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6-02-29 16:11:51
文:吴晓芬 | 壹心理专栏作者 一个朋友可谓是个苦BI的上班族,在一个公司上班七八年,七八年深圳的房价物价都翻了好多倍,房租了涨了几倍,朋友的工资却涨不到一千。而且公司的效益仿佛越来越不好,朋友既要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没有任何加班费。已经三十多岁却在这个城市生活过得很紧巴巴,尽管已经很节俭。两年来一直都抱怨说要辞职,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有勇气辞职。别人都换了好几份工作,但对他来说,就是——臣妾做不到啊! 这有点像结婚多年但久积不满早已同床异梦的夫妻,天天吵着闹着说要离婚百般地看不顺眼却仍还住在一起。在一起很痛苦,可是离婚又没有勇气。于是只好这样凑合着过下去。这两者有个共同点,就是内心深处是不自信的,害怕未知更害怕失去,觉得自己不能拥有更好的(工作和关系)。 其实是不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呢? 人是很有共性的,特别是同一个文化背景的人。在别人身上看到的,往往也多数是自己的感受。人大多数依赖于习惯,害怕未知。 不敢离开,多时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一些东西,不敢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会害怕一旦舍弃现有的,会变得一无所有。因为害怕,而受困。看似受困于无解的现状。其实受困的是自己的内心。 越是看得多,越是发现这种共性,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法舍掉的东西有好多,受于是受困的也同样的多。比如一份难受的关系,一个名存实亡的婚姻,一个已经长大要独立但却无法放手越是干预控制关系越恶化的孩子,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一个伤害自己的人,一份不满意的工作......我们会有种习惯性,重复糟糕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害怕放手之后,即使一无所有那种空虚孤独的感觉,害怕去尝试新的东西害怕挑战...... 我们编织人生,一开始是为了活得更好而编织,后来是为了习惯而编织,最后可能会迷失。最终生命的尽头,可能发现自己还没有为自己活过,还没有好好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但已经结束。或是到了生命的尽头,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困惑迷茫。多数人活在我们的主流与传统价值观和别人的评价中。多数人在为了面子而活,欲望而活。并没有思考过,此一生为何而来。我想说,不思考的人生有不思考的好与美,而有些人则注定必须思考,无法逃脱这心念与意识的纠葛。如此,纠结与思考,也是一个发现自我与美的过程。 有些故事是很有意思的,就像是一个另类的镜子,帮我们照出自己和生活本身。 庞蕴居士把家财用一艘船装着然后倒入江心,和家人搬出家里的大房子,住到郊外小屋。我心里一直都装着这个典故。和庞居士相比,我是一个大俗人。那一年,看了星爷的《少林足球》之后,就开始迷上了“包租婆”这个角色,暗生一个俗人的心愿:有天我要当上包租婆,然后我就可以衣食无忧,过上逍遥自在温饱不愁的生活了(此处应有星爷的经典笑声)。 有这个愿望当然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恐惧焦虑不自信感越强烈,越是需要向外求索一些去填补它的东西。因而你看到,有些人对于金钱越是过份地执着,越是内心害怕缺钱。越害怕能没有赚钱的能力,越害怕丢掉工作衣食无落,便越是渴望像包租婆这样的“岗位”。 我猜想我国的房地产如此蒸蒸日上是否是因为,其实国人多数都是“隐性的包租公包租婆”呢?因为他们内心都有和我一样的愿望,因为内心深处充满恐惧忧虑。因而国人一有钱都会买房,因而不断爆出房姐房叔房婶拥房几十上百套的新闻。而没有钱的人,如我一般,也会渴望或是幻想着当一个包租婆,毕竟这是一个比较轻松又不会被炒的工作。 内心的恐惧会让我们不论如何,都渴望要有一套房子,不仅是因为“保障”,更是因为面子的需求。 对于用常理来看事物和解读一件事情的人来说,会觉得庞居士是行为是无法理喻的。 好好的大房子,好好的钱财,干嘛就不要了呢,自己不用也不能累及家人啊。要知道庞先生还有老婆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还怕用不着家产嘛。要知道庞先生也并非是那种有着偏执人格的家长,也并非精神疾病的突然发作导致他如此地“失常”。而是他们一家四口都是奇葩,因而十分地和谐,不仅和谐,他的想法做法还得到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可好,从今往后女儿买菜生活费要靠女儿编织竹篱到市场换钱,成年的儿子去当了农民。啧啧啧,好好的一个中产阶段家庭竟然沦落至此。有钱一定要这么作吗?送给我多好!再说了,这钱财你自己不用,给贫穷的人啊,不给,偏倒进江河,可不得让那些乡亲们骂死。发生在现在,这人或被骂是疯子,要么被骂不做好人。你你你,拿这钱财去给佛像镀个金身也能得到福报的呀……其实我估计当时他周围的人也是不能理解他的。 甚至有些人会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解读:这是一种低自尊的行为。