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房地产,您应当知道的30条真谛!第3页

 冷月静思斋 2016-03-05
木桶缺1个桶板就无法装水,所以房熊市将持续40年
  .
  一、炒房囤房者遭受“中国特殊”的待遇,强大的政俯和垄断的银行对房价跌时促跌,导致熊市不言底
  .
  二手房每年折旧损失税费损失为4%,在房熊市里卖房时被评估师压低3%,导致“赵五跑”在一手房下跌50%时逃跑,卖出二手房却损失65%。说明“折旧损失”“税费损失”“评估损失”对房价是跌时促跌,这是熊市不言底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旦沦为负翁,房子价值100%属于银行,你不能擅自卖出,但是每年下跌和损耗都是你来承担。因为对个人没有破产制度,负翁的一生都无法逃避债务。如果胆敢断供,银行信用度为0,今后强大的正俯与银行会处处另眼相待,你将一事无成。连银行信用卡都得不到,在互联网时代寸步难行。
  .
  因为在越亏越多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而不得不断供,房子就可能被银行收走,安排到廉租房,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银行需要拍卖的住房很多,一是卖出可能在2年后,价格当然较低。如果拍卖后仍然欠银行20万元,要继续还本付息。
  .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这才是正俯很强大的“特殊待遇”。美国空头大师查诺斯说:“美国的买房者可以一走了之,让银行系统和美联储来收拾烂摊子,中国的买房者则将失去他们一辈子的积蓄”。
  .
  .
  二、批驳:“大跌的话,看到便宜,许多有房族会再买二三套,自住刚需逢低纷纷买入,所以房价会再次涨上去”的谬论。
  .
  1、撞到南墙不会再回头
  股神巴菲特对熊市的惨烈说得很生动形象:“当市场疯狂时,多数人都是舞会中的灰姑娘,明知在舞池中多待一会,现出原形的几率就越高,但多数人还是舍不得错过这场盛大舞会的高潮部分。当然,有个问题是,这场舞会的时钟根本就没有指针,你不知道何时离场是正确的……当舞池中的火苗燃成了火焰,人们争相挤向出口处时,这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尖叫之后必然是一片死寂。”也就是说,房市将有95%的人跑不出来,跑出来的人心有余悸,天天做恶梦,还会回来跳舞吗??
  .
  2、你想买入,何必等待5年后
  现在就可以去抄底美国的底特律,那里有下跌90%的房子;现在就可以去抄底中国的鄂尔多斯,那里有下跌70%的房子。
  十赌九输是古训。看看鄂尔多斯、温州,一败涂地,一地鸡毛,一身债务。美国的底特律和中国的鄂尔多斯、神木,许多炒房囤房者一贫如洗,许多富翁沦为负翁,怎么有钱去增仓??即使是有钱,你想买入,95个人会劝你不要买,因为那时房市95%的人都被蛇咬过了。
  .
  3、房熊市旷日持久,房子最多的人亏钱最多
  整个城市虽然有100万套二手房,从最高点开始计算,能够套现的只有5%,所以95%的二手房,最终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白条,甚至最终变成“负翁证书”。
  因为95%的人损失惨重,教训刻骨铭心,所以二代人将不敢再“上帝令疯狂”,即今后40年里再也见不到轰轰烈烈的房牛市。即使有下一次房牛市,负翁的房子早就被银行收走了,住的是廉租房,所以今后房价每年上涨20%也与你“大炒家”没有关系了。
  .
  4、有效自住刚需难以增多
  在房牛市,冷酷无情的炒房利益集团天天在消灭“衣食父母”,天天在驱赶“顾客”,导致城市100套非自住房对应的是5个有效自住刚需,消灭“顾客帝”的最终结果是毁灭“商家自己”。
  因为各行各业的老板都在介入盖房炒房囤房,一旦进入房熊市,就会呈现倒闭潮失业潮,与房市相关的几十个行业都陷入困境,各行各业的许多人或失业或减薪,所以有效自住刚需难以大量增多。也就是说,房价大跌会摧残购买力,买得起的人难以增多,炒房囤房者的接棒者难以增多。亏钱效应将使得许多人明白“买房不如租房”的道理,于是炒房囤房者将长期在雪山上站岗。.
  .
  .
  三、 假设大陆房价像香港那样13年后创新高,结果仍然是大亏钱
  .
  张三在最高点时的住房总市值为1000万元。下跌6年 + 上涨7年 = 最高点之后13年,在售楼处看到同样地段同样面积的一手房的总市价为1000万元。
  .
  张三的老房子,每年折旧损失税费损耗是4% * 13年 = 在13年里损耗52%。
  .
  每年通货膨胀损耗8%,说明13年后的资金已经贬值许多。480万元 / 1.08 / 1.08 ……13次 = 只相当于13年前的177万元。也就是说,即使是像香港那样13年后创新高,持有房子的房东仍然亏钱82.3%。
  .
  计算结果说明,相信董藩叫授的“25年后北京平均房价将上涨到80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