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学校改进问题与出路

 tjsdhxx 2016-02-28

作者周兴国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农村学校自身努力。只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与资源的投入而无学校办学主体的自觉意识与理性行动,则一切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举措都将因学校自身的缺陷与不作为而实效低下。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农村学校得以发展并超越自身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全部。因此,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有必要认真思考农村学校的自我改进问题,从中发现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和可行策略。

一、农村学校改进面临的问题

学校改进旨在改变一所或几所学校的学习条件或内部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这一对学校改进的理解意味着,在制约学校改进的各种条件或影响因素中,学校内部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说,无论外在的力量如何强力地渗透到学校的内部活动之中,如果没有学校的自我努力和变革,则学校的改进与发展、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等,都难以实现。一切旨在改进学校的外部力量,只有通过学校内部的自我努力,才能够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实际能量。

然而,怎样的自我努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改进目标呢?近年来我国政府强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有关农村学校的改进问题。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在学校改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然而,观察表明,即使在政府大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农村学校改进境况也不尽如人意,总体上呈现出“改而不进”的特征,其具体表现为:虽然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农村学校的办学面貌有很大的改观,包括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师生的精神状态等,都与改进前有很大的不同,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发展水平,把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作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到基本素质,从教师的日常表现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乃至学校的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与城镇学校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有扩大之趋势。

上述“改而不进”现象表明,农村学校改进往往不具可持续性。一些学校虽然能够突破改进初期的障碍,但随着学校改进活动的展开,一些工作不能持续开展,一些要求得不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例如,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要求农村学校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音乐室、运动场、计算机房、校园网络、“班班通”“农远工程”等基本建成,但这些教育教学条件和设施并没有得到切实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再如,教师作为农村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潜能亦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一些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往往用在非教育性的事务上,由此也造成资源的浪费。非持续性的学校改进,使得学校难以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因此,有关农村学校的改进问题,就可以转换为农村学校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农村学校为什么不能够持续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改进的目标?

农村学校改进问题与出路农村学校改进问题与出路为了促进学校的实质性改进,许多农村学校也在尝试和探索各种可能的路径。有的立足于学校领导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的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校改进的意义;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出发,把学校文化建设看作学校改进的根本;还有的则突出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对于学校改进的影响。然而,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这些改进路径并未见有显著的成效。一些学校自我改进的努力甚至陷入困境之中。

表面上看,农村学校改进的不可持续性,与学校改进启动难有关。这种启动难表现为:在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压力下,许多农村学校都具有自我改进的动机和需求,然而在将新的理念和新观念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学校改进的组织者往往发现,其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以至于不知道从何入手来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校长虽然能够看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往往不知如何着力来解决之。学校改进过程会遇到种种阻力,如教师的阻力、管理层的阻力以及其他方面的阻力,但农村学校的校长往往不知道这些阻力究竟来自何处。

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一些校长也看到了学校的问题所在,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高,教研的投入度不够且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陈旧等,但由于受到已有观念的束缚,他们很少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常的结果?由于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没有对这些表象做深入的分析,因而着眼于学校改进的问题诊断往往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农村学校的自我改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就是学习。”对学校改进而言,这个学习就是指对学校改造本质的认识、对学校问题的准确判断,以此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农村学校改进的制度路径

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借鉴制度理性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学校改进问题。制度分析理论把现有学校在改进进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视为某种更为关键因素作用之结果,而不是把它看作制约学校发展状态之因素。这就是说,无论是学校领导水平、学校文化状况抑或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参与情况等,都受到别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制度分析理论看来,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内外部的相关制度,包括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和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等。不恰当的行为直接导致学校发展现状。而制度则制约着学校教职工的行为选择。因此,要改进学校,提升学校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制约人们行为选择之根本的制度入手。

制度理性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奥斯特罗姆认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治理形式的现有结构为从事发展的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不良的激励,而一旦不当的激励渗透到基础设施发展的各个方面,那么就会有许多处于有利地位的人员受益,由此而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组织结构形态。此种现象不独发生在类似于公地的治理过程中,也发生在作为公益物品的有关教育的治理与管理之中。美国教育学者查布等人应用制度理性分析理论来研究和思考美国公立学校的改进问题,并由此而提出一种不同于学校传统改进理论的制度改进理论。

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充足的教育经费、良好的师资、齐全的设施、明晰的管理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公立学校的改进,基本上循此思路开展,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侧重于上述所提到的不同方面,然而其改进的绩效并不显著。查布等人应用制度分析理论分析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状态及管理绩效后发现,制约美国公立学校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制度。不同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缩小或扩大)个人的选择,造成不同组织出现、发展或失败。查布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则已经拥有的设施就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良好的师资之潜能就难以全部激发,教育资源难以发挥其全部教育效应。制度分析理论下的学校改进之立论的基本前提是,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组织,其发展状态是学校所有成员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

现有的学校改进研究成果及改进经验提示我们,或许我们需要改变已有的观察学校发展的视角,用制度分析的眼光来探寻有关学校改进发生的状况。一所学校何以发展成为目前的这种状态,是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由此才能够寻找学校改进的正确路径。学校改进的领导力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以及学校文化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只是学校改进所产生的结果或一种发展的状态,它们并非导致学校改进不良的根本原因。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乃是学校所处的制度背景以及保证学校日常运行的各种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它们共同促成了学校管理者及教职工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

