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也对父母给的伤害耿耿于怀

 767376049 2016-02-24

一个孤儿由于太渴望妈妈,便在地上画了一个妈妈,然后躺在她的怀里睡着了。

「1」

最近,闺蜜L比较心烦。一见到我就眼泪涟涟。

以为她和男票吵架了,正准备帮忙分析一番。谁知,L告诉我,是和妈妈产生了歧见。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春节许多亲戚来串门,自然少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长里短。大家夸L出落得越来越漂亮,L还未搭腔,L妈就抢着说:“哪有,那都是化妆化出来的”;大家夸L工作找的好,L妈马上说:“好什么,还不是给别人打工”;大家夸L厨艺进展神速,做的菜色香味俱全,L妈搭茬说:“平时懒着呐,干活儿没有一点儿眼力见儿。这次做好了,也是蒙上的”。可每每说这些话时,她的脸上明明有着得意的神色,仿佛嘴上虽然一直在否定,但其实对别人的夸奖还很满意。

更让L不能理解的是,每次妈妈想要赞美别人,和人客套几句时,也一定就会把L带上。比如,夸L表妹的衣服漂亮,最后就必定加上一句:“L就特别没眼光,不会挑衣服,买的没一件好看的”。再比如,夸表姐聪明,赞美之词过后,也必定要说一句说:“L就不这样,又笨又傻的,一点不灵光。”似乎,在夸赞“别人家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顺带贬低L一下,方才能显示出夸赞对方的诚意来。

天知道,L虽算不上女神级别,可也绝对称得起“美女”二字;工作稳定体面,收入不低,并且追求积极进取;爱读书,文艺范,很有自己的思想;生活中爱好广泛,富有情趣,最近还迷上了做菜和烘焙,并且一上手就有模有样。

可就是这样一个我们眼中好姑娘,却总是在自己的母亲那里莫名其妙的躺枪。她在妈妈那里得到的,永远只能是差评。终于,在L妈第N次当着别人这样说时,她再也忍受不了,心里的不满全部爆发了出来。本来愉快的春节,最后却闹得不欢而散。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L妈的做法确实有些过火,可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每个父母的口中都会有那么几个“别人家的孩子”。面对别人的夸奖,他们已经习惯了接近于客套的谦虚。这样的事,虽然会让我们心里很不舒服,但也没有必要真的为此伤了和气。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介于“不说心里憋屈,说出来又显得矫情”之间吧。

我想,L说出来了,就会舒服了吧。谁知,劝慰了她几句之后,她反而哭的更厉害了。她向我诉说起了小时候的回忆,我才意识到,问题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小时候,L妈对L的要求颇为严格。别的小朋友都会有零用钱,而L则完全没有。一次,L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其他的小朋友说好一起去买棉花糖,可是L没有钱。于是小L跑上楼,问妈妈要五毛钱去买棉花糖。可是L妈严辞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是告诉过你么?不准吃零食!”L哭闹、央求,换来的却只能是一张冷脸。于是,当别的小朋友一起举着棉花糖说说笑笑时,L却只能在一旁独自落泪。而L的家庭,绝没有贫困到给孩子买不起一支棉花糖。

当然,棉花糖只是代表。类似的还有爆米花、棒棒冰、洋娃娃……“富养女儿”的观念,在L妈那里完全走到了对立面。所以,L直到现在,都会觉得自己对金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敏感。哪怕是自己完全能够负担得起的东西,在在买之前也要在心里掂量好一番。

L妈似乎一直都以L的代言人自居。一次,L和妈妈去外婆家,大家讨论晚上吃什么。当问到L的意见时,L妈却马上拦过去:“不用问她,这么点儿个小孩儿,也能算个人?”还有一次,L体育课上抻了一下,回家和妈妈说自己的腰特别疼。L妈冷笑一声:“你这么点儿个小孩儿,还能有腰呀?”当时的L虽然年纪小,却感到了来自成人世界深深的忽视。但她除了暗自垂泪,无计可施。

当然,L也有反抗的时候。每当这时,L妈的惯用方法是:“我数到三……”如果L继续坚持,那么“三”的话音一落,随之而来的便是躲也躲不开的巴掌。从上学起,L的全部生活便是学习。L妈不让她插手任何家务,L想帮忙时,一律都会以碍手碍脚为由被哄走。可是,上大学以后,妈妈突然开始说她懒,埋怨她放假在家好吃懒做,不能分担任何家务。

这样的事情让我想起,许多父母中学时绝对不允许孩子早恋。可一旦上了大学、开始工作,他们就马上开始着急了——你怎么还不恋爱?怎么还不带个男/女朋友回来?怎么还不结婚??

