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1)司,《说文》:“司,臣司事於外者。”即在外办事的官史。指事。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从反后,意思说,与帝王“后”相对为“司”,即有司。本义是职掌,主管。 (2)赦,《说文》:“赦,置也。”即释放,免罪。段玉裁注:“赦与捨音义同,非专谓赦罪也,后捨行而赦废,赦专为赦罪矣。”形声。从攴(pū),赤声。本义是宽免罪过。本章指宽容。 (3)过,《说文》:“过,度也。”即度,经。形声。“过,罪愆也。”即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guā)声。本义是走过,经过。本章指过错。 (4)贤才,有德有能的人。 译文 解读 孔子在上一章谈了为政者的三大原则,适用于一切为政者。本章通过仲弓做季氏的邑宰,来谈地方官员的做官之道。同样是为官,面临的政事和环境不同,做法自然也不一样。《子路篇》谈为政,第一章谈为官者共同的要求,第二章谈地方官的要求,第三章通过“为君待子而为政”谈朝廷官员的为政之道。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就是冉雍。在《雍也篇》第一章就告诉我们“雍也,可使南面。”就是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为官当政。冉雍最具备为官素质的人,这里在具体所指为政之道的时候,把他第一个列举出来,是有原因。冉雍接到了季桓子的任命,让他去做季氏私邑的长官,随即来向孔子请教。先有司。先,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第一位的。有司,因为每一个官员的职位各有专司,所以叫做有司。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明白冉雍所管理的各级官员,他们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就是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另一方面的含义,是要梳理所管辖官员分别是那些人,甚至要弄清楚他们的具体情况,以便于抓管理。后人将“先有司”理解为要先以身作则为下属官员做榜样,不仅是望文生义,也不符合地方官员为政要具体该做什么的道理,显得泛泛而言。接下来,赦小过。赦,宽容。小过,可以不追究的小的过失和过错。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新上任的地方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告各级官员的状,这是新任官员最棘手的问题。所以孔子在这里告诫冉雍,对待一些可以不追究的过失,一定要宽容。这样一来,很快就会在官场上取得人心,但是又不妨碍对那些犯罪的,有重大问题的官员的处理。后人对“赦小过”具体所指,是指官员,还是指百姓,产生争议。我认为,这里应该具体所指的是官员,因为上文所言是“先有司”。孔子谈地方官的两个原则分别是“先有司”和“赦小过”,这可以说是短期的政事。短期抓政事,首要抓官员;长期办政事,重点选人才。举贤才,是地方官,尤其是相当于县委书记的邑宰长期要面临的问题。举,推荐、选用。贤,有德之人。才,有能之人。贤才,是有德有能的人。这里的“举”,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作为地方官要“选用”人才,一是要为国家“推荐”人才。所以,孔子告诉冉雍,地方官为政之道有三个原则,就是:先要弄清楚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甚至他们的履历;宽容在任官员被举报的可以宽恕的小的过错;推荐和选用有德有能的人。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新上任的地方官,对当地的情况可谓一抹黑。冉雍对“先有司”和“赦小过”是明白了,但是对“举贤才”该如何做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接着问孔子。知人,是很难的事情。要知道谁是贤才,对地方官员来说更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冉雍问,怎么能知道谁是贤才并且选用他呢?对于贤才,有的人你可以了解他,有的人你不能了解他,对于这两种情况,孔子说,先选用你所了解的贤才,你所不了解的贤才,人们怎么会舍弃他呢?孔子的回答,既是一种政事的递进关系,也就是先选用所知道的贤才,后选用通过别人所知道的贤才。同时,也是一种因果关系,一名地方官刚上任不久,会为了政事进行人事变动。如果你重用的是有德有才之人,那么真正有德有才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进入你的视线。本章是在告诉我们,重用人才就会得到人才,关键在于做行政长官的“举”什么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