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做真中医

 鑫黄金屋鑫 2016-03-01


纵观古今,欲成一名大医,绝非易事。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诫后世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叶天士在临终前对他的子女叮嘱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读过此书,我又加深了这一认识,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来到中医药大学求学的初衷——做一名真中医。

笔者读《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有感,作此文。本书篇幅虽小,内容实富,从中医的学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学中医、做中医到教中医,从治学到做人,无处不体现着熊老师对中医的独到见解与深挚情愫。

下面,我想就书中论及的对中医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方法。一篇拙作,愿就方家斧正。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是熊老师特别强调的一点。但若是没有理论的指导,中医就永远提高不了,升华不了。所以,中医是理论与经验并重的科学。比如,在乡村有大量的中医,他们临床多年,可以治疗很多常见病,但一碰到疑难杂症就没办法了。因为缺乏理论功底,所以水平难以提高。而熊老师门诊上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能解决,但可以通过中医的理论指导治好很多。

在这里,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我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之消失。碰到这样的怪病,你怎么考虑呢?那就要用上理论了。手掌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经过之处,而排尿归膀胱所主,肾合膀胱,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换句话说,不就是水气凌心吗?我就给她开了“五苓散加丹参”,结果治好了。药方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怎么可能想到那里去呢?既要想到排尿归膀胱所主,肾与膀胱的关系,又要知道心经的经脉所过部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关系,最后还要会用五苓散,还要加丹参通心脉。几分钟的思维过程包含了多少理论在里面啊!

熊老师说,中医有两手功夫——一手功夫是辨证,另一手功夫是施治。这两手功夫,环环相扣,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行,都看不好病。在上述的例子中,诊断出“水气凌心”是辨证,靠的是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处方“五苓散加丹参”是施治,靠的是中药学、方剂学的知识,这些也是理论。当然,这些诊病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既包含了古今众多医家的临床经验,也融合了为医者个人的思考与感悟。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而不能片面地认为中医只重经验,不重理论,或者认为中医有用的是经验,而无用的是理论。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疾病是它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但它不是中医的全部,也非中医的核心。中医的精髓在于两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中医理论,这其中包含了中医对宇宙和人体的把握和认识。若是失去了中医的理论指导,中药就不可能发挥它们的性能、功效而治愈疾病。

 

错误观念二:中医越老越吃香。

“中医越老越吃香”,这是老百姓的普遍观念,当然这有它正确的一面——老中医识病多,阅历广,经验丰富,同时相对稳重。但熊老师也强调,在思维的敏锐性、用药的果断性上,老中医比不上年轻中医。这就是为什么熊老师强调,要当一名中医上工,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反应。如果没有敏捷的思维反应,遇到一般的病人还好,若是遇到急重症患者,不能当机立断,迅速诊治,恐怕将会误人性命,岂不慎欤!

 

错误观念三:中医专治慢性病,专门搞调理。

熊老师说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为什么中医会给现在的老百姓造成这样一种印象,甚至在中医队伍中某些人也这样认为呢?熊老师毫不客气地讲,“主要是因为现在大量的中医都不会治病了”。

不错,中医是可以调理身体,这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叫作“治未病”,这是中医的一大优势,是西医比不了的。《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治病就是调整内在的阴阳,使其平衡协调,这是一个总的目标。但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就不仅仅是调和的问题了,如同打仗,该杀就杀,该砍就砍,该扶正就扶正。中医治急症,古已有之。扁鹊就曾治疗过虢国太子的尸厥。而温病学中的很多内容也可用于治疗急重症患者,而且疗效并不亚于西医,更重要的是副作用小。由此可见,治疗急症并不是中医的短处,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罢了。

 

错误观念四:中医治病用药不用方。

“用药不用方”——熊老师说这是西医学中医的一个普遍模式。现在科研的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倾向便是过分强调研究单味中药,这说明许多研究者并没有认清中医处方用药的本质。熊老师还提到现在中医队伍里存在一个普遍的错误现象,就是写病案时,病、证、舌、脉、西医和中医的诊断、治法、用药全都有,但就是没有方(剂)。这种现象在我平时的观察中也有所反映。很奇怪,一个方名,几个字而已,为什么懒得写呢?熊老师说得直截了当,“因为他基本功不扎实”。我个人觉得,一名医者书写病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待病人和医学的态度。我见过有些医生的“书法”,龙飞凤舞,一般人根本难以辨认。鄙人不知这是为了节省时间还是另有原因。如果是为了节省时间,那就应该考虑医者是不是将病人放在首位。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视了治疗效果,那便是舍本逐末。中医看病,医生负责开方,而抓药归药铺的人管。假若医生开方字迹潦草,那便很可能为难到抓药的人——若是鲁莽的人,约摸抓药就造成祸患;若是谨慎的人,来回询问便延误时机。所以清乾隆年间的医家顾文恒就在《书方宜人共识说》一文中呼吁行医者:“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医生学习。

 据统计,解放前我国有40~50万的中医,如今这个数字没有增加,而西医却从不到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这说明中医的后备人才紧缺,不仅总体数量没有多少增加,而且精英人才在不断减少。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正如邓老所说的那样,现在中医需要的是用临床疗效和新科技结合来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很多“铁杆中医”——就是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过硬,并且能够治疗疑难病症的医生。如今在中医药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实则埋藏着后继乏人乏术的衰亡危机!

振兴中医就是一句口号,想要将它喊得响亮,必须要靠真本事。中医的真本事在哪里?在临床疗效!但是,不是所有人通过在院校的学习,拜师学习或自学都可以顺利成才,成为一名能用中医的方法能治病的中医。这句话很拗口,中医不用中医的方法治病还算中医吗?可事实是很多中医就是不会用中医的方法治病。他们治医不精,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没有在脑中扎根,遇到小病专搞“调理”,遇到大病则按照西医的程序一步步来,也不知对病人究竟好不好。有人说用中医治疗某些病效果很好,但对其他病疗效就不好了。这种说法表面上是在贬低中医,实际上是在贬低自己。因为自己对中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某些疾病的病机理解地还不够透彻,所以辨证不准,方证不合拍,当然疗效不好。自己学力未逮,怎么就去怪中医治不好病呢?我认为,要振兴中医,每位杏林同人都要增强自信,而这个自信要从我们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证经验,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上来。这样,振兴中医就不是一句空话,而会成为指引中医继续向前发展的路标和明灯。

做真中医——非曰能之,愿学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