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先建好你“心中的房子”|写给这座城市里的“无力购房者”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本文为一杯咖啡心理咨询师写于2016年初,今天与《在“准备房子”,而没有“准备成家”|本文已获杂志转载》一起重发,希望给各位因房子而生心病的朋友有所启发和慰藉。你也可以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房子”查看一杯咖啡与房产心理有关文章。


自我成长专刊

原创心理与人文成长联盟出品

AC专栏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预测房价走势不是我的专业,也没法让你有能力买上房子,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你买得起还是买不起房子,你“心中的房子”建造的稳固不稳固、亮堂不亮堂、住的舒服不舒服可能更关键。对于“无力购房者”,“现实中的房子”你可能不曾拥有,可千万别让“心中的房子”也随之倒塌。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可能会问,什么是“心中的房子”?大概会认为我在忽悠他们,和他们开玩笑。

来看看你“心中的房子”长啥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都有一套“心中的房子”。

 

请你读完接下来的一段话,闭上眼睛,想着这句话,随着我,一起看看你的心中的那套“房子”:

你沿着一条路向前走,

走着走着。

你走着走着,

会在前面看到一座房子。

出现了吗?

这是什么样的房子?

你看到了吗?

这套房子大概什么样的,

是高楼还是平房,

是新的还是旧的,

外墙什么颜色的,

走进他

近距离观察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

如果你认真的进入了这段“引导”,你的心中一定已经想象出这样一套“房子”:

有些人的房子根基很稳,

有些人的房子东倒西歪,

有些人的房子严严实实,

有些人的房子四面透风,

有些人的房子金光灿灿,

有些人的房子黯淡无光,

有些人的房子高入云端,

有些人的房子陷在地坑。

 

这套“心中的房子”到底代表了什么呢?

刚刚让你做的想象,是心理学里的一门技术,叫“意象对话”。人类的心理活动,不仅会有很多思考性的东西,还会有其他一些有趣的东西,包括这些“想象”。“想象”往往比很多复杂、抽象、枯燥的思考更容易被人理解,就像我们理解一个人进入结婚状态,可以通过“领证”、“办酒席”来表达一样。刚刚大家想象的“房子”则是“意象对话”里常常使用的一个意象。“房子”往往是用来代表我们内心世界里的心理状态,通俗的说,就是我们自己是怎么看自己的,你自己觉得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觉得你的生活过的怎样。

每个人都有一套“心中的房子”。如果你暂时看不到的话,可能是你不太想看到自己是怎么评价自己的,没关系,很多人是不太习惯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的。

 

要解读这些“心中的房子”的形态具体代表什么要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在这里就不赘言了。但是,即便我们不清楚这些“房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总能感受到这些“房子”带给人的第一感觉。一个人“心中的房子”如果自己都看着不舒服,你觉得这个人会觉得自己过的很好、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是比较高的吗?心中若是一个“破败不堪的房子”,应该肯定不会是很自信的吧。

焦虑是因为没有买到“现实中的房子”吗?

人们拥有一套“现实中的房子”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让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更高,说的通俗点,让“心中的房子”更舒服。但是,并非必须拥有了“现实中的房子”才能拥有一套不错的“心中的房子”,甚至不见得“现实中的房子”就能让“心中的房子”变得舒服,更不代表“心中的房子”的好坏是靠“现实中的房子”来衡量的。

我们怎么看待自己,觉得自己过的好不好,是自己的主观性评价,自己就可以做主,并不是用自己有没有一套房子来衡量的。而我们过得好,觉得自己还不错,或许才是生活的目的。

再强调一遍:

我们怎么看待自己,觉得自己过的好不好,是自己的主观性评价,自己就可以做主,并不是用自己有没有一套房子来衡量的。而我们过得好,觉得自己还不错,或许才是生活的目的。

而这恰恰是我很想和“无力购房者”安利的一句话。

我知道不少“无力购房者”,正是用自己有没有一套“现实中的房子”来衡量“心中的房子”,衡量自己的价值,自己过得好不好——不少“有力购房者”,也是这么想的。

最近一阵,房价“飙涨”,特别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房价增长迅速,引起了许多人的焦虑。打开新闻,有关房价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媒体从业者“焦虑”的闪光灯对准房产交易所门前的长龙队伍,也把这份“焦虑”传导到了大众的心里;打开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多在讨论哪里楼盘又多高了,哪里的房子又抢空了,更多的是表达对高房价的无可奈何。

 

“现实中的房子”似乎成为整个社会的焦虑来源。

然而,我们所焦虑的,到底是“现实中的房子”没有买到,还是“心中的房子”又“破洞”了呢?

