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宪问篇(3)身处乱世说话要学会装孙子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注释


(1)危,《说文》:“危,在高而惧也。”即人在高处而畏惧。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是在高处而畏惧。本章指说话做事要有畏惧心理。 


(2)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是说,说话。本章指说话。


(3)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引申义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本章指做事。 


(4)孙,《说文》:“孙,子之子曰孙。”会意。从子,从系,续也。金文,象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本义是儿子的儿子。 本章指卑顺,即谦恭驯顺。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对自己的言行要时刻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而到了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行动上要做到危行,说话就更要小心了,必须要卑顺。”



解读


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人将“危”字作“高峻”解,是因为东汉郑玄注:“危犹高也。”因后人有认为郑玄的注解不妥,因此发展至今共有三种解读,分别是:厉、高、正。“厉”是正颜厉色,望之俨然,不可侵犯。“高”是高不可及的样子。“正”是正襟危坐。后人多采用“正”,以为是正直,即说话要正直,行为要正直。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直,这与邦有道和邦无道没有关系,无论是何时何地,甚至任何处境,都应该言行正直。孔老夫子何以规定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才言行正直。若如此解,夫子在本章所说之言,那就是多此一举。按《说文》的解释,“危”为“在高而惧也”,即人在高处而畏惧。这就是说,你的位置越高,你从言行上的畏惧心理就越重。即使是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位居高位的人也用该从言行上要求自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支配着,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做错事,说错话,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当然,这里“危言危行”,并非特指位居高位的人,所有的为政者,甚至包括每个人,都应如此。那么,对于“言”和“行”,哪一个更要慎重呢?这就是下文的“邦无道”时的要求。


邦无道,危行言孙。对于“孙”字的理解,后人皆以为通“逊”字。段玉裁注解《说文》认为:“子之子曰孙,《尔雅·释亲》文也。子卑于父,孙更卑焉,故引申之义为孙顺,为孙遁,字本皆作孙。经传中作逊者皆非古也。至部(孙+至)下解曰:从至,至而复孙。孙,遁也。字作孙不作逊。此许书无逊之证。《春秋》经:夫人孙于齐。公孙于齐。《公羊传》曰:孙犹孙也。内讳奔谓之孙。《谷梁传》曰: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云犹孙者,谓如孙之退然自处于眇小。诗公孙硕肤笺云:孙读当如公孙于齐之孙,孙之言孙遁也,周公孙遁。辟此成功之大美。书序:帝尧将孙于位。亦谓逊遁。此等字今皆俗改为逊。绝非古字古义。惟孙顺字唐书作愻。”按照段玉裁的考证,孙在先秦典籍中就作“孙”解,是后人把“孙”改作“逊”字解释。《述而篇》第35章中有“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我对其的翻译为,孔子说:“如果过于奢侈就不会福及第三代,做到俭朴就会使国家边塞坚固。与其不能福及子孙,宁可选择国家边塞坚固。”而在本章中,“孙”,不可作“逊”解。那么,孔子为何在“邦无道”的时候认为应“危行言孙”呢?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对自己的言行要时刻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而到了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行动上要做到危行,说话就更要小心了,必须要卑顺。言孙,就是说话卑顺。这里用“孙”字来表达说话的方式,取“孙”字更“卑”的含义,即“子卑于父,孙更卑焉”。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在乱世说话要学会装孙子,那样小心谨慎。



各位君子,“天山国学苑”公众微信平台,“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论语》解读,告诉你被误解的《论语》背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