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不可毁
赐曰无以为,仲尼毁不可。
人贤丘陵也,仲尼乃日月。
丘陵犹可逾,日月无得越。
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①。子贡曰:“无以为也②!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③,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④。”
【注释】
①叔孙武叔毁仲尼——叔孙武叔,鲁大夫,叔孙州仇,武,谥号。毁,毁谤。
②无以为——无用为此的意思。
③自绝——自行断绝。
④多见其不知量也——多,适,正。不知量,不知道自己的分量。
【原文今译】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譬如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譬如日月,是没有办法逾越的。一个人虽然想自绝于日月,这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呢?适表明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罢了。”
【吟余浅语】
叔孙武叔除毁谤孔子而外,还说“子贡贤于仲尼。”换了别人,会否顺着杆子往上爬也说不定的。孔子伟大,子贡也令人尊敬。圣人也是人,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孔子之一再遭遇反对,乃是正常现象,尽管反对得不一定全都正确。但圣人毕竟是圣人,归根结底是打不倒的。有时好像被打倒了,不久就又站立起来。所以,我说——圣人是个不倒翁,打倒不过一阵风。为有善言作脊柱,千秋万代立永恒。(来源:《诗化论语》作者:于冠深)
喜读《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
我喜欢阅读《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对每一首的原文、注释、原文今译和吟余浅语各个章节,都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及意义。 读《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感想有三点: 第一,应时作文,与时代脉搏合拍。报纸是时代的风向标,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敢为人先,引领潮流,《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些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国学热,电视上有国学节目,报刊上发国学文章,社会上国学讲座此起彼伏,大中小学开了国学课,有的高校建立了国学院。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对待这一可喜的社会现象,是支持欢呼,还是漠然置之?《东方烟草报》在第四版的显要位置刊发《论语诗化一百首》,使广大读者眼前一亮,成为报界推动、引领国学热的佼佼者。 社会潮流是报纸的神经。只有把这根弦绷得紧紧的,报纸才会朝气蓬勃。 第二,根植社会,与广大读者同呼吸共命运。一张报纸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抓住读者的心,这张报纸就大有希望,办报就办到了点子上。《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的刊发,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论语》是经时光考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常读,常新。从执政的角度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讲,《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源;从修养人的角度讲,《论语》是国人道德的根。现在我们再读《论语》,对弥补当今社会的一些缺失,是大有裨益的。《论语》谈论的问题很多,也很丰富,但最核心的问题,是讲怎样做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不同的执政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做人准则。相比之下,孔子提出的做人准则,今天看来仍然很鲜活。举以下几例: 孔子曰:“仁者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是讲以人为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你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讲做人的人品。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是说,当你贫穷的时候,不要向富人献媚,当你富贵的时候,不要傲气凌人。这是讲做人的人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你自己想树立的时候,也要想到让别人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的时候,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这是讲由自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说话要讲信用,办事要有结果。这是讲做人要言行一致。 仅以上所说,就今天而言,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 《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引导大家学习《论语》,砥砺情操,涵养人生,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为社会办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广大读者是感谢《东方烟草报》和作者于冠深先生的。 第三,文图并茂,形式得体。一篇文章要得到读者的喜爱,除了有鲜活的内容外,还必须有新颖的表现形式。《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创新,以全新的面貌奉献给读者:一是文图并茂,二是形式得体。 《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不仅有文而且有貌,在刊发文字的同时,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配发了不同的插图。插图栩栩如生,人物神态各异,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跃然纸上。读者不仅在读诗,而且在赏画,这样读《论语》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 形式得体。好的文章内容加上好的表现形式,就等于好的阅读效果,读《论语诗化一百首》就有这种感觉。《论语诗化一百五十首》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分为五个层面:第一层将原文的重点提炼为诗;第二层是原文;第三层是注释;第四层是原文今译;第五层是吟余浅语。这五个层面,以原文的内容作为主线串在一起,环环相扣,深入浅出,这种方式对表现《论语》原文丰富的内容非常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