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材质与鉴定古玉真伪无关(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六)(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之一)

 藏珠阁WJK 2016-03-02

      玉器材质与鉴定古玉真伪无关

      (鉴定古玉的依据在玉内不在玉外之

            (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六)

             (祥云轩玉说之六十六)

                 (总927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鉴定古玉,古玉研究专家们早就归纳了四条或五条(或六条)标准,为材质、器形、纹饰、刀法与沁色。这些条款,多年来被学校、学习班定为教材,作为普及古玉知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作为鉴定古玉真伪的标准,在当今来来说,可以说,是已经过时的鉴定标准,已经出现严重不可靠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玉器行业蓬勃发展,仿古造旧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高科技产业,从设备、刀具、染色、加温、氧化、电离、激光、辐射等多种先进的做旧技术手段,已经远远冲出蹲在小屋里翻书本、靠感觉、凭有限经验所鉴定古玉的传统套套框框。

材质,曾一度被认为是鉴定古玉的首要标准之一。

祥云轩曾投放过相当多的精力研究古玉材质。二十多年走过来,尤其近十多年来的收藏实践与藏界、藏市、藏品、仿品的现状,不断警示人:玉器的材质,在当今时代,与玉器的真伪(古玉真伪)关系不大,或者说无关紧要。

原因如下:

第一,古人在新石器时期,制玉取料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就地取材,取之方便,简易,这一点决定了古玉的地方色彩与地方玉材质的特色,这也就是当代专家鉴定古玉时,何以强调玉质材质的历史依据。但是古人生活的足迹并不是画地为牢,他们也不是井底之蛙,他们的眼界相当开阔,足迹相当辽远。六千年前的红山古人的足迹西起内蒙戈壁(可能还要往西),东至辽东半岛(可能跨过鸭绿江还往东),南在燕山南北(可能已达到黄河以北),北越过松嫩平原,可能达到或越过大兴安岭和黑龙江。这么辽阔的地带所产的玉石品种该是怎样丰富,可想而知。在上至8000年下到4500年的3000多年(相当于上从商周时期下到今天的时间长度)的红山文化存在发展的漫长时期内,红山古人怎么可能紧紧搂抱着一种岫岩玉料或两三种玉料制造红山古玉呢?

随着古人足迹的扩展,制玉的材质会不断丰富,增多,这便是古人制造古玉所用材质的丰富多样性的第二个原则。古代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古人在制玉的时候,虽然以所在地方易于选取的玉材为主,但绝不会拒绝可以得到或选取的其他地域其他材质的玉材。然而这第二个原则很少被人重视或强调,却被人忽略,所以就产生了当代鉴定古玉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认其一不认其二的排斥别种材质的古代玉器的因偏颇而造成的错误。

第二,一件玉器的材质,与古玉的材质相同,未必就是古玉真品。因为,古人所用的材质,古代有,当代也有。比如岫岩玉,当代许许多多的红山玉器仿品仍用红山古玉所用过的材质生产或仿制,良渚玉器仿品的材质也多是古玉所用过的材质,齐家文化仿品几乎全部运用齐家文化古人曾运用过的蓝田玉和我国西部所产的玉石以及石性较大的玉石料或石料。

    第三,靠材质鉴定古玉,很难得到正确、准确的结论。因为和田玉和其他优良玉种,如果不是熟透的古玉,具有受侵状态的古玉和作伪的精仿玉品,凭感觉是很难识别其玉质或古玉真伪。

民间说,千种玛瑙万种玉,我国玉产地很多,玉种极为丰富。除具有鲜明特征的玉石,如南阳玉、蓝田玉而外,除松石、玛瑙、水晶、青金石、鸡血石、萤石、猫眼石、赤铁石、东陵石、天河石、孔雀石等特殊石材可以凭感官区分之外,而全国各地所产的优质白玉以及俄韩白玉,一经精密加工,艺术处理,高仿处理,在全国狂追和田白玉的欲潮中,别说鉴别真品古玉,就是鉴别真品和田玉,都非易事。

于是,既挣钱又满足持玉者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时下把所有白玉无论是否是和田所产的玉石一律出具鉴定证书(包括宝石鉴定机构的证书),均为“和田玉”。这就是当代玉界的一种真实现状。这样遍地所出具的和田玉证书,说明遍地都是和田玉器,证书如此廉价,和田玉如此易得,真正和田玉如此受到冒牌和田玉铺天盖地的充斥,如此发展,祥云轩担心“和田玉”迟早将要面临“崩盘”的危险。

在如此观念和玉石市场驱动所掌控下的古玉材质鉴定,怎么可能会产生正确的结论呢?

第四,错误的判断,屡屡产生错误的鉴定结论。比如,曾经有人认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是岫岩玉,非岫岩玉就不是红山文化古玉真品,可是有出土记录可证的红山文化玉器却有多种多样的材质,所产之地并非岫岩一地,材质区别较大,甚至还有松石、玛瑙、岩石等材质。曾经只认为岫岩玉才是红山古玉真品唯一材质的专家,其鉴定结论必然要屡屡失误;持有如此观点的收藏家,由于认识的偏颇或狭隘,可惜他们失去了很多收藏多种材质红山文化古玉真品的良机。

第五,老三代古玉不必说,就是战汉古玉所运用的玉料,从全国出土文物资料看,并不都是和田玉。同一个墓葬出土的玉器即使以和田玉为主,往往也掺有其他不同材质的玉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和田玉玉器中明显有其他材质的玉器,山西省朔州市平朔露天矿仓库区出土西汉玉器中就有严重钙化而疏松的非和田玉材质的玉器,杭州历史博物馆藏浙江省杭州市半山石塘第13、19、24号墩出土的战国玉器,材质多样,皮壳多数钙化,粉化,显然不都是和田玉。认为战汉古玉都是和田玉的专家,定是不会认为其他材质的真品古玉为真品;相反,他们会把加工处理后的貌似和田玉的韩俄白玉或地方优质白玉确认为是战汉真品古玉。

第六,作为一种文化、历史遗存,一件古玉只要是真品,其为何种材质并不重要,因为材质只是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无论金铜、玉石、木陶,都无所谓,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首要的因素。而当代某些专家置历史、文化、工艺于不顾,而偏颇的误导材质高于一切。出于此种认识,以材质鉴定古玉真伪的第一标准随之应运而生。其实,材质与古玉真伪的依据或标准或特征,并未有关联,这已经成为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

然而,当代古玉专家往往下结论说,我国战汉玉器都是和田玉,还有的说汉代玉佩都是和田籽玉,这些判断显然不符合战汉出土玉器的实物有多种材质的实际情况。如果按此结论判断或鉴定战汉玉器,就会把许多非和田玉材质的真品古玉均排斥在仿品之内。这既不符合战汉古玉所用材质多样性的出土的客观实际,也是不负责任的武断认定。

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材质鉴定的条款,是不可靠的。对于鉴定一件具体的玉器来说,这是外在的材质比对法,充其量只可以作为教学或作为古玉鉴定的参照。这种比对具体出土玉器材质的做法或鉴定,与被具体鉴定的玉器上所要依据的真品特征或痕迹毫不相干。 

多年来,鉴定界就是在反复而顽强地履行材质鉴定玉器的这条条款,因而屡犯这种权威而又低级的错误。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