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书学》2016年第2期预览

 d大羊 2016-03-03



目录/CONTENTS


特稿


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倪文东 陈思 高文兴 杨杰 李伟……4


学人


姜澄清

经历与经验……姜澄清……22

姜澄清学术简表……29


张金梁

探赜索隐 其乐无穷——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感想……张金梁……30

张金梁学术论文简表……34


批评


现象·观念·方法——当代书法批评论坛实录……36

当代书法创作“美术化”倾向与书法本体……张天弓……51

论标准的合法性与复杂性——关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再思考……祝帅……54

当代书法标准的建构……刘宗超……57

当代书法环境的转变及隶书创作的困惑……王晓东……59

道德·艺术·学术:古代书法的品评标准……张函……63


论坛

事实·层次·立场——关于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问题的再思考……毛万宝……158


美学

论周原金文书法的文化精神……杨锁强 庞浩然……161

蔡邕《九势》的一般笔法理论基础及“力”与“势”……谢建军……167

孙过庭思想的经学性探源……向净卿……170

书法图像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心理分析——兼论字本位书法创作……孟庆星……173

印学”气力论“探析……颜以琳……177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书法“现代性”……于广华……181


史论

故宫藏三种《董美人墓志》原拓……鲁 颖……68

品高学富 书学正道——纪念杨守敬逝世一百周年……陈方既……78

真书名实考——兼及康有为、杨守敬真书论之比较研究……朱中原……80

清末民初学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书迹——以杨守敬、李文田、康有为的论述为中心……方波……86

杨守敬书论阅读札记……许伟东……90

薛绍彭与《定武兰亭》相关问题考论……薛帅杰……118

心外无书——王守仁书法艺术蠡测……张炳志……124

王士禛的“诗人之书”……董家鸿……128

河东柳氏家族女性书法管窥……常春……132

湘西永顺土司摩崖石刻研究……梁厚能……135

桂馥书法艺术探析……邢建玲……141

对清代碑学的理性思考……杨宝林……144

新见东汉摩崖《张汜雨雪辞》考……郑志刚……149

贰臣与遗民——王铎、傅山入清后书法创作心理分析……邓建民……152


教育

书法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构建……邱世鸿 李伟……184


视点


书家研究

谢云书画艺术展作品选……104

大朴之美显天真:“谢云书画艺术展”序……吕章申……110

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谢云作品集评……阎晓宏等……111


赏析

清 杨守敬作品选……97


镌石传芳 千龄有述——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墓志述略……张永强……188

张海书法艺术馆藏隋代墓志书法概述……金丽娟……190

张海书法艺术馆藏隋代墓志选……193


文摘

宋四家排名论辩的时代背景等……蔡显良等……155


学术动态

姚奠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183





特稿


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倪文东 陈思 高文兴 杨杰 李伟


【摘要】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目前的现状是:发展迅速、特点鲜明、办学层次多、教学方法活。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是学科不明确、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统一规范、招生与就业脱节、师资力量不平衡、教学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开办书法专业的院校的足够重视。书法作为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但实际又较年轻和新兴的学科,许多问题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之中,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仍然有待于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得到更加深入地开掘。学科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普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科学研究的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各高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互补和共享。


【关键词】当代中国 高等书法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对策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悄然兴起, 得到了中兴和发展。据我们调查了解,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一百一十三多所高等院校先后开办有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许多院校在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初步实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和条件。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完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及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外国留学生等系统的教育层次和结构,并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和学术化。这一切皆是书法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是当代高等教育对传统书法文化的关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结果。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目前的现状可以说是发展迅速, 特点鲜明,办学层次多,教学方法活。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是学科不明确,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统一规范,招生与就业脱节,师资力量不平衡,教学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开办书法专业院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书法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实际又较为年轻和新兴的学科,许多问题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之中,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仍还有待于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得到更加深入的开掘,学科名称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有待于加强,师资队伍普遍有待于充实,科学研究的布局有待于调整,教材建设有待于逐步完善,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各高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互补和共享等等。




学人


姜澄清


姜澄清是我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理论家、著名学者。曾任中国书协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贵州省书协名誉主席,贵州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有《中国绘画精神体系》《艺术生态论纲》《古文写作笔法》《文人 文化 文人画》《书法文化丛谈》《中国书法思想史》《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色彩论》《姜澄清散文选》《清谈录》等,合著出版了《书法学》《中国书法篆刻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篆刻欣赏辞典》等,此外,在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数篇论文入编全国优秀论文集。


