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的三个突破

 云天一鹤757 2016-03-04

话题:教育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程设计

[摘要]实施院、系两级科研管理,其根本目的是调动系(部)领导、教师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因此,突破认识误区、突破管理模式、突破职能定位,发挥系(部)科研管理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三个突破入手,阐述了院系两级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提出了将校内课题及为企业服务的横向课题审批权、管理权、成果转让权下放以及理顺宏观与微观、规范与自主、目标与导向、特色与服务、科研与教学五个关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两级科研管理 下放权力 成果转化
[作者简介]顾健(1956-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科研管理、学报管理。(江苏南京21117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41-03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本科院校,具有重实践、重应用性研究的特点,科研的重点应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然而,在科研管理模式上往往容易进入模仿本科院校的误区。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起步晚、基础薄弱,科研人才缺乏,开展科研工作困难较多,因此,更需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以系(部)管理为基点,发挥系(部)领导、教师两方面积极性,进行科研两级管理的机制创新,抓好三个突破。
一、突破认识误区,发挥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优势
(一)需突破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科研管理目标模糊。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刚独立升格或合并升格不久,为了尽快提高科研水平,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了认识上和科研管理中一些偏差。一是在科研人员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科研团队,单干的多,合作的少;基础教师多,专业教师少,难以研究出技术应用开发的科研成果。二是在科研成果评价上,仍然没有脱离原中专的习惯思维。常常以教师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的数量和等级作为学院主要的科研成果,忽略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高职院校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三是研究成果与市场脱离。科研管理制度过多关注研究过程,而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出现理论研究的成果多、投入到市场的少的现象,造成高职高专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误区二:系(部)不需要进行科研管理。有人认为科研工作是重点大学与专业科研机构的事情,高职院校不具备科研条件,只要抓好教学就行了,教学工作是硬任务,科研是软指标。系领导忙于繁重的教学事务管理、教学设备的添置,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工作。同时,又因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认为科研太难了、高不可攀,甚至有人认为花时间搞科研费时又费力,还不如教学来得容易。即使有少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写论文,也只是为了评职称,缺乏参与科研的动力。
误区三:科研两级管理难度大。一是高职院校要申请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难度大、人数少。二是教师的科研水平层次不高,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如何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更不知如何为企业的应用开发进行研究。教师科研能力偏低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培训。这些都给系(部)管理带来了难度,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高职科研实行两级管理的优势
上述三个误区究其缘由,一是管理职责不明确,分级管理不到位。没有将科研目标层层分解到系(部),没有将考核指标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系(部)领导的积极性不高。其结果是组织教师进行科研的少,参与科研管理的系(部)领导更少。面向教学和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很少,而能转让的技术成果则更少。二是没有真正发挥系(部)科研管理的优势。其一,系(部)是高职科研的主力军。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践训练中心建设等需要系(部)去探索研究和实践,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更需要调研与论证,没有研究,仅仅靠模仿其他院校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其二,系(部)是教学、科研的具体实施单位。工作中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怎么研究,什么时间研究,他们可以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主动策划、组织教师研究。其三,系(部)与企业交往密切。系(部)在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互动等方面与企业有较多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未来岗位的需求,为校企合作研究项目的选题和开发项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科研信息,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开通了渠道。教师在企业边实践、边研究,将掌握的新专业技能充实到教学中,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水平,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因此,实行院、系(部)两级科研管理,将校内课题及为企业服务的横向课题审批权、管理权、成果转让的奖励权给系(部),让系(部)领导有职有责、有权有科研经费,已是当务之急。
二、突破管理模式,构建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体系
(一)院系两级科研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突破了学院统抓统管的一级管理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高职科研的动力机制问题,调动系(部)领导、教师的两个积极性;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营造科研氛围,规范管理行为,推进成果应用进程。因此,在院系两级科研管理模式中(如图所示),学院要给系(部)相应的职、权、利。一是合理分权:将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有关的院级课题审批权和管理权分给系(部),将与企业有关的横向课题审批权和管理权分给系(部),科研处主要负责全院科研成果的宏观管理、院外纵向课题的申报与管理。二是充分授权:科研处每年将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的系(部)课题研究经费、成果奖励费分批拨给系(部),不仅让系(部)有审批权和管理权,而且授予系(部)主任课题研究的经费使用审批权、管理权,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或转让的奖励权。科研处对经鉴定并转化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归档,并对系(部)进行考核与奖励。三是系(部)有自主权:科研成果的院内转化奖励人员与额度、院外转让单位及转让费的多少由系(部)决定。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经费、转让费由系(部)按上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使用。四是科研处主动转变职能,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搭建服务平台,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二)院系两级科研管理模式的特点
1.分级管理,简化程序。过去教师申报院级课题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申请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要经过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审核周期长,教师有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实行两级管理后,降低学院科研管理的重心,减小了跨度,调动了系(部)各方面的科研积极性,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有利于建立新的高效率运行的科研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的效能。教师申报课题由系主任审批,减少了课题的审批环节,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立项时间,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从被动申请到主动寻找课题的转变。
