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艺术之——快慢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快 慢 法
 
      快慢法是指在叙述或描写某件事或论述某种道理时,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好的文章在叙述或描写某件或论述某种道理时,其节奏的快慢,行笔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快,是用快速度描述紧张、激烈的情节、场合、论述令人气愤或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思想;慢,是用慢速度来描述舒缓、平静的事件和情况,或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有板有眼地论述某种道理。所以说,快慢法不同于详略法,详略法的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快慢法却是快不等于略,慢不等于详。
    古人说,文章须有疾有缓,疾如飞流直下一泄千里,气势磅礴;缓如潺潺流水,曲折纡徐,优雅平静。
缓疾相间,动静参差,方见文之波澜。这里所说的缓疾,就是快慢。有人困惑这种表现手法,就象在古人用的弓弦,如要让箭射的快,射的远,就得把弦展开,拉紧,否则就放手松弛,故把快慢法称之为
紧松法。这样的称谓虽形象化了,但不如快慢法明确、自然、通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弛反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紧松、快慢也是如此。俗话说
:山有高低,事有缓急,马有快慢。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是平衡的,而是有节奏、有快慢的
。写文章也是如此。故写文章不能不讲究张弛、松紧和快慢,不能没有节奏,平铺直叙。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张有弛,快慢结合呢?这要根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决定。一般地说,张,是
用快速流动的笔法讲述令人感到紧张、激烈、惊险和急迫的情节,场面、事件和景象,或论述令人激动和愤慨的事理;驰,是用缓慢的流动的笔法记述令人感到轻松、优雅、恬静、舒缓和自然的人物、事件等内容或论证平和的观点。所谓快慢法,就是在文章中将快慢两种不同笔法所表现的内容错综穿插,犹如
犬牙交错,更替出现,从而使文章在节奏上有张有弛,有紧有松,快慢变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
    且先看看古人是如何论述张驰、紧松、疾徐的。明·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枪、此法与款相对。
款者,缓法也,枪者,急法也。如轻舟之奇高滩,一掉直上,大将之破坚阵,匹马独入。此法最紧最猛,一刻停留不得,一豪懦弱不得。款,此法当攻刺击杀之时,且不经攻,更下一款法。如孟子答齐宣王取燕,且不言其不可取,而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
勿取,古三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此款法也。文字越缓越紧。”
清·包世臣《文谱》:“文之盛在沉郁,文之妙在顿宕;而沉郁顿宕之机,操于疾徐,此之不可不察也
。《论语》'觚不觚’句,疾也;'觚哉觚哉句’徐也。'其然’句,徐也;'岂其然乎’句,疾也。此两句为疾徐也。《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亡’节,疾也;'尧舜师天下以仁’节,徐也。《孟子》'王曰何以利吾国’节,徐也;'来有仁而遗其亲’节,疾也。此两节为疾徐也。……此通篇为疾徐也
。有徐,而疾不为激;有疾,而徐不为徐。史是以峻缓交得,而调和奏肤也”。
    从古人的论述中可知,作者在运笔叙述时,当疾即疾疾,当徐即徐,徐中有疾,疾中有徐,有徐就应有
疾,有疾就应有徐,疾和徐要相配合。唯有这样,才能象久经疆场的老将,操纵着神骏的战马,或快或慢,快慢由心,快慢相宜,冲锋陷阵追杀敌人时,纵马奔驰,疾有飓风,快如闪电,得胜班师或巡营讨
卫时,放缓慢行。不过快慢是相对的,轻重也是不一的。

    如《李自成》第一卷写潼关南原之战,李自成和孙传庭的混战场合,是以慢速流动的笔法叙述的:
 
    混战是空前惨烈的。李自成尽管人马少,总希望在这一战中杀败孙传庭,以便今夜突围,所以他利用骑兵的行动迅速,忽分忽合,有时向孙传庭的步兵猛冲,有时突然直取孙传庭中军,有一次已经夺得了孙传庭的大纛,一转眼被官军夺了回去。在混战中,他的闯字旗也一度被马科手下一员小将夺去。农民军拼命去抢,双方在大旗周围死伤累累,总夺不回。农民军不见了闯字大旗,顿时军心动摇,而官军欢声雷动,认为自己已经胜利,到处呼喊:“快投降!快投降!”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自成带着张鼎等十几个人象闪电般地冲来,官军挡者披靡,闯字大旗又回到农民军的手中。农民军重新看见高举的闯字大旗,则发了一片雄壮的欢呼和喊杀声,震摄敌胆。刹那间,闯王和他的十几名亲兵亲将冲到马科面前。马科见他来势凶猛,拨马便走。只听张 鼐骂了句“去你妈的!”马科的掌旗官登时被他的宝剑避死落马。他正伸手去抓马科的大旗,被一群官兵拼死抢走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恶战。这种混战的面大、人物多、动作快,形势复杂,气氛紧张,事态激烈。怎样写才能表现出这种大场面的紧张气氛和激烈的情景呢?那就要靠快速流动的高度概括和生动简洁的叙述方法,即选取这一场面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加以快速、明了、直接地叙述和介绍。就象上面的范例那样。这样的叙述,不仅加速了节奏,渲染了气氛,造成了紧张而惊心的场面,而且避免了松散拖拉的倾向和大题小做冲淡紧张激烈气氛的毛病(弊端)
    又如孙犁的《荷花淀——白洋淀记事之二》,就是一篇运用快慢法的很好例子。作者在叙述水生嫂等妇
女划船去探望他们参加地区小队的丈夫,路遇日寇,为了摆脱追踪,她们紧张地划着船,摇的小船飞快:
   
   小船活象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驰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的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这一段文,记叙了紧张万分,生死须焉的场景,作者用了快速流动的笔法,只写她们如何摇船逃跑,躲避敌人的追踪,而没有拖泥带水地去写她们的慌乱和内心世界,更没有写敌人如何追。此后,当这一船日寇在水生他们的伏击下被全歼之后,作者又换了另一种笔法,来描写这些青年妇女了:

    几个青年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象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又笑起来,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象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我们没有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段描述是写几个青年妇女在激烈的战斗后,回家途中的情景。作者为了充分展示她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的喜悦心情,就采用缓慢流动的写法,用慢镜头,把她们的对话,一字一句,细细述来。好比流水一样。涓涓淙淙,缓慢从容。这种缓慢流动的叙述,一般少写人物的动作,多写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或间以环境气氛的描写和烘托。采用缓慢流动的写法,好处是节奏舒缓,可以详尽而从容地叙述事情的细微小节,将事情交待清楚,或者充分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者丰实作品的思想内容,突出重点。
    类似采用慢快法来表达作品内容的范例,在《三国》和《水浒》中可说俯拾即是。如《三国》二十一回
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情节,四十二回中,刘豫州一路败走到汉津时和诸葛亮会合时的前后情节等。《水浒》第四十二回宋江在九天玄女庙中的遭遇和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情节等等。都是快慢手法运用的典范。
    由上述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快慢法运用的好,可使文章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如一味的紧张、快节奏
,不仅会使人感到单调,而也会使人疲乏;同样,一味的松驰缓慢,就会使文章趋于平淡,象流水账一般,没有艺术魅力,难以提起读者的兴趣和劲头。所以我们要在叙事时,把握好快慢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速度,做到慢慢平衡,不能一头写的过多,而另一头写的过少,失去起伏跌宕之势,成为直起直
落,那样就显不出快慢的节奏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