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梦幻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梦幻法

   梦幻法,是借助梦境和幻觉的描绘来组织编写故事情节,表现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技法。梦境和幻觉表面上是荒唐的,短暂的,费解的,是违背客观事理的意念,实际上却是客观现实在人的思想意识中的一种折光反照,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景是深刻的,有着丰富的内含。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刺激,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这些那个情绪达到一定的强度就有可能出现幻觉和做梦。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有所想,日有所幻,就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心境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梦幻。在这种梦幻的境界里,人们是不会掩饰内心的隐秘的,人们的性格特征,甚至品节情操都会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细致逼真地描绘梦境和幻觉,可以展现虚构的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经历,可以曲折地表达或暗示某种思想,使作品深沉含蓄,富于变化和内蕴。

   梦境和幻觉的描写,多数情况下是单独出现的。故又可分为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

   梦境描写,是通过描述人物的梦中情境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心理描写方法。“梦境入文”自古有之。《庄子,齐物论中有“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的记载。在古典文学名著中,梦境描写已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化,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聊斋》等对梦境的描写更是多姿多彩,令人拍案叫绝。

   做梦,可说人皆有之。人物的梦境是他在下意识的精神状态下对生活、经历和周围世界的认识,是人物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是现实化了装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变形艺术。它和人物的性格及其处境有密切关系,和人物在一定时期的认识,情感,意志有密切的关系。梦的内容往往是人物所念念不忘,或强烈企求,或害怕遇到的事情。描写梦境对于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所处的环境,所遭遇的命运及其社会意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借助梦境的描绘,可以促使艺术想象力升腾飞跃,突破“时空”限制,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去解释作品的旨意,去抒发作者的爱憎情感。

   现举例如下: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在泰氏房中睡觉时的梦境,可谓写的有声有色,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暗示,预布伏笔,而且刻画了宝玉性格的某些方面。第八十二回中写林黛玉梦见宝玉剖腹挖心给自己看,揭示了林黛玉既盼望宝玉对自己倾吐衷肠,忠心不二,又担忧他们的爱情得不到贾母认可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曲折地反映了她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凄凉处境和悲惨命运,表现了她蔑视封建礼教,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叛逆性格。

《水浒传》第十四回写 晁盖“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此梦虽抹上了神秘色彩,体现着某种所谓的“天意”,但作者意在肯定七星聚义,并暗示出了截取生辰纲是顺应天心民意,定可成功。第四十三回写“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的梦境描写,洋溢着庄重典雅的热烈气氛。宋江被引入琼楼金阙的仙境里。受到九天仙女盛情礼遇,赐给他仙酒,仙枣,授于他天书、天言,并封他为“星主”。这种写法,同《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幻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肯定了宋江等“替天行道”的忠义行为,又预示了下文情节的发展,还表现了宋江的性格一面。

 幻境描写,是通过人物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虚幻感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描写方法。幻觉是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与人物的思想,处境和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巧妙地运用幻觉描写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愿望,追求,臆想,顾虑等思想情绪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有重要的作用。幻觉描写和梦境描写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他们同是一个意念的表现,都不是客观事实;不似之处是幻觉短暂,不一定有完整的情节,幻觉只是思想意识一种高度激烈的感觉,是强化到极限的思念活动。梦觉则不然,它可长可短,可以有完整的情节,也可以是零碎的片段,他是在人们进入休眠后出现的。幻觉可以表现人们的惊恐、惊喜至极的情绪,也只有在过度惊讶之时出现,是有条件的。而入梦则没有什么条件限制。是故幻觉的描写,首先要有氛围的渲染描写,造成特点的环境气氛。幻觉一般地说,不是常有的,也不是人人可遇可以经历的。不经大悲大喜,大惊大恐是不可能有幻觉的。

现举例如下:

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运用了幻觉描写的方法: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之中,因擦火柴取暖,眼前便随着一次次火柴的燃烧,出现了“发亮的黄铜炉和护身的铁火炉。”“美味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姑娘走来”。“美丽的圣诞树”和“温柔,和蔼”,“美丽,高大”的老祖母的幻觉,小女孩这时之所以产生幻觉,是因为她处在死亡线上,绝望了,所以她盼着有家、有火炉、有美味食物、有幸福生活。作者通过这样的幻觉描写,生动的表现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和所处的绝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鲁迅小说《白光》中也有幻觉描写,《白光》里的陈士成最初是官迷心窍,屡考不第,穷愁潦倒。于是又做起发财梦来,变为财迷,他想起祖母讲过他祖上曾有许多银子埋在屋里,果然好象自己房间里摇摇晃晃地闪着白光,时暗时明。这种幻觉正是他渴求银子的心理反映。作者由此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精神极度空虚的没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杨益言,罗广斌的长篇小说《红岩》中也有幻觉描写。作者通过新四军战士龙光华在牺牲前的昏迷状态中因外界传来的炮竹声所引起的幻觉描写,合情合理地揭示了一个革命战士在弥留之际的心理活动和满腔的愿望,生动具体地表现了龙光华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胸怀。