可是,可是,压根就没人告诉过我,该怎么谈恋爱啊!

我面前的L,梨花带雨。一边哭一边委屈的说:“我努力的去学习,努力的去工作,努力的去做一切事,只为了成为一个能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女儿。可当我这一切做到时,在他们那里,我依然还是被忽视,被贬低。为什么做他们的女儿,就要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面前的,她无助得像一个小女孩,哭得让人心疼。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也许你会觉得,L的父母很不负责任。可是,他们也很爱这个女儿。女儿生病时,他们也会悉心照顾;女儿求学时,他们也会倾力支持;女儿进步时,他们也会感到欣慰。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对孩子奉行“三不”原则——语言上从不表扬,精神上从不鼓励,心理上从不重视。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往往都是命令式、责备式、冷淡式。

我把他们称之为“中国式家长”。

在他们的的心里,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成为优秀的人,可是却不知道该怎样才能把他们培养得优秀。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受教育,却不知道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得最恰当的。他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友善,唯独对自己的孩子过于严肃和苛刻。

而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确实在外人看来基本符合优秀的标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只是这种被满足了的虚荣,从来不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一切看起来都足够美好,只有这样长大的孩子本身,心里会径自存留着那些的阴影,还有那么一点点自卑。

如果,你也曾有过来自父母的“伤害”,那么你一定懂我在说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4」

如果你的父母脾气暴躁,那么你的脾气也很有可能极易被点燃。如果你的父母从小对你过于“穷养”,那么你也很有可能在金钱上不太大气。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经常吵架,你现在可能会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常怀一颗易被伤害的“玻璃心”。

不幸的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人性格的形成,几乎是难以改变的。对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我们无从选择。那么,无辜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1.避免冲突:

家庭里,不是一个适合讲“理”的地方。由于代沟,当你试图和他们讲道理时,父母可能不会理解你的感受。更多时候,他们会觉得你“翅膀硬了”,甚至觉得,“这个孩子白养了”。于是他们会用强硬的态度来压制你,正如你的小时候一样。而这又可能会引起你的极大反弹,一场家庭战争一触即发。

首先,要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尝试写写感恩笔记。平时的生活中,试着转变自己的关注点,不要只收集他们对你造成伤害的负面信息,也要关注他们给过你的温暖感受。在手机里建一个文档,把这些温暖的瞬间随时随地记下来,写下那些值得感恩的小事。当你的情绪汹涌而来时,翻出来看一看,试着回忆一下那些温暖的场景,用正能量替代负面信息,心情会平复许多。

2.尝试理解:

人非圣贤,父母的观念和能力,本身也受到了家庭和时代环境的局限。要相信他们对你的伤害是无意识造成的,即使他们的教育方法现在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但至少也是当时的情境下,他们所认为的最优解。虽然他们没有能够让你成为富二代和官二代,但他们已经把自己所能给予的最好的全部给你了。

3.努力摆脱

值得庆祝的是,你已经意识到了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对自己产生的“潜移默化”,并且试着去改变它,虽然要实现改变可能非常困难。但仅凭这一点,你已经甩了二十几年间“不自觉不自知”的自己几条街。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要试图去改变你的父母,改变你自己要容易得多。我们的身上,一定有他们行为方式的投射,只是很多时候可能不自知。比如我的妈妈上了年纪以后特别喜欢絮叨,一件事总要反反复复说好几遍才罢休。我对这个习惯自然不喜欢。直到有一次,别人也指出我说话中存在的反反复复的毛病——我才知道我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妈妈说话方式的影响。从此,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我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尽量简单精炼,并且只说一遍。

如果你特别不喜欢父母某一方面的性格,那么请你一定也要在这些方面多关注你自己。不要把他们对你的伤害,再带给自己的下一代。相信你的孩子,会比当年的你幸福更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渐老。

当我们看见父母日渐蹉跎的背影、爬上鬓边的白发,还有那被岁月无情雕刻了的皱纹,一如见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他们的心也随着身体的衰老日渐脆弱,一如当年无助的我们。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孰对孰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愿宽容和温情能够让一切伤害释怀,愿每一颗心,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