在朋友圈问:

如果你在北上广(或其他你所在的城市)没法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子,你会怎么看这样的自己?

 

发现很多“无力购房者”这么想:

担心自己的将来没有着落、过着漂泊的日子,

可能要打光棍一辈子,

在许多有房子的人面前是抬不起头的,

没法让自己有一个立足之地是很没有用的人,

是个失败者,loser

别人投来的都是异样的眼光,

忙活这么多,到头来一套房子也买不到,干这些干嘛呢?

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买到的“现实中的房子”,进一步确认了“心中的房子”已是破败不堪的事实。买不到“现实中的房子”焦虑的背后,是对构建一套“好”的“心中的房子”信念的崩塌。

而这才是最让人揪心和遗憾的。

 

“现实中的房子”和“心中的房子”的关系

事实上,“买不起房”这句话本身,就需要质疑。

一个人租房还是买房,是在人不同阶段、不同选择所确定的不同生活形式而已。

“买得起”、“买不起”则是一个人能力的问题。“买不起房”言下之意,是我这个人是“无能”的。

而“确定我是个有能力的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现实中的房子”所背负的意义之一。其他还有:有了房子,就能过上“好生活”了。有了房子,就能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了。有了房子,就算“安定下来了”。非此,我们都只是苟且。

认知心理学认为,“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是三大引起人类深度焦虑和抑郁的评价。而没有这套“现实中的房子”,似乎就是“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的。这套房子让一个人独占三项最能够打击一个人的评价,他又怎能拥有一套美好的“心中的房子”呢?

这是这个时代很荒谬但又是很容易被认可的逻辑。

可能的真相是,“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也许一直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只是以为“现实中的房子”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变“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负面评价的唯一方式。而当我们确定没法拥有“现实中的房子”的时候,这种“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的评价又再次涌上心头。

这也是为何那些即便“现实中的房子”有好几套的人,也未见得“心中的房子”就一定美好的缘故。因为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无能”、“无价值”、“不值得被爱”的,“心中的房子”又怎能是美好的呢?

 

我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买房,只是房子是买来住的或者投资的,并不是用来实现这些意义的。能代表你已经过上好生活、也有能力、也值得被人爱的,是你“心中的房子”,而不是“现实的房子”。这是很多人搞错的地方。如果你有一套“现实的房子”,“心中的房子”也挺舒服,那祝贺你。如果没有“现实中房子”,但“心中的房子”也舒服,更要恭喜你,因为不用花上那么一大笔钱就实现了这点。

要从“无力购房者”的焦虑和悲哀里走出来,可能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认识到,“现实中的房子”被我们赋予了太多证明的意义。第二步则是,去关注已经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心中的房子”。

“无力购房者”如何建构好“心中的房子”

我知道很多“无力购房者”都在为继续攀升的房价焦心,有些人甚至睡觉也睡不好,吃饭也吃不下,惶惶不可终日,可能已经无暇静下心来看这样的文字,更无暇去关心“心中的房子”这样听起来有点玄妙而且不太能够立刻化解现实问题的解释。

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不用通过“现实中的房子”就可以让自己舒服的住上“心中的房子”。只是这也不容易,也不轻松。“现实中的房子”即便“限购”了靠金钱买总能买到,而“心中的房子”虽然一直住在我们心中,却不是用金钱就可以“装修”好的。

所以,以下的文字,是送给能够读到这里,且也觉得“心中的房子”可能才是更重要的朋友:

请你:

1、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我们常常把屈服于外界压力的被动接受当做了自己的目标。比如,一定要拥有一套房子才能结婚,所以房子是自己的目标了。因此,先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比去努力奋斗更重要。我们往往想要的太多,能力不足。比如,能力是一套外环的房子,却总想要一套静安的别墅。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局限,并接纳这种局限,去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成熟的标志之一。