2.各显其能,解决问题。实施院校两级科研管理,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系(部)需要什么就组织教师研究什么,有了研究思路就可以立刻投入研究。系(部)有多少资源就开发多少对企业的服务项目,资源不够需要外聘或合作,采取哪种形式一切由系(部)自己决定。教学改革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小技术、小发明和企业调研。面向教学和生产实践,重视生产第一线技术和应用性服务课题,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科研为教学和生产实践服务的特点,以解决问题来推进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而且使科研课题更具有实用性,一切以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核心,解决了科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由于教学和生产一线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减少了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之后就被闲置的现象,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真正转移到重应用研究、重成果转化的绩效管理上来。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转化,既锻炼了教师队伍,又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实现了校企双赢。
三、突破职能定位,理顺院系两级科研管理关系
(一)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而不是甩手不管
权限是履行其职能的保证,有职无权必然使职责难以履行。实施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系(部)不再是被管理者,双方都是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各自扮演着宏观与微观的管理角色。科研处不再大包大揽,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将更多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多做一些前瞻性、发展性研究,让制度走在问题前面,充分发挥行政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作用。而系(部)是学院科研工作的实施单位,肩负着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承担着科研的微观管理。为此,处理好两者关系必须做到:一要尽快转变管理职能,转换思维方式,各自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实现管理角色的转换。二要尽快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型。科研管理重心的下移不等于甩手不管,科研处在“直接管理”向“指导与服务”转型中,不仅仅对系(部)进行业务指导,还要帮助他们开展规范管理,提高学院整体科研水平。
(二)规范与自主的关系——管理职权下放而不是无限扩大自主权
院内科研管理职权下放后,系(部)的科研管理自主权限加大了,但学院放权不是放任,仍然有督查权、考核权、宏观调控权;系(部)有了自主权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在符合国家法规和学院规章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必然造成管理工作失控或混乱。学院在鼓励、扶持系(部)进行院内课题管理的同时,应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来实施宏观管理。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国家、省教育部门的科研管理规定,制定适合本院的科研管理规范,以指导系(部)的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对系(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法、合理进行监控,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确保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有序运行;三是实施目标考核,对管理规范、科研成果显著的系(部)进行重奖。
(三)目标与导向的关系——重视成果转化而不是只顾科研数量
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是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的共同目标。实施两级管理后,无论是科研处管理的院外纵向课题,还是系(部)管理的院级课题和横向课题,课题的结题只是研究阶段的结束,课题成果的转化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理论研究不同,应用性的研究必须在教学和企业中得到检验和推广。因此,在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上都应确立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目标,建立约束机制,督促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第一,对于面向教学的开发性课题,如实训室建设、实训设备的研究开发等,只有被用于教学且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后,才能申请结题鉴定和申报成果评选。第二,对于面向企业技术服务性的横向科研项目,要求瞄准生产第一线,到企业中去找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形成校企合作的特色。其科研成果只有在企业验收并应用后才准予结题。
(四)特色与服务的关系——体现高职特色而不是为科研而科研
高职科研工作应体现高职特色,必须强化三个服务。一要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科研处为系(部)提供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不仅仅在日常工作中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且为系(部)提供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的技术服务,提供国家、省、市发布的文件和科研信息服务。而系(部)要为教师留出开展科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教师参与研究,以解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二要坚持为企业服务。高职学院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向的,不仅要求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学院也应为企业服务,只有双赢才能合作长久。系(部)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调研,主动获取来自生产一线的科研信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横向联合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要为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生动手能力服务。在课题管理中,有意识地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专业骨干。有些课题还要求有学生参与,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五)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双重管理并进而不是教学科研分离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实践的创新,科研与教学是一种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研,科研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而不“研”,教就缺少前瞻性,脱离研究的教学是肤浅的;“研”而不教,“研”就缺乏针对性,不能转化的科研成果是空泛的。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是院系两级科研管理需要关注的重点。第一,在分级管理中,科研处通过考核与激励机制,引导系(部)重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研究。第二,系(部)科研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让每位教师明白教学和研究能力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如果教师不参与实践,不具备科研能力,不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就难以激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难以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第三,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永远保持新鲜感,使教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第四,引导教师课题研究紧贴教学实际,如教材内容、课程设计上如何突出岗位适应性,突出知识应用性,如何强调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及时消除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不同步的现象。
实施院系两级科研管理,不仅仅是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只有坚持以技术应用性研究为重点,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才能使高职院校的科研为教学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孔伟强,等.科研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与目标管理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1).
[2]吴静.高校两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3]杨练武.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处的定位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5).
[4]姜莹莹,等.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与经济,2006(2).

分享:部落使者沃特蒙 >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科研管理的三个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