所有的学校都深受其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学校以何种形式进行组织、运作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所处的制度及其背景;制度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现有的有关农村学校改进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提出要求、寻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相应的对策,而各种方案实际运行的制度本身却几乎没有受到质疑。因此,当我们在思考农村学校改进问题时,需要将问题集中于农村学校实际运行的制度环境,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制度本身,通过对农村学校改进状况的历史和比较研究,特别是通过改进成功的学校与改进不尽如人意的学校的制度比较分析,疏理出制约农村学校改进的制度因素,明确制度在学校改进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

我们必须要清除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即外部教育经费的注入以及教育技术(所谓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的应用,乃是农村学校改进的根本出路。这是一种广为流传且误人至深的观念。它是如此流行以至于现在几乎没有人对它质疑。学校办学条件、物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只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没有教师教育潜能的充分激发,没有对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充分激活,则学校的改进不可能成功。倘若教师的潜能不能激发,教育资源不能够激活,则以制度分析的观点来看,其根本问题在于,学校现行的治理形式出了问题。必须要看到,特定组织群体内部人们的所有表现,包括其自身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素质,都是一种呈现出来的外在结果,都是某些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学校生活中,人们常抱怨教师素质不高,或观念落后,或能力不强,或不思进取,并且倾向于认为,学校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都无不与这些方面有关,因而只要我们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发展问题或学校的改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看法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而症结恰恰在于那些切实发挥作用的制度。

三、农村学校改进的出路

实际上,与普遍低质量的农村学校相映衬,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改进卓有成效的农村学校典型,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在这些学校的示范和带动下,一大批农村学校跟进改革,通过自我改进,将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及其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谋求学校的自我发展,以走出一条适合于校情的学校改进与发展之路。在这批跟进改革的学校中,有成功者,也有效果不那么显著者。所有那些自我改进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之处,那就是学校改进是在给定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发生的。这里没有教育资源的显著增加,没有增量资源的变化。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影响教育质量一些关键因素,如学校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生源状况、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其他辅助性的教育资源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的主要是学校已经拥有的存量教育资源。正是因为学校存量教育资源的盘活,才使得学校得以改进。

表面上看,那些改进学校都拥有一个强力推进学校改进的校长——学校改进的启动者。任何一所学校都受制于已有的学校内部结构关系,它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从而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结构关系,建构一种全新的内部结构关系。为此,学校要有一名能够发动变革的校长。实践证明,在那些改进成功的学校,校长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校长的存在,那些薄弱学校就不能够成为现在的优质学校,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好学校。

然而,这些农村学校的强力校长是如何做到成功改进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对这些改进成功的学校及校长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校长在学校改进中的主要工作,不仅是引入新理念和新思想,而且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而使这些新观念和新思想真正进入实践环节,成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支配性的观念和思想。校长的关键作用在于,确立新理念与制度的相互适应关系以及制度与个体行为的相互适应关系。不建立起双重相互适应关系,学校改进就可能永远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难以有实际的行动。正是因为强力校长的存在,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恰当的制度保障下才得以固化为日常的教育行动,新的教学关系,包括课堂时空关系的变化、课堂师生关系等,才成为学校主导性的关系。

因此,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支撑学校内部结构关系变革和潜能激发。对于现代学校教育来说,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与优秀的师资队伍有效结合,特别是教师潜能的充分激发,乃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内部的制度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规章制度以及对制度的严格执行,能使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使教师能够发挥教育的正向作用。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对教师发挥恰当的激励作用。

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激励下,那些改进成功的学校已有潜能和有限资源得到了充分激发,存量教育资源得到盘活。任何学校都有其促进学校充分发展的正能量。一些学校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正能量。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学校的各种正能量得以激发,其具体表现就是全体教师教育潜能的充分激发。在那些改进成功的学校,学校的各项教育潜能都能够发挥作用,特别是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潜能的激发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了极多的时间、极大的精力。而这里时间和精力并不是投入在学生的反复课业练习上,而是投入到课堂教学时间之外的活动,包括备课(导学案)、课外辅导、积极反馈、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等,投入到创造性解决学生发展问题上来。教师潜能的激发使得教育要素的结构性调整,产生了对于学生发展的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强领导力校长、恰当的制度设计、存量教育资源盘活,乃是影响学校改进的关键因素。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为,校长通过学校内部的制度设计,强力改变学校内部的结构关系,在此过程中努力推进新观念和新思想,从而使得学校所拥有的存量教育资源、潜在的教育能量等得以激活。在这三个因素中,学校内部的制度设计又是最核心的因素。由于教育要素结构关系的变革是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为保证,因而学校在改革之初往往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困境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没有制度激励,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的选择,则要想达到学校改进的目标就几乎不太可能。因此,要实现学校的改进,就不仅需要学校的学习条件或内部条件的改变,更需要改变那些促使这些条件足以产生教育效果的制度,改变学校的内部治理形式,以使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和基础。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