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论语·颜渊篇(10)对人爱得要生恨得要死是最大疑惑

 歌柏安妮 2016-03-06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注释


(1)崇,《尔雅·释诂》:“崇,高也。”即高,高大。《说文》:“崇,嵬高也。”即山岭巍峨高耸。形声。从山,宗声。本义是山大而高。本章指推崇。


(2)德,《说文》:“德,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是登高,攀登。本章指道德,德行。


(3)辨,《说文》:“辨,判也。”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是判别,区分,辨别。


(4)惑,《说文》:“惑,乱也。”即内心迷乱。形声。从心,惑声。本义是疑惑,分辨不清。本章指迷惑,迷乱。


(5)主,《说文》:“主,镫中火主也。”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主”是“炷”的本字。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本义是灯心。本章指君主。


(6)徙,《说文》:“徙,迻也。”形声。从辵(chuò),止声。本义是迁移。


(7)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即仪容,状貌。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译文


子张问:“如何推崇道德?辨别何为迷惑?”孔子说:“国君把“忠”作为显示德行的纯正,把“信”作为表示德行的巩固,然后用合宜的方法将忠信推行出去,就是推崇道德。对待同一个人,偏爱他的时候想着让他长生,厌恶他的时候恨不得他死去,既想让他长生,又想让他死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疑惑。《诗》中的‘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子张问:崇德?辨惑?对于“崇德”和“辨惑”的理解,一般的直译是: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各种迷惑。南怀瑾先生认为,崇德是个人的修养,现在新的名词是“心理卫生”,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伟大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辨惑”这惑包括了两方面,一是怀疑、一是糊涂。一般人的人生,一辈子多半是糊涂,没有思考,没有辨别的能力。即使有,也搞不清楚。说有经历,经历包括范围太广,如要相信经历,就先要辨一辨什么是经历?就要思考。所以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见解。后人对“崇德”和“辨惑”的解读,虽然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于本章后面的意思并不能相吻合。我们先看这四个字的结构,后人把“崇”作“崇高”解,其并非动词,和后面的“辨”作动词使用并不能相对,这是其一。若做提高道德水平,并不能与孔子的解释相一致,对“辨惑”的理解也是如此。


《尔雅·释诂》对“崇”字有三解,一是“崇,高也。”即高、高大的意思。二是“崇,充也。”引申为充满的意思。三是“崇,重也。”引申为尊崇、推崇的意思。《说文》:“崇,嵬高也。”即山岭巍峨高耸。我认为,崇,在本章应为尊崇、推崇。德,道德、德行。崇德,就是推崇道德。再说“辨惑”。辨,《尔雅·释器》:“革中绝谓之辨。”绝,割断。意思是,皮革从中间割开称为辨。《说文》的注释是“判也”,区别、分辨的意思。惑,《尔雅·释言》:“迷,惑也。”即迷惑。《说文》的注释是“乱也”,即内心迷乱,意思是迷惑、迷乱。每个人都有迷惑,内心都会迷乱,最大的迷乱来自哪里呢?就是下文孔子回答的“爱”与“恶”,在下文我们再详细分析。这里的“辨惑”,就是辨别迷惑。子张的问话是:如何推崇道德?辨别何为迷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崇德”。“主忠信”,在《论语》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学而篇》(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二次是《子罕篇》(25章):“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三次是本章。主,在第一次因为前面有主语“君子”,所以“主”的含义是“以......为主”。第二次和本章,“主”作主语,就是指君主。相同的用法有,《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这一章是接着前章的子贡问政和哀公问有若来说的,所以孔子的解释,主语指的是国君。


对“忠信”的理解,《学而篇》第二章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紧接着第四章用曾子的话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由此我们可知,“孝悌”是行仁的基础,“忠信”是行仁的外用。《曾子·子思子》:“曾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曾子说:“孝,是德行的起点;悌,是继孝之后的德行修养次序;信,是体现德行的敦厚;忠,是体现德行的纯正。”与曾子之说相同的内容,《左传·文公元年》也有记载:“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意思是,穆伯到齐国去,开始聘问,这是合于礼的。凡是国君即位,卿出国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来保卫国家,这是合于忠、信、卑让的。忠,显示德行的纯正;信,表示德行的巩固;谦让,更是德行的基础。


徙义。徙,《尔雅·释诂》:“迁、运,徙也。”迁是迁移,运是移动,它们都有移徙的意思。《说文》的注释为“迻也”。迻,同“移”,迁移的意思。义,合宜的道德、行为。徙义,直接的意思就是迁移合宜的道德、行为。结合上文以及《左传·文公元年》的记载,徙义就是“用合宜的方法将忠信推行出去。”所以,“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的意思是:国君把“忠”作为显示德行的纯正,把“信”作为表示德行的巩固,然后用合宜的方法将忠信推行出去,就是推崇道德。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孔子在本章根据“惑”的外显,给“惑”下了一个定义。惑,在内心就是迷乱,在外显就是迷惑。内心的迷乱和外显的迷惑,是从哪里来的?惑的表现,一是内心,二是行动。首先,其源于内心的“爱”和“恶”。人有了喜爱和厌恶的心理,然后表现出来。从《里仁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真正的仁者是没有“爱”和“恶”的。因为仁者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对人对事表现出来的“爱”和“恶”。所以,孔子在这里讲的“惑”就是常人不能够成为仁者的最大疑惑。爱,喜爱,这里是偏爱的意思。恶,厌恶。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爱憎分明的人。对待同一个人,偏爱他的时候想着让他长生,厌恶他的时候恨不得他死去,既想让他长生,又想让他死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疑惑。什么人是这个德行?不仁者,也就是小人。这种心理最明显的是体现在女人身上,我们常说的“怨妇”。孔老夫子担心子张不明白,于是举了《诗》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这句话出自《诗·小雅·我行其野》,意思是:确实不是因为他比我有钱,也只是因为你变了心。诚,原诗为“成”,确实。以,因为。富,富有,有钱。祇,读作(zhǐ),正、恰、只。异,变心。对原诗所讲述的主人公的身份,至今仍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弃妇,一种说法是被弃的倒插门的女婿,弃夫。通过本章所引上两句“不思旧姻,求尔新特”分析,“姻”之解释根据《白虎通·嫁娶篇》:“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这是指对方不想想往日的“姻”之情义,应为“弃夫”之说。“特”,本义是指雄性的牛马。新特,应为新夫。求尔新特,是说去追求你后来的新夫。所以原诗的主人公应该是“弃夫”。如果这个弃夫是一个明白人,他没有必要追问自己或者探讨前面的女人抛弃他而去的原因。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疑惑。究其原因,这个女人是因为那个男人有钱才变心的。钱,这也是女人天生的疑惑,佛教叫作“漏”,就是烦恼。女人有“五漏”,是说女人有天生的烦恼,做不了五种东西的主。第四漏就是“四漏不能为物主”,女人做不了财物的主,而是被财物左右。要想赢得女人的心,只要你舍得财物就可以了。对男人来说,财物不一定有用,起作用的是美色,是女人。诗中的弃夫认为离他而去的女人,并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因为变心了,这就是他真正的“惑”。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惑”的表现。喜爱的时候。好得不得了,没有恩爱的时候,又恨得对方要死。也契合了本章的意思。宋儒解释本章时,认为这两句诗排错了,应该放到其他章中去,实在是没有明白原诗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