经历与经验

姜澄清


“学人”责撰长文,专言学术成果及研究方法,这令我颇感难堪。自报成果,似有彰炫之嫌,至于研究方法,当初我并无设计。自己的治学之道,实在是一路走来,一路困惑,“摸着石头过河”而已。宋王应麟的力著题名《困学纪闻》,学始于困,而且越学越困,前贤尚如此, 我辈曷敢言“法”?此文,只述录个人的求学经历,其间,当然涉及“方法”。


窃以为,对一个学人而言,初涉此道,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的勇气。大而言之,方法不外重考据的汉学与重义理的宋学这二条,除此,似乎别无绝招。


我一生都盘旋于“山”里,弱冠前在滇东北的“高寒”,以后便一直滞于“地无三里平”的夜郎。年轻时迷恋热闹,可“山”里有的只是寂寞。我从讨厌寂寞、无可奈何地“寂寞”,到习惯于寂寞,至晚年才有点儿享受寂寞的意味。这一路的寂寞,迫使我以读书遣寂。惭愧得很,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我到了四十,还不知“方法”何在,可谓既“困”且“惑”。此前,想的不是治学方法,而是苟活方法。“文革”结束,我四十二岁,世道不“惑”了,才想到学问、文章……





张金梁


张金梁,1957年生于山东高密,历史学博士。系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盟书画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兰亭奖、全国书法展及全国书法研讨会评委。


探赜索隐 其乐无穷

——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感想

张金梁


一、我与明代书法史研究


我于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丛文俊先生攻读书法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留所任教,走上了书法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专业道路。之前,我在师范任专职书法教师,大都关注的是基础技法方面的知识,读研期间对古代书法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把握,才真正地切入到了研究的层面。平时我对明清书法史比较感兴趣,在导师的帮助下将硕士论文的题目定为《〈续书史会要〉补证》,这是一项非常基础而又特别重要的研究,涉及明代书家近三百人,要对朱谋垔所论的每个书家进行补证,必须先在资料阅读和整理上下大功夫。于是除对《明史》、《明通鉴》、地方志等正史认真阅读外,对此时期的诗词文集、笔记小说、族谱家乘、碑版墓志、野史杂说等方面也全力搜集。且针对所获资料加以辨伪甄别,找出最为可信的资料分析、研究、抽绎,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论文写作,在答辩时得到了老师、专家们的认可,后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成为较早的书法文献研究书籍……



批评


主持人语:

每一个评论家的文化背景、专业造诣、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理解能力、审美悟性的差异,会导引出不同的评论立场与视角,这正是艺术评论的魅力所在。中国的文艺评论在过去较多被认为是一种对错优劣的批评乃至批判。通过评论去“打倒”谁,于是文艺评论常被解读成简单的表态性的夸赞或指责。目前的评论,呈现出繁华与庞杂的大格局,与过去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孤掌难鸣相比,已经是个生机勃勃的年代了。与当代书法展览与创作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国的书法评论,抑或称书法批评显然滞后了。文艺评论不能仅仅局限于褒贬优劣而求得简单结论,书法批评亦如此,应从推动学术的角度,努力使得评论更具有逻辑力量与公信力,尤其是防止在针对具体评论对象时的信口雌黄、任性褒贬,把评论变质为攻讦阴谋的工具。


这段时间一直强调要给书法批评做一个学科定位,我想它应该有四个要点。


一,要关注“现象”,一切批评都要从艺术创作活生生的当下现象包括思潮、流派、团体、观点出发,紧扣现实,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二,要从“作品”出发,物质的形式技巧笔墨语言是根本,批评的关键是直面现实作品这一物质,要避免只凭借概念,完全讲纯学理的理论表述。


三,要讲“人物”,就是人和现象的互动配合:人是指作为主体的艺术家;现象是指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创作激情笼罩下的作品(瞬间)展现,在这些特定中,书法家作为“人”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没有人物状态与作品现象之间不匹配的情况?又何况,不匹配一定是失败吗?有没有不匹配的勉强与生硬反而促成了伟大作品的诞生?


