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有悟——《论语》学习288-289

 背后国文 2018-09-21
 

颜渊篇第十二·O288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钱穆译子张问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

杨伯峻译子张问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傅佩荣译】子张请教如何增进德行与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

崇德辨惑,崇,尊崇。尊崇德行,分辨迷惑。主,注重。徙,只有,只是。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句,与前文无联系,可不译。

主忠信,注重忠和信,就是修内心,不以身外功利为追求目标。徙义,只做符合义的事,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内心有期许,行为有约束,可以说是尊崇德行了。

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当讨厌这个人时,又恨不得他马上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对待一个人就是迷惑。这个迷惑是源于人内心的好恶,所以要分辨迷惑,不要以内心的好恶来判断。

崇德不用说,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期许,希望自己修养有德。但辨惑就不同了,我们常常处在迷惑中还不以为然,有的时候稀里糊涂就过来了,而有的时候就反复纠结无法自拔。一个稀里糊涂,一个纠缠反复,说明我们根本辨不了惑。为什么我们辨不了惑?就是因为我们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内心的好恶来判断,根据自己内心的好恶来行动。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所以我们不仅辨不了惑,而且修养也提高不了。而一旦我们舍弃了我们的内心的好恶,放下自我,我们会突然发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什么都感觉更清、更远了。

有人说,放下即成佛了,这个佛是指有觉了,不再迷惑了。

 

颜渊篇第十二·一一(28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钱穆译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吃得呀!”

杨伯峻译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傅佩荣译】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说得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粮食很多,我有办法吃到吗?”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国国君。君君臣臣,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信,诚然,果真。虽,即使。

交代一下时代背景,齐景公时代,由于陈恒专权,而其本人没有嫡子,诸子争权,国内一片混乱。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针对以上情况,告诉齐景公如何处理君臣的社会关系和父子的家庭关系。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是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以身作则,尽职尽责。这样君主才能像君主,大臣才能像大臣;父亲才能像父亲,子女才能像子女。

君臣怎样以身作则?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19》)君主按照礼制来使唤臣子,臣子尽忠职守来服侍君主。父子亦是如此,按正常的道德标准,做好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如果不遵守这种道德和行为准则,那么就诚如齐景公说的”就算粮食很多,我有办法吃到吗?”

我们为人子,为人父,不能要求父母怎么做,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怎么做。如果父母没有给我们好的表率作用,为什么我们不从现在开始,给子女一个好的表率。同样我们在职场,领导不能给好的形象示人,我们不能效仿领导,助纣为虐或同流合污,我们要时候恪守纪律、原则,凭良心做事,依修为做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