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思考

 云天一鹤757 2016-03-04

话题:励志成长管理经验

摘要:伴随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作了深入分析,就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思路,以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它与教育教学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成为提升高校人才质量的双引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群体特点等方面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如何才能准确把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在何处、“难”因何在,如何寻求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学生管理的强度滞后于高职规模增长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数量逐年攀升,招生人数平稳上升。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达到1297所,占国内普通高校总数的61%,本专科招生人数达688.83万人,比2011年增长1.08%。与此同时,伴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等资源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短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导致学校办学成本、教育教学的压力空前增加。例如,学校到校外租用场地解决学生住宿,为解决教学空间资源不足,密集安排课程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学生质量与心理问题“一低一高”的趋势逐渐成为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良莠不齐,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技校和职高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平时认真玩,考前突击学”等现象成为常态,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和频率呈上升态势。尤其当前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和贫困生“双高”的现象日益突出。独生子女个性较为张扬,抗挫折能力差,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很难较快与他们融为一体,加之平时缺乏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2010年某地区通过对四所高职院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从2004年的13.8%上升至2009年的20.6%。另外,就业过程中心理预期与现实差距过大及就业机会不公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大难题。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为学生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较高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操作实验实训设备的能力,不管校内实践训练,还是校外顶岗实习,如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逐渐成为教学管理制度的新模式,传统以班级为单位的概念逐渐淡化,“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成为常态,这也为学生管理带来了难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学生管理思想僵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教师管理理念滞后,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把握不到位,过分强调“管”,忽视适度“放”,工作方式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缺位”现象。很多教师仅仅将教学或科研视为己任,潜意识将学生管理工作归于学生处或辅导员的责任,缺乏全员育人意识,“万能型”辅导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以“管”为主,以“严”为准,管严并济,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事无巨细,导致学生依赖性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保姆型”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代名词。
(二)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宏观层面形成了“学生工作部(处)、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微观层面与学分制相适应,以专业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将学生管理工作固化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管理,缺乏与系统外的沟通交流,易导致管理混乱、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同时,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增加,这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界限不清楚。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了院(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实际运作层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仍为突出;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两张皮”甚至“多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管理的有效性、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及教育的实效性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缺乏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线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管理制度的原则性,却忽略管理手段的灵活性和柔性化。另外,缺乏对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缺少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等原因,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较差。教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潜意识会产生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够信任,只好利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是,如果忽视学生个性强、叛逆心重的特点,完全忽略灵活性和人性化管理,可能会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而育人”,并非“育人而管理”的怪象,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往往是自发的,范围小、效果差,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来实现管理,达到减轻学生管理人员负担的效果。(四)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强
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却相对缓慢,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掣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l:200。但在实际运作层面,辅导员数量远低于文件的要求,有的学校辅导员师生比达到1:400。二是管理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数辅导员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工作激情有余,但管理经验不足。同时,辅导员“所学与所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突出,短时间内很难利用所学知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导致辅导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无暇考虑学生管理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辅导员”成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创新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变“被动的管理者”为“主动的服务者”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是学生管理工作突破和创新的关键。首先,强调服务意识,改变学生被动管理的格局,变管理为服务。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和闪光点,通过角色转变,解决学生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强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协商和对话的方式积极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拓展服务学生的广度和深度,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学生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真正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二)重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在教育发展史上,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充满天才般的创造活力,后来却迂腐而墨守成规。于是某种教育体制自身形成的僵化思想重又束缚了人类。”因此,不断完善学校制度,实现制度创新,才能保证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协同创新功能,理顺部门间的职责关系,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其次,适当放权,真正落实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作用。各系部应结合实际情况、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制定管理方法和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妥善解决,提高实效性。最后,加强监督考核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制度保障学生管理,以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三)增强学生管理的灵活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
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平台。教师应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其中。其次,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利用多种激励方式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学生资源,实现学生管理数据化。收集和整理学生管理数据资源,搭建资源共享的学生管理工作数据平台,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变单线作战为团队攻坚,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优的学生工作队伍
首先,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体系,变“固定套路”培训为“自助选择”培养,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按照专兼结合、新老互助、层次交错的原则建设学生工作队伍。例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展的辅导员“双周学习”活动就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通过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相互探讨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管理能力。其次,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学校应从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稳定队伍建设,激发工作热情。同时,对工作思路开拓、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可选派进行进修,作为学校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提高其组织归属感。最后,鼓励优秀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将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融入学生管理之中,打造一支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学生特点的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3]赵建军,高媛,朱爱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人本管理下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D-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分享:谷歌 >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对策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