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涌豪·老子一百句】系列之一:玄的意味

 suxingamy 2016-03-0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特,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混同有无称作“玄”。这是《老子》五千言开宗明义就说了的。就“玄”的本意而言,原是指一种阴黑的颜色。大自然中,但凡幽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无不呈现为阴黑,或近于阴黑,譬如极天,譬如远水。所以,老子借用它来指称大道既不可测识又不能分别的深奥和幽远。老子在言说大道的征象如“谷”或“牝”时,都突出其“玄”的特征,故有“知其白,守其辱(此处“辱”意为“黑”),为天下谷”(第28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6章)之说。


正因为“玄”有此精义,常被解释为妙。老子要人时时处处都能体“玄”,就是要人体此精妙,体悟到时道生成天下万物并内化于万物之中,从而使之各具稳定的属性。老子称这个为“德”,故他说“道生之,德畜之”。其后才是物形与势成,也就是万物得以呈现出各自的形态,顺应了各自的环境。老子还特别推崇道作育万物而不居其功的美德,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即它既不自炫其能,也不横加主宰,更不据为己有。他将这种德性称为“玄德”,正是因为它有备极深远的内涵。所以他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所谓“与物反矣”,是指能返归本真。能返归本真,在他看来,也就是能达致“大顺”之境(第65章),即自然之境了。


关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句,《吕氏春秋》作者以为体现了老子“贵公”的思想。在书中,他讲了一则小故事:荆地有人丢了一张弓,但不急着找回来,人问其故说是“荆人丢了荆人捡,同是荆人,干吗非得找回来呢”?孔子闻此,欣赏之余,稍稍感到有些缺憾,他说:“能除去这句话中的‘荆’字才好。”老子听说后,则说:“能除去这句话中的‘人’字才好。”老子是在玩语言游戏吗?当然不是。当孔子对荆人的说法做出纠正,以为其太执着于国别的时候,老子进而对他的说法再行纠正,因为孔子的话太执着于物我了。正如《吕氏春秋》作者揣测的那样,他的意思是,“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所以何必非要人得到才好呢?道既能不有、不恃、不宰,人为何不能体道而行,放下得失呢?


不仅推崇“玄德”,老子还主张观察事物哟“涤除玄览”(第10章),“玄览”即玄鉴的意思,就是让人深入内心,以心为形而上之镜,让心光照彻事物这样一种直觉而神妙的感物方式,用《淮南子·修务篇》中的说法,就是“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老子以为,只有如此察识万物,才差不多能够没有瑕疵,而离真正的有道不远。一个人如果离有道不远,也就具有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本领(第15章)。


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深不可识”不是指一个人有太重的机心,深自隐匿。恰恰相反,是说他不同于形气秽俗之人,急不可耐地求利图欲,让人一眼就看的到底。他清心、寡欲、深沉、安详,和光同尘而不主贵贱,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见,不要说非浅眼者可以一望而知,就是一般人也难以认识清楚,这就是“玄同”(第56章)。老子很推崇这样的境界。


作为道的别称,“玄”不可得其形而名之,“玄德”难得,“玄鉴”难有,“玄同”不易,但惟其如此,它才让人寻寻觅觅,让老子费尽了心力。


来源:汪涌豪《老子一百句》,复旦大学出版社。本文由复旦人文课程fudan_renwen(咨询电话:021-55665001;李老师:13917693629)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