四,要倾重于“当下”,强调书法批评的即时性。其实任何当下背后都必然隐含着历史逻辑,但反过来,任何历史只有在当下拥有启示意义;不把它引到当下,可以是历史研究,但肯定不是真正的书法评论。期待评论家们以高度的自省来直面当下问题,从而形成评论的优良传统,打造不仅仅停留在褒贬高下而应是有深度思考的文艺评论。——陈振濂


现象·观念·方法

——当代书法批评论坛实录


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

时间:2015年12月19日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第一场

主持人:曾来德 王伟林

主讲人:白锐 曾来德 崔永波 方爱龙 金晓明 李一 刘宗超 章利国 


第二场

主持人:李一 朱培尔

主讲人:梅墨生 潘善助 史培刚 叶鹏飞 王伟林 杨勇


第三场

主持人:方爱龙 金晓明

主讲人:张波 张谷风 朱培尔 朱以撒 


学术总结:陈振濂


编后记:2015年12月19日,“现象·观念·方法——当代书法批评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成立后举办的首个活动。论坛共分三场。来自全国书法理论界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书法篆刻的创作风格、评审机制与评价标准等 多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曾来德、王伟林、朱培尔、李一、方爱龙、金晓明分别主持了三场论坛,陈振濂作了学术总结。本刊特根据本次论坛现场录音整理了专家的发言实录,并经专家本人确认,以期为广大读者呈现每一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和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从中洞见他们对当代书法评价标准的关注,对推动当代书法创作康有序发展的自觉。本刊期待与书法理论家、读者一起更深入地探讨当代书法评价标准、标准的建构与审美等问题。为此,本期杂志特收录张天弓、祝帅、刘宗超、毛万宝、张函等的研究文章,以飨读者。




当代书法创作“美术化”倾向与书法本体

张天弓


【摘要】当代书法创作的“美术化”是一种趋向,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书法艺术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本文从书法本体的视角去认识书法创作的“美术化”,论域大致是与当代书法创作直接相关的节点。我们提出问题,旨在与书法界同道共同直面问题,主动应对。


【关键词】“美术化” 书法艺术观 理论 模式 书法本体


论标准的合法性与复杂性

——关于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再思考

祝帅


【摘要】本文目的不是提出具体的书法评价标准,而是关于书法评价体系有关元问题的理论思考。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关于标准存在客观性的证明,并由此谈到不同的书法样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书法评价有客观的标准,但客观标准由一般规定性和特殊规定性构成;适用于各种书法类型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作为一般规定性,只是书法的必要保障和最低标准,而不同类型的书法还需要在满足一般规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各自类型的特殊规定性。而显然特殊规定性的制定比一般规定性更加复杂。


【关键词】当代书法评价体系 标准 合法性 复杂性


当代书法标准的建构

刘宗超


【摘要】书法传统标准的消解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清末民初,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造成了当代书法创变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为了书法艺术健康深入发展,目前亟需建构书法的当代标准。这个标准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是对“书法”本身要有一个根本的判断标准;“量”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区分书法作品高下的标准。书法当代标准的建构,必然走向对书法经典的回归和对书法“原创性”的重视。


【关键词】当代书法 书法标准 消解 建构


当代书法环境的转变及隶书创作的困惑

王晓东


【摘要】书法生存语境的改变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当代隶书创作带来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当代隶书创作带来困惑,比如:视觉化的倾向和文化品格的削减;书法创新与隶书本意的缺失;风格趋同,缺乏原创;设计、制作对书写性和抒情性的破坏等。面对这样的困惑,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 隶书 创作 困惑


道德·艺术·学术:古代书法的品评标准

张函


【摘要】从唐代到宋代,古代书法理论已经形成了以道德、艺术、学术为内容的三种品评标准。道德标准发展了“书者如也”的思想;艺术标准关注着书法具有的情感功能与艺术属性;学术标准重在揭示书法历史和书法载体的真实面目。三者共同构成了古代书法的品评体系。


【关键词】古代书法 品评标准 道德标准 艺术标准 学术标准




论坛


事实·层次·立场

——关于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问题的再思考

毛万宝


【摘要】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步伐很久以前就迈开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一步伐无疑将越来越快,但同时,遇到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鉴于此,笔者拟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问题作尽可能全面而深入的再思考。


【关键词】中国书法 欧美 世界 事实 深层次 立场




美学


论周原金文书法的文化精神

杨锁强 庞浩然


【摘要】金文书法作为周文化的物化形态,其自然而然地彰显着周文化的精神与审美追求。本文在历代出土的散佚在世界各地的周原金文书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周原金文书法“尚神”“尚德”“尚中”“尚礼”“尚性”的文化精神及其审美表现特征。旨在探寻周原金文书法的文化根性,并对周原金文书法的审美与技法做出合理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周原金文书法 周原金文 文化精神