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生活,所以把自己整的很惨,过得很不好。如果是放在非庞居士的人身上,我可能会觉得是这样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在分析心理学上总是可以找到原型和解释。可是庞先生小时候的生活过得蛮好,本来是准备去考个官来做的。但是这正路上走的时候,偏偏走歪了。本想上京考功名,遇马祖后觉得“选官不如选佛”,于是参禅悟道去了!结果可好,一个人进走歪了不打紧,他却是把一家子都带进去了! 你不得不羡慕,这真的是本土历史上最和谐最奇葩的一家人。思想境界的同步,能够同时发生在一家四口两代人身上是非常罕见的。 好了,庞居士一家得到了一些东西,同时也很开心地舍弃了一些东西。当然我们是不能理解的,因为他有偈在此“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这是违背常理的,有家财不要,有大屋不住,有儿女不结婚,这像怎么回事!这家人到这里就断子绝孙了,这不是疯狂的一家人的古代版吗?这完完全全地挑战了我多年来的三观!三观被庞居士一家给带歪了。 不过话说回来,只有我个人会如此把庞蕴居士的故事放在心上。 然,我想隔空对庞先生喊话:对不起,我不懂!承认自己就是一介凡夫,有着凡人欲望种种,做不到实话说也不想做到(仅仅是说舍弃身外之财这件事)。 如此我也疯了,因为居然传来耳语:嘿嘿,谁让你学我?谁让你做我?做你自己何必做别人!东施也不需要做西施。东施就很差劲吗?西施就很高贵很好吗?你一颗凡心又在分别比较,自生烦恼! 哇靠!好吧,你言之有理。 如此的语气不得不让我想起金星,金星据说租住上海五星级酒店房子每年租金就要100万。她说是买不起这所房子,但是换成是买得起的富豪,又有几个人会选择花这样的租金来长期租住?因为这,不!划!算!
她对金钱的敏感和焦虑感会比我们中大多数人轻很多。因为她内心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挣钱。相信自己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因为这样的自信,所以她变性,所以她未婚就领养三个小孩。所以她的事业越来越顺,从舞蹈表演到节目嘉宾,到个人的脱口秀。尽管也经历过没有钱和有求于人的窘迫时光,但并不会迫使她改变自己对金钱的态度和观念。她是一个有多少就愿意去花多少的人。这让我有一种感觉:她挣的钱是在为她服务的,是在帮助她享受人生的。钱真正的是她的奴隶。而非为填补她的焦虑感不安全感而生活工作。似乎,她不需要从攒钱和投资不动产这样的事情中来安抚和消解自己的焦虑感不安全感。是否类如艺术家因为有热爱的事业,从中获取足够的满足感而容易去放弃一些其它的东西呢?她并不需要过多地为钱而操心,她只是需要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而越是认真地做自己的时候,反而钱来的更容易。 金星是一个很典型的榜样,就是当你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完全投入地去做,本身它就是一个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越是专注的时候,越是容易成功,而成功就会带来一个副产品:利益。 其实庞居士和金星是有共通点的,就是他们知道自己感兴趣和想要的是什么,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事业”而愿意去舍弃其它。这就叫做人各有志。勉强不得。能走自己的路的都是勇气非凡的人。我们多数人还是愿意隐身在人群中,做“像别人的人”,那样比较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一直都在追求金钱,以这个方向为目的的人,多数是内心空虚的。因为内心并没有真正的理想和志趣,或是有,但也没有勇气去追求和把时间放在志趣上面。只是用他人认可的主流的价值观来填补那种成长中被灌输的“必须和应该如何”,用尽一切力气去填补内心的焦虑感。 可是不愁吃穿的时候,焦虑感就没有了吗? 答案是,焦虑感仍在,会转移。 恐惧感的自我依然在,物质金钱的丰足可能会暂时地填补那种对生存温饱物质的焦虑感,但是不安全感不会消除。因而许多挣到钱,会开始忧虑这个钱不能长大或是它会贬值,会渴望更多。也会开始攀比,从开始只想要拥有一辆汽车就会很幸福满足,到后来想要一台直升机。欲望没有尽头。空虚可能会导致抑郁。那些世界极的富豪们在用“慈善和捐献”这样的方式来疏导这种在金钱顶端的空虚抑郁。若非如此,富二代们怎么会迷失在毒品的短暂快感幻觉中。电影《华尔街之狼》是很好的诠释。 庞居士只是洞悉了一些世事人心的本质,然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其实断舍离对世人来说才是真的不易,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要去抓住一些东西,以期待获取一种“安全感”。而有一些懂得断舍离的人,是因为直面内心的恐惧,直面的内心最深处最弱小的那个自己,直面的人性的种种,又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作出了一些选择。 渴望成为包租婆包租公的背后,有着一个特别胆小懦弱的自己,渴望那些物质财产的保护,而且只有这个东西看起来仿佛是最牢靠的。只是最后会发现所有的外在的东西都无法消除和改变这个懦弱胆小被欲望挟持的自己。 “怎么办?!”我满怀忧虑又问庞居士,“即便有一天我成为包租婆,我的内心依然焦虑缺安全感!” “凉拌......不也挺好吃的吗?”庞居士悠然答道。 我若有所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