由上可知,使用梦境描写的方法,除了应当遵循心理描写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写好引起人物做梦的特殊环境、刺激物、媒介体等。要通过艺术的渲染,铺垫为人物的梦境提供条件,烘托气氛,酝酿情绪,使梦境的出现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运用幻觉描写的方法,必须紧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规律,充分揭示人物所处的环境,为幻觉的出现创造适宜的氛围,必需的条件,使幻觉化荒诞不经为特殊的可能会有的意境,从而曲折地揭示人物心灵世界和思想活动,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梦幻法,是将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单纯的梦境和幻觉描写,它的特点是似梦非梦,是幻非幻,说是梦,作者没有点明人物是在做梦,说是幻,又惶惶忽忽,不太清楚明白。按其类别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一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感受,如在现实生活中,心虚的人走夜路,往往疑神疑鬼,似乎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后紧跟着自己。但回头看时又一无所有,于是心下更虚,惊惶失措,荒不择路,快步奔走,甚至会莫名其妙地摔倒,吓得大呼大叫,即使跑回家也难心静,噩梦连连,胡言乱语。人们俗称这种现象为见了鬼,被鬼缠身了。实际上前者为幻觉,后者是梦魇。所谓“疑心生暗鬼”“怕啥就见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再如,《水浒传》中第二十六回,写武松心疑哥哥死的不明不白,于是在夜祭时,拜道:“哥哥阴魂不远,你在世时软弱,今日死后不见分明。你若负屈衔冤,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做主报仇!”但直到三更三点,武松也没睡着,叹了口气,坐在席子上自言自语,口里说道:“我哥哥生时懦弱,死了却有甚分明!”这句话表现了武松当时的心情和思想活动。说犹未了,只见灵床子下卷起一阵冷气来。那阵冷气逼得武松毛发皆竖。定睛看时,只见个人从灵床下钻将出来,叫声:“兄弟,我死的好苦!”武松看不仔细,却待向前再问时,只见冷气散了不见人了。武松一跤颠翻在席子上坐地,寻思是梦非梦。这一段,就是梦幻的描写,也是武松对哥哥武大郎之死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和猜疑。没有这种感受和猜疑,梦幻就不可能出现。

第二种是反映对未来生活的愿望和理想。如《水浒传》九十九回所写的鲁智深那个圆寂前的梦,竟没有一个字点明为梦境,但从那虚虚实实,似人似仙的情态中,读者便可断定这写的是梦幻。这个梦幻表现了鲁智深临终时的愿望和理想。

 又如德国沙米索《彼得 史勒米尔的奇怪故事》中一篇梦幻的描写:“米娜头上戴着花冠,在我旁边轻飘飘地走过去,同时亲切地向我微笑着。忠诚的彭德尔也戴着花环急忙地走过去,同时友好地向我打招呼。我还看见了很多人,在远处的人群当中,我好像也看见了你,沙米索。亮光在照耀着,但大家都没有影子,而更奇怪的是,他们都很快乐——棕树林里和花丛旁边,人们在唱歌,谈情和欢乐。”这篇文字没有说是梦、是幻,但它给人的感觉是梦幻,是恍恍惚惚,奇异迷离的,它表现了人物当时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梦幻描写有自述式、直述式、他述式等。自述式,是由作品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交代梦境的幻觉。如曹禺《日出》第四幕,描写张乔治的梦幻:“我梦见这一楼满是鬼,乱跳乱蹦,楼梯,饭厅,床,沙发底下,桌子上面,一个个啃着活人的脑袋、活人的胳臂、活人的大腿,又笑又闹,拿着人的脑袋壳丢过来、扔过去,嘎嘎地乱叫,忽然哄地一声,大楼塌了,你压在床底下,我压在底下,许许多多的人都压在底下。”直述式,是由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充当“做梦人”去描写,去直叙。如《水浒传》中,作者直接描写宋江,吴用,李逵等人在梦中的思想言行表现。小说最后一回“宋公明神聚寥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就是以直述式描写梦境的。他述式,是作者用第三人称对人物的梦幻进行陈述。如柳青《创业史》:“有一天,梁三老汉在睡梦中忽然间恍恍惚惚觉得,他似乎不住在草栅院里,而是住在瓦房院里了。过了一刻,他的这种模糊的感觉,才更加明确起来,不是别的地方,就是他早年拆掉的那三间房,现在重新盖起来了。”

运用梦幻描写,一是要注意梦幻的严密构思,要符合生活和性格的内在逻辑性,即要符合人物的个性及其处境,同人物“在一定时期的认识,情感,意志”密切地扣合起来,使“梦”和“做梦人”具有“这一个”的典型性。

二是要使梦幻描写成为全篇文章结构和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必要的,无此不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

三是梦幻描写不能脱离现实。高尔基《论谈笑及其它》:“一切幻想都根源于现实,人不能凭空臆造任何东西。”郭沫若在《批评与梦》中说:“文学家所写的梦幻是纯粹的纪实,那它的前尖,后影必能节节合拍,即经读者严密的分析,也不会寻出破绽来。文学家所写的梦非是出于虚构,那就非有精密的用意在梦前布置,否则便会立地露出马脚。换句话说,就是不自然。”

四是梦幻描写要注意创造适宜的氛围,要同渲染,铺垫等手法结合起来,要在做梦之前有一番布置。郭沫若说:“在梦前布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梦境所说的现象或梦中的潜在内容都要在入梦前准备好,要把生理和心理的材料一一布置起来,并要把构成梦的中心意识拿稳。假如全无准备,全无布置,一场幽梦,突然而来,无论梦境如何离奇,愈离奇我们只好愈说它是失败之作。”

当然,如果我们把梦前布置处理好,顺应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附加人物的心理,符合事情推演的规律,梦幻的描写就能在离奇的同时又合情合理,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感,同时,梦幻的艺术魅力也就得到充分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