蔡邕《九势》的一般笔法理论基础及“势”与“力”

谢建军


【摘要】蔡邕《九势》包括“道法自然”“阴阳相生”“力在字中”和“无使势背”四个紧密相连的内容,并推演出“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九种一般用笔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突出体现了线条美学范畴之“势”与“力”。“势”和“力”不可分割,“势”是不同力量的对比与平衡,是力量隐藏的状态和趋向,具有整体性,“力”是“势”不断变化的结果,“势”的较量必然引起力量的打破与重构。


【关键词】《九势》 一般用笔法 “势” “力” 美学理论


孙过庭思想的经学性探源

向净卿


【摘要】孙过庭受唐初经学的影响,《书谱》中使用了大量经学义理。唐初孔颖达等受命修订五经,并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得唐初士人皆以经学为本,修身治学。本文从经学视角即“通变”观、“立象”观、“礼乐”观等方面去诠释并试图还原孙过庭的审美思想及理论基调,以期能窥探到孙过庭的书学门径。


【关键词】《书谱》 孙过庭 五经 通变 立象 礼乐


书法图像的认知、生成机制的心理分析

——兼论字本位书法创作

孟庆星


【摘要】本文从意象思维的角度,以经典草书书法字组现象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图像认知及生成机制等进行研究。意象思维既为书法创作构建了“此如彼”式的书法意象认知结构,而且其螺旋式的深化又形成了书法意象的生成和再生成机制。意象思维与书法创作中的字法、句法互为表里,导致了草书字组认知和生成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由单字所控制的双字组,构成了古代草书创作字组组合的基本模式;二是单字与以双字组为主的书法图

像“相承起复”的互动,形成了草书创作中的“句法”生成模式。


【关键词】意象性思维 认知 生成 字组 字本位


印学“气力论”探析

颜以琳


【摘要】印学“气力论”包含了“力论”和“气论”两方面。在“力论”方面,古人从审美观念和技法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在审美观念上具体表现为对篆刻作品中力的崇尚。在“力论”审美观念的管领下,形成了“周身之力—肱力—肘力—腕力—指力—锋力”一整套技法体系;在“气论”方面,形成了以“一气贯串”为核心的技法原则和以“印如其人”为核心的品评原则。


【关键词】篆刻艺术 印学理论 气力论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书法“现代性”

于广华


【摘要】书法“现代性”,不仅仅是现代书法所专属的特质,而是中国书法固有基因,书法“现代性”有着自身的历史流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实用功能逐渐消解,艺术表意功能逐渐凸显,这代表着艺术自律性发展的一个方向,晚明时期出现的异体字书法,强有力的证实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现代书法 书法现代性基因 艺术表意 异体字书法




史论


故宫藏三种《董美人墓志》原拓

鲁颖


【摘要】《董美人墓志》书法精妙,为隋代墓志的代表之作,清末出土后不久即遭毁坏,因此原石拓本弥足珍贵。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三种原石拓本,且经名家收藏,有多段题跋,保存有重要的版本信息,一直为外界所不知。本文以传世《董美人墓志》主要拓本为基础,分析对比故宫所藏三种原石拓本的区别,希望能对学界研究《董美人墓志》拓本的不同类型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董美人墓志》 张伯英 朱翼盦


品高学富 书学正道

——纪念杨守敬逝世一百周年

陈方既


杨守敬是一位值得好好纪念的近代书法家。我虽是个书史、书法理论爱好者,但我没有对任何古代和近现代书家作过专门研究,写过专文,对杨守敬却是个例外,我竟然写了近两万字的长文。因为我有真情实感,有写作冲动,而且至今只要提到杨守敬,这些感情就会涌到心上来。只是如今我年事已高,眼蒙手抖,无力成书,所以今年虽隆重举行纪念他逝世百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我也不能做更深的研究,说更多的话,只是联系当今书坛实际,说点感想,借以表达对贤者的敬仰……


真书名实考

——兼及康有为、杨守敬真书论之比较研究

朱中原


【摘要】本文以康有为、杨守敬关于真书的论断为主要线索,梳理了康、杨等人书论中关于真书名与实的论述,并进行比较性研究,以此考索真书之起源、流变以及清代以后关于真书名实的混淆与误读。杨守敬侧重于从版本及鉴藏真伪角度谈论六朝真书,而康有为则抛开真伪,从书体源流及分变角度进行论述,相比之下,康有为更为高明。本文认为,真书与楷书原本不是一回事,但在后人书论及理解中,往往将二者混淆。本文综合历代书论认为,在古代书家看来,楷书有着严格的概念及书体限定,只有一笔一划没有任何连接的规整的唐代正书,才能称之为楷书,否则均不可随意称之为楷书。概念的混淆导致书体的混淆。楷书的产生,是真书标准化和定型化的产物,区别楷书与真书,是辨别明清以降馆阁书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康有为 杨守敬 真书 名实