2、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的焦虑能帮助一个人管控风险,但是往往我们的焦虑是过度的。焦虑状态下的生活,会引起许多心身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因为一套得不到的房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是许多“无力购房者”的生存现状。在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后,焦虑可以得以缓解,生活状态也需要进行调整,该睡要睡,该吃要吃,该运动要运动,该舒缓压力的娱乐活动要参加。一个人“心中的房子”健康不健康,有时候通过观察一个人外观的健康程度也能辨识。

 

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增强实操水平。在有些人看来,贫富阶级的划分是社会环境使然,所以他们选择的是“认命”。说实话,大多数“无力购房者”及其家庭可能是有一些“贫穷基因”,这不是说是一种生理的遗传,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遗传。一个人如何看待金钱,如何看待大宗消费,如何看待节约和奢侈,如何当机立断做取舍,如何看待“危险中孕育的机会”和“机会中孕育的危险”,会直接影响他的金钱决策。往往“无力购房者”及其家庭极其欠缺这方面的素养。

 

4、培养忍耐力和抗压力。很多时候,梦想和现实都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可能不知道要走多远才能到达。所以急不可耐地想实现的冲动,会成为点燃焦虑的来源。而此时,这条道路上,有人会提前实现目标,有人会摔倒不起,有人会中途放弃,这也会成为我们的焦虑的另一种来源。这是很富挑战的局面,但也是培养淡定心境的机会。如果你坚定目标,请你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注意及时根据情况调整策略就好。

5、帮助你的家人建造他们“心中的房子”。你能够做到上述四点,你“心中的房子”就已经修复的挺好了,不信的话,你可以做到后再跟随文章里的引导想象一下。你的家人可能依然为那套房子在唉声叹气,你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让他们也踏上“心中的房子”的修复之路,如果他们不理解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不妨你问问他们,当然也可以问问自己:

对你来说,是自己觉得自己活得不错、过的好重要,还是让别人觉得自己过的不错、过得好重要?

借此机会我也想对“无力购房者”以外的人说几句话:

人类是从洞穴里走出来的物种,从心理层面看,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自己的洞穴(哪怕死了也希望)。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只是从洞穴升级为高楼大厦、别墅联排罢了。洞穴的功能是让我们有一个地方能够休憩,能够护我们冷暖。但是,人类最终是从洞穴里走出来,从而成为了世界之王的。一个只关心洞穴的物种,也就被洞穴困住了。是不会想着探索天文,探索田野,探索海底,探索自己内心的。

 

所以对于在标记产权为你的洞穴住着的那群“租客”,你也不必嘲笑他们,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洞穴,所以他们才更容易地从洞穴里走出来。我也希望你能够走出来。看看房子外面更大的世界。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坚持用公益性的咨询进入人类的内心世界。不可否认,不同经济收入层次的人,关心的话题确实是不同的。也因此,我能够听到许多咨询师接触不到的“接地气”的东西,比如房子、金钱的缺失。我很庆幸能够为这些收入不高的人服务,和他们一起面对生活的艰难,也让我得以看到更大的世界。

这篇文章,就是为那些可能会走进、更大可能不会走进咨询室的“无力购房者”所写,我知道在这个时期,你们也是需要这样的心灵安抚的。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各个层面也能够伸出自己的手,温暖而有力地对待“无力购房者”以及其他需要被关怀的人群,而不是同情、歧视、漠视甚至嘲讽,我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可以不看的科普段落:从心理学角度看,帮助别人是不能用施舍的心态来对待的,那非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只会养成被帮者的依赖心理。心理咨询也是如此。公益性的心理咨询不等于免费的咨询。公益性的

心理咨询也是以起到心理咨询本身的效果为大前提,可以少收你的钱或用“一杯咖啡”的形式来兑换,而且不因为少收的钱而降低咨询服务的品质,至少我自己没法区分我咨询服务的能力是可以根据你给我50还是500来变化的。强调这点,对选择咨询服务和从事咨询的咨询师很重要。人类有很多东西依然还是无价的,比如一个深层的困惑,一颗真诚的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