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和思考的良性循环

 胖子Nity 2016-02-25

之前的一篇文章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用读书做了个比喻,于是就有一些朋友问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有朋友问要怎么读书怎么做读书笔记。其实我的阅读量并不算大,一年能看二三十本就了不起了(原因是我把阅读的时间都用在了看电影上),比起动辄一年几百本的大牛实在自愧不如,读书笔记什么的,就更是写的少。但既然有人问了,我就有义务试着回答一下,所以今天咱们就聊聊“阅读”和“思考”的话题,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

以在下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和思考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才是正确的学习姿势。

阅读和思考的良性循环

之所以说它们是良性循环,是因为阅读的本质是为了帮我们更好的思考,而思考又能帮我们更好的阅读,最终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变得更NB了。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有人说,并非所有的文字都是用来思考的。在这里我实名反对这种观点,在我看来,任何有意义的文字都可以让我们思考。

要知道,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来表达观点的工具。议论文的本质就是陈述并论证观点的,能够引导读者思考,这点应该没人有异议,但很多人会觉得一些文艺作品是没有观点的,比如小说和诗歌。那么我想让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东西,你会趴在泛着油光的键盘前费力的码字直到心力憔悴吗?

一个作家想要写东西,必然是有表达的需求和欲望的。写出来的或许是一篇小说,用来描绘自己的三观;或许是一则人生寓言,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许是一段诗歌,用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但无论是什么,写的人会希望读的人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观点,一种广义的、客观存在的观点。我们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观点,也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毫无疑问,我们总能开始思考。

还有人说,人们有些时候并不是为了思考而阅读。但我要说,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引发我们的思考,不动脑筋的阅读,只能称之为消遣。

事实上,这种消遣的行为已经逐渐取代了真正的阅读。在办公室里握着鼠标开着小窗看YY网文的时候,在地铁罐里被挤成沙丁鱼还在滑动当天头条的时候,在半夜里辗转难眠爬起来点开1024(误)网易评论的时候,在下班后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刷着论坛微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遣。消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们不会在你的生命和脑袋里留下任何东西,在你看完那些文字一个小时之后,你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批判消遣这种行为,人总是需要一些无聊的消遣和娱乐的,但如果把消遣时看的文字当成阅读量,那就别怪那些读书人笑你了。

阅读——我是说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才让那些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起来的文字有了意义。比如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思考人物的背景,不思考整个故事的脉络,就难以代入其中,更不可能产生什么感情共鸣,也就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同理,一份数据报告,如果不思考,就无法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连接起来,那它就只是一叠印满了数字的废纸而已。看完小说没共鸣、读完报告没印象、看完文章不理解,那阅读对我们来说,除了用来消遣,还有什么意义呢?(而消遣的首选当然是看电影啊魂淡!)

所以说,思考,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人追求的目标通常是想变得更符合自己的期望,深思熟虑并身体力行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虽说知易行难,但若连“知”都不知,又怎么能“行”呢?思考能让我们变得更好,而阅读是促使我们思考的重要方法,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那么碎片化阅读呢?虽然现在大家对碎片化阅读喊打喊杀,但我反而觉得,只要是能引起思考的阅读,就是好的。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也比不阅读要好,只要读的人思考了,那这些文字就起到了作用。思考是我们的主观行为,一部鸿篇巨著能让我们思考,一篇短小精湛的文章为什么就不能呢?

思考能帮我们更好的阅读

思考的好处太多,这里仅从阅读的角度罗列一些。

首先,思考能让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力更强。

我们常常会觉得读书多的人相对比较“聪明”,看什么文章或听别人说什么很快就能懂,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思考的更多,而有些人,看了很多东西却仍不明白,也记不住,就是因为没有思考。

思考是在大脑内建立知识体系的唯一方法。只有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理解了,才能加深记忆。思考的越多,对文字、术语、文法以及各种观点的熟悉程度就越高,理解起来就越容易,记起来也越快。所以读得多了,就会发现自己越读越快,当阅读成了习惯,就会发现,读一整本书再也不会像刚开始阅读的时候那样恐慌和焦虑了,简而言之,就是“会读书”了。

其次,思考能让我们读的更深入。

思考本质上是一个提高信息利用率的手段,同样看一本书,大家接受的信息量是一样的,但每个人最终的收获肯定不一样,区别就在于思考的深度不同导致信息的利用率也不同。而思考的越多,收获也会越大,那本书也就买得更划算。所以美女们说我想太多的时候,我一向认为这是给我的最高赞誉。

最后,思考让我们阅读的选择更多。

阅读量越大,就会发现自己越有分辨文字好坏的能力。比如一本烂书,翻几页就会知道作者是东拼西凑瞎编的。一些文字,大概浏览一下就知道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东西。这就证明你的阅读技能已经level up,可以去读那些更高深的东西而不需要在这些“低龄”读物上浪费时间了。另外,随着思考时间和深度的增加,知识联想和内化的速度也会更快,你会发现自己可阅读的范围更广了,一些以前未曾涉足的领域,似乎也可以慢慢读懂了。

如何建立“思考——阅读”的良性循环

为了避免沦为鸡汤,又到了给勺子时间啦。步骤很简单,只有四步而已,坚持10本好书可有小成,想要大成,就持续坚持下去吧。

1. 了解观点

啥也不说了,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吧。

2. 评判观点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就是,书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就会犯错,那这本书里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呢?这些的观点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我是不是认同作者的观点?他的思路有没有问题?这个故事有没有漏洞?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还有没有其它论证的方法?如果不认同,如何反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读一些批判性思维的书籍也许可以帮到大家。

3. 形成观点

在搞定上一步之后,我们已经逐渐形成了对于作者观点的看法,那我们自己的观点呢?这个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想一想。

4. 输出观点

把自己的观点输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一步。输出的方法有很多,但既然本文是由一个读书笔记的问题引发的,那咱们就先说说读书笔记吧。

读书笔记确实是促进思考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很多人只是“用笔来记”而已,这显然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称之为“摘要”,最好的结果就是有了一本写满了“金句”的笔记本而已。

还是那句话,摘抄谁都会,但思考,却很少有人肯下这个功夫。你总结了一些“金句”,那有没有想过,这些句子是不是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论证的要点?对与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好好想想这些,再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能先想好,再下笔了。如此一来,这篇读书笔记就不再是一篇简单的、流水账式的阅读记录,而是一篇有思想沉淀的文章。读书笔记并不是必须的,比如这篇文章,你看完了,理解了(不会不理解吧,我已经够啰嗦的了),记住了“阅读要思考”这5个字,就足够了,还做什么笔记呢?

还有很多输出观点的方法,比如做个导图,把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写出来,方便以后时不时回顾一下,或者写评论文章,把你对某本书、某篇文章、某部电影的看法告诉别人,甚至在书上直接做批注、给重点句子画线、直接讲给别人听,都是有效的输出方法。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方式,输出只是逼自己将思考成果整理成形,重点还是思考。

忘了谁说的,读一本书,就是把书读薄,再读厚,再读薄,如此反复而已。其实这就是一个边读边思考的过程。

你看,“阅读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这么简单。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微信订阅号:学习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