清末民初学者眼中的王羲之及其书迹

——以杨守敬、李文田、康有为的论述为中心

方波


【摘要】晚清以来,在碑学意识日渐浓郁的情境下,基于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书家对待碑、帖的态度各有不同。帖学的核心人物王羲之及其作品是人们经常讨论的对象,而对待王羲之及其作品的态度正折射出其时书家的碑、帖观念。本文以清末民初三位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兼书家杨守敬、康有为、李文田为讨论对象,综合考察他们对王羲之及其作品所作的评论,以期对碑学潮流的发展态势,清末民初时期书法观念的演进,碑、帖融合意识的形成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碑学 帖学 王羲之 碑帖融合


杨守敬书论阅读札记

许伟东


【摘要】杨守敬著述宏富,其书法艺术的主要见解集中体现在《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邻苏老人题跋》等四书中;晚年的《学书迩言》可以视为早年《评碑记》和《评帖记》的简写版、缩略版和改进版,虽然篇幅简短,其中反映出的书法感受能力和认识水准却胜于后者,《邻苏老人题跋》则与其他三书既有重复,也偶有新鲜的补充;杨守敬对欧阳询父子推崇备至的态度、对书法学习中“多见”的强调、对历代草书的相对忽视,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杨守敬 书论 “多见” 欧体 草书


薛绍彭与《定武兰亭》相关问题考论

薛帅杰


【摘要】宋代有关《兰亭序》的摹刻、鉴藏、承传是围绕《定武兰亭》展开

的,薛绍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定武兰亭》依据原石重刻情况如何?《定武兰亭》损刻的真相如何?《定武兰亭》在宋人心中的位置如何?南宋重刻《定武兰亭》的风气如何?以上问题,均直接或者间接与薛绍彭存在关联。深入探究以上问题,不仅有助于认定薛绍彭在《定武兰亭》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更能相对比较客观地揭示《定武兰亭》在宋代时期的是是非非。


【关键词】薛绍彭 《定武兰亭》 摹刻 鉴藏 价值 事实


心外无书

——王守仁书法艺术蠡测

张炳志


【摘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

大成者。同时,王守仁的书法造诣也颇高,其行草书用笔自然流畅,远绍右军书法之遗风。他存世的书札手迹、摩崖碑刻等对于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阳明学派 心书合一 书以人掩 游于艺


王士禛的“诗人之书”

董家鸿


【摘要】清初书坛董其昌书法盛行,翰林词臣多学董书,文坛领袖王士禛却

不随俗流,以“诗人之书”享誉书坛。他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以魏晋书风为依托,又广泛借鉴唐宋名家褚遂良、颜真卿、黄庭坚等人的书写技巧,终以清雅简淡的书法风格,成为当时有独特面貌的书家。他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亦是非常可贵的。

【关键词】清初 王士禛 书法艺术


河东柳氏家族女性书法管窥

常春


【摘要】女性书法,自古有之。女性书家,亦不在少数,仅清人厉鹗《玉台书史》就收历代闺阁之工书者凡二百一十三人。这些善书女性大多属于衣食无忧的有闲阶层,因此,她们因其祖、其父、其夫、其兄等的原因,秉承家训,读书习字。但综览古代女性书法,像河东柳氏家族这样一门之中有众多女性善书、工书的集中记载却是极为罕见。因此,笔者遍检古籍,搜寻资料,辑为一文。


【关键词】柳氏 女性书家 柳宗元 书法


湘西永顺土司摩崖石刻研究

梁厚能


【摘要】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遗址遗存有一些土司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不仅反映了当时土司地区的汉文化传播情况,还是研究永顺土司时期的人文、政务、土司制度、婚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文献,并且填补了古代土家族书法的空白。本文着重从土司摩崖石刻出现的时代背景、土司摩崖石刻遗存考察、土司摩崖石刻的价值所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以期对老司城的土司摩崖石刻有较为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摩崖石刻 书法风格 土司制度


