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周易》,让学医事半功倍

 zhangshengli86 2016-03-03


多数时候我们提到《周易》,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算命、算卦,占卜凶吉。

然而在中医的眼中《周易》对中医治疗的帮助那真是杠杠的。


明代中医大家张景岳曾感概:“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

如果想更深入学习中医,进一步明了《周易》的基本原理,以及它的运用技巧,拥有《周易》的思维观,就能进入到更高或更宽的医学境界或层面。

因为真正的中医临床不是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知识的运作。


《周易》的思维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来看看一个潘毅老师临床治疗的案例吧。


案情回放


30多岁男性病人,腰酸痛一年多,除此之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

舌象略淡,脉象两尺略为细。 


老师解析

如果我们按这个主述来看不复杂,肯定是肾虚。

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

那么剩下只有两种可能:肾气虚或肾精虚。


在他一年多的生病过程中,以往治疗过的医生都开过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如果是肾精虚或者是肾气虚,这两个相近的方其实应该都有效果。

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应呢?


再细问

患者才说,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


5到7点是卯时,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少阳的位置,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那么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寒湿在腰,为什么呢?

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走,晚上当一个人平躺的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象,舌苔也不腻,所以我的判断还是以精气不够力,上升不了为主,所以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了两味药:柴胡跟葛根,开了七副,嘱咐他早上5点到6点吃药。

结果下周他来复诊,就问他效果怎么样,他就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后期他来看其他病时,腰痛始终没有复发过。 


为什么选择加柴胡?

意图就是帮助他的阳升。

升阳的药不少,为何就选择这两味?

柴胡我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在太极图之中,卯时、春天、少阳实际上都是在东方左边,格局是一样的。


本草经书是这样讲的柴胡秉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

前面一个生是生长的生,后面一个升是升发的升。

所以柴胡的升在于升少阳,帮助郁而不生的肾气,在少阳的时候,借时机而升。


我刚才叫他吃药是早上5点到6点,已经是吃药有一个时机,上面的推导,其实是常理的推导,但是已经用了太极,也是《周易》的思维。


何解?

我们的腰脊重点是两条经,一条经是经过肾的膀胱经,一条是经过中间的督脉。

督脉假如放到太极图怎么放呢?

我们知道督脉跟任脉是构成了一个圈,假如把督脉跟任脉放在这个圈里面,督属阳,任属阴,然后太极图是左阳右阴,等于是把督脉放到了左边,把任脉放到了右边


既然督在左边,在阳位,那么他就与春天,与卯时与少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格局,类同则比,这是取象比类的基本原则或者内在逻辑,前人虽然没有以柴胡升督这一说,但既然我想这格局相同,又怎么知道柴胡不能因此而升督呢,不妨试一试。 


为何用葛根呢?

至于葛根的用法是另外一个思路,腰痛假如在骨头,那么就是属脊,假如正中就属督脉,但是他在脏属肾,从经络循行来看呢,膀胱经所过正是肾脏所在,而肾俞就是在膀胱经的对应穴位,而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表里经互用是针灸的常法。


《本草崇原》这样说葛根:“葛根延引藤蔓,则主经脉,甘辛粉白,则入阳明,皮黑花红,则合太阳,故葛根为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外合于太阳经脉之药也。……起阴气者,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这说明什么呢?

葛根的作用就是升膀胱之气,这个也可以帮助肾气的上达。


早上5点到6点吃药,是借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在卯时的时候的升势以助药势,《周易》最讲究的就是顺势思维,所以升降法时,顺时服药在这里是一个方法,就好像我刚才讲的,叫他卯时吃药;而借药物所含的时象也是一个方法比如说刚才的柴胡,葛根,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柴胡里面含的少阳的时象。


周易与中医有啥关系?

 《周易》跟中医,他们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呢?

就研究对象而言,《周易》关注的是天地之道,医学重视的是人身之理,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是天人关系。


所以“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是什么呢?

就是易学要解决的正是智慧的问题,因为易学所揭示的是天地之道,是宇宙最一般的本质跟规律,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可以涵盖一切的领域,而医学所研究的仅是人的生理,病理这个特殊的领域。我们都就知道,普遍规律可以包含特殊规律,大道自然可以包含医理,所以张景岳就有进一步的说法:“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


透过个病案,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天人相应,医易同源,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的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这里就是交相贯通,但是《周易》跟医学毕竟有所不同,它的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跟层面上。

所以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潘毅老师的《周易与中医》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了三期研修班,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文化与中医”培训班课程,面向许多教授与主任级医师讲授。


正安文化酝酿三年后,最终经老师同意,在深圳、广州两地开设《周易与中医》课程,希望深爱中医的你不要错过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周易与中医》

如果您没有深厚的中医基础,又想系统跟着潘老师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一年通》更适合你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了解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