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邦有道要“危言危行”邦无道要“危行言孙”

 背后国文 2021-11-23

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四》,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钱穆译】先生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

【杨伯峻译】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傅佩荣译】孔子说:“国家上轨道,应该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不上轨道,应该行为正直,说话委婉。”

本章的意思是孔子讲君子如何在邦有道和邦无道的情况下怎样注意自己的言行,当邦有道时,说话正直,行为正直;而在邦无道时,行为正直,但说话要谦恭一些。

为什么?

邦无道的情况下,如果说话不谦恭,难免会招致祸害,但行为就不一样了,君子不能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有违君子直的品德。君子无论在何种境地下,行为都应该保持正直的作风。

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地处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如岳飞冤死,与其“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言论不无关系。但每个朝代,无论乱世还是太平盛世,都有正人君子扬名世间,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着正直的行动。

现代三位先生均把危解释成端正,正直,到底对不对呢?

《说文解字》,危,在高而惧也。

但从危的构造来看,危,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卩,从危的上部,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于端坐之意,即危坐。这是危的本义。

我们再查下古大儒们如何解。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危,厉也。孙,顺也。言邦有道,可以厉言行。邦无道,则厉其行,不随污俗,顺言辞以避当时之害也。

朱熹曰:危,高峻也。孙,卑顺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张栻日:危者,高特之意。君子非故欲危其言行,介然守道不徇于世,自世人视之,见其高目特耳。行有一定之操,故不以世之有道无道而改。若夫言则可孙矣,孙言所以辟祸也。其孙也,亦岂枉其理哉?特含蓄而不敢尽耳

到了现代,选择几个大师的解释。

钱穆说,危言危行:危,有严厉义,有高峻义,有方正义。此处危字当训正。高论时失于偏激,高行时亦失正。君子惟当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为厉,视之为高,君子不以高与厉为立言制行之准则。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个“危”字就是正的意思。“孙”字古代与“逊”字通用,逊者退也,就是谦退的意思。孔子说,社会、国家上了轨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国家社会乱的时候,自己的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谦虚。

杨伯峻先生认为,危——《礼记·缁衣》注:“危,高峻也。”意谓高于俗,朱熹《集注》用之,固然可通。但《广雅》云:“危,正也。”王念孙《疏证》卽引《论语》此文来作证,更为恰当,译文即用此解。

综合以上,危解释为本义高峻、高特也可以,引申为正直、方正也没有问题。

当解释为高峻、高特时,是指一个人说话、言行严肃而高峻,本着一个君子的真性情,即从真诚出发,如张栻言“守道不徇于世”,“行有一定之操,故不以世之有道无道而改。若夫言则可孙矣,孙言所以辟祸也。”

当危引申解释为正直、方正时,则相对通俗易懂了,正如南怀瑾先生说孔子,他说:“这看来好像他很滑头,教学生们几种态度。其实不是滑头,在这里是教人处世的臣道,做干部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说是作人的基本原则。天下太平,国家社会都上了轨道的时代,一个正人君子,行为要端正,说话正直,没有关系,无所顾虑,也不会有斗争。但当处在动乱的社会中,第一个原则:行为要端正,如当公务员,不贪污,不犯法,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可是在言语上,少发牢骚,不要得罪人。因为乱世里没有章法,否则的话,往往出问题。”

这下大家明白了吗,在社会上做人,说话不是义无反顾地一直“危”下去,一定要懂得克制与收敛,但行为一定要保持“危”,任凭逆境、挫折或打击,真真正正地保持始终如一,如荷花,如松树,永远不失高洁傲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