桂馥书法艺术探析

邢建玲


【摘要】桂馥隶书名重当时,书风质朴平实。桂馥的篆刻艺术对今天的金石书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桂馥的书学思想是书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桂馥杰出的书法成就既是其师法自然的结果,又与传统文化的熏陶、本人渊博的学养和虚心好学的态度密不可分。


【关键词】桂馥 隶书 篆刻 书学思想


对清代碑学的理性思考

杨宝林


【摘要】清代碑学是清代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在理论上碑学依附帖学构建自己理论,缺乏自身特点,论述问题情绪化,认识来源于拓本;在实践上碑派书家普遍存在着技法上的困惑,没有形成强大的阵营等。碑学对帖学是矫枉过正的,碑学没有成为强势也在于缺乏实用性。碑帖兼容或是书法的最佳的途径。


【关键词】清代 碑学 理论 实践


新见东汉摩崖《张汜雨雪辞》考

郑志刚


【摘要】豫南新发现的东汉摩崖刻石《张汜雨雪辞》,素未见载于历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书法及其他多方面价值。笔者在释读的基础上,考述了吴房县祈雨活动的发生背景、主要人物、铭文特征等。并通过纵横比较,重点分析了这件摩崖作品的个性书风,勾画了其在汉代系列摩崖刻石中的清晰坐标。此外,还就其保护方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东汉 摩崖刻石 韵文 隶书 保护方式


贰臣与遗民

——王铎、傅山入清后书法创作心理分析

邓建民


【摘要】本文并非站在封建伦理角度或古老、狭隘的民族观念上,痛恨、鄙夷贰臣,歌颂、推崇遗民。而是把贰臣与遗民当成一种历史现象,研究在贰臣、遗民特定涵义下的书法家生存状况、信念追求和心理状态,以及对他们书法艺术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贰臣 遗民 王铎 傅山 书法创作 心理分析







教育


书法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构建

邱世鸿 李伟


【摘要】任何教育都是在追求一定的价值观。高等书法教育所追求的价值观,自然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寻找,核心价值自然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它们奠定了中国书法教育的理论高度。而其社会价值又是其核心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对书法教育的终极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 中国文化 高等书法教育 成人



视点


书家研究


2016年1月15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谢云书画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展览由鸟虫篆、金文小篆、现代书法以及《长城稽首》组画四个部分构成,全面展示了谢云独具风神的书画创作。展出时间为2016年1月15日至2月24日。展览结束后,所有作品将全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这是谢云继2007年将自己的精品力作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之后,又一次的捐赠活动。国家博物馆为了彰显谢云的捐赠义举,特举办此次展览。


大朴之美显天真:“谢云书画艺术展”序

吕章申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百余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以丰富馆藏。在我馆丰富的藏品中,来自藏家和艺术家的捐赠品占据着相当的数量,在展览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和出版家谢云先生,长期以来十分关注和支持国家博物馆的艺术品收藏和展陈建设。2007年,谢云先生向我馆捐赠了自己精心创作的68件书法作品,我们为其举办了捐赠展,并出版了图录。近几年来,谢云先生在耄耋之年不顾年迈,以忘我的精神创作的81件书画作品又一次捐赠我馆。先生的鸟虫篆书法独具风骨,高古朴拙。他的现代书法充满着一种承古而创新的艺术气息。还有他以墨彩与油彩相结合、挥写于不同材质上的充满探索精神的写意绘画,这些构成了体系性的谢云先生艺术创作成就……






赏析


镌石传芳 千龄有述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墓志述略

张永强


近年来,张海书法艺术馆陆续入藏、庋集了民间散落的北朝至明代的志石百余种,时间跨度千年,地域则以河南、河北和山西为主。这些墓志中不乏书法水平高超、史料价值较大的精品,绝大多数未经发表。此次发表的馆藏墓志中,北朝占十二种,隋代五种,唐代三十种,五代宋初五种,金、元各一种。这些墓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朝末期到元代的书法、文字演变的轨迹。本文试从书法角度对这些墓志进行简单介绍……


张海书法艺术馆藏隋代墓志书法概述

金丽娟


【摘要】隋代墓志是北朝墓志的延续,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张海书法艺术馆藏隋代墓志书法的研究,展现馆藏墓志的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这是我们研究隋代墓志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隋代 墓志 史料价值 书法价值







文摘


蔡显良:宋四家排名论辩的时代背景

(摘自《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周睿:书论中神品与逸品之辨

(摘自《文艺研究》2015年第6期)


张洲:倪瓒“清逸之诗”与“萧散之画”创作程式的融通

(摘自《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