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识 | 北师大教授肖川:好的教育应给学生“善好生活”

 Purefact 2016-02-28


  常  识

duersi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服务于好的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是在师生当下“善好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民主社会拥有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尽管不同的人会持不同的观点,但我相信,好教育首先必须要选定好方向。真正的教育,应该服务于好的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是在师生当下“善好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民主社会成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我们不能将教育等同于灌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在应试教育仍然比较顽固的今天,教育的真义有时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有的在失落,有些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我们的教育如果对提升学生的生命尊严和幸福人生没有过多帮助时,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这些年,我一直倡导生命教育。其实,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除了天赋、能力之外,还要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良好品格。习惯造就品格,从认知的维度看,养成好习惯、铸就好品格,包括经验的分享、接受任务的挑战和知识的建构。经验的分享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意味通过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关切对方的处境需要与感受,不是目中无人、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二是彼此双向的给予。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不是单向、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否则,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三是心灵真诚的晤对。分享不是欺骗、糊弄、应付,而是真诚的心灵相约。

在教育中,师生必须明确,好的教育是要接受任务挑战的。教育的任务不是靠吹灰之力就能实现的,一定要高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发展水平,跳一跳再摘到苹果。教师在教育中还应注重知识的建构。教学中究竟要不要强调知识?当前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倾向?诸如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知识本身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一般情况下,知识按其所属主体,可以分为公共知识与个体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容及体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知识是“知道”和见识、洞见的意思,不像石油、金矿需要靠人发现,而是像房子、汽车要靠建构。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全盘相信既往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只要觉得有依据、有必要进行质疑、提问甚至反对时,是完全可以重新建构,甚至推倒重来。

好的教育,应该具有善的目的,即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只有这些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幸福生活指数越来越高,这个社会才越有前途、越有发展活力。

好的教育,要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愉悦的过程。否则,那种摧残学生个性、禁锢学生思想的教育,怎能称为好教育呢?学生怎能乐学呢?“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学是教育重要的元素,如果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就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学习不能达到快乐的境界,就不能称为学习。因此,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享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更多地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人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人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享受到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在我看来,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因此,我敢肯定地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光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自卑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内容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李白小筑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