不平行,平行就是协调,不平行即产生对比,线条夹角在45以内,我们仍可大致认为属于协调关系,超过45度,则视作对抗关系。

平行,除了协调,还有呼应的作用,还有衔接的作用。不要小看了平行二字,其间大有文章可做。

若论线条的对抗关系,李邕和欧阳询不得不提,他俩的线条组织非常集中和激越,所以力感特别强。以力势而论,李邕雄视古今无人能敌。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实为至评。


欧阳询梦奠、张翰、卜商等行书帖把松和紧做到了极致,力度深凝紧致,郁郁勃勃,风神凛然。是我们做对抗练习的最好范本。


搭接之法,有实接、虚接、穿接、断四种,意味着线条关系的亲疏离合。就象男女走在一起,能不能拉手,要不要抱,自有百般滋味。古人的体验很了不起,二王行草书且不说,单看唐楷,就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柳公权,现在很多玩篆刻的,都玩不到他那么丰富。



书法的水平高低,一是看协调性,二是看对比度。协调性越好,法度感越强;对比度越大,张力感越强。同一件作品,协调性和对比度都要同时满足。二者反差越大,艺术“张力”越突出,艺术的感染力越强。





所谓的“平和”不是光有协调性,也是要充满张力,才能打动人,要不就是平庸。你要看线条组织关系,董其昌的张力感很强,可谓力势深藏,配上很清淡的笔致,这就是所谓的“冲和”,所以能站得住几百年。要不光是讲散淡,谁比谁更淡。






光有对比,变化很多,但协调做不好,体现不出条理和秩序感,也只能流于野道。象张旭怀素那样极尽变化了还能条理清晰,秩序井然的,是绝世高手。

协调是基本保证,所谓“和”。“违”指矛盾和对比,表现出丰富性和张力感,高手都是在和的前提下做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