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格律诗词写作的用韵

 时髦的傻子 2016-03-06

时髦的傻子

 经常上网,发现有许多网友在学习写作格律诗词。本人对格律诗词也有爱好,时间久了,看得多了,自己也不免跃跃欲试,尝试着学习写起来。但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现在写作格律诗词究竟依据什么韵律?即每个字按什么声韵来确定平仄?通过和有相同爱好的网友交流,才知道了有一种《平水韵》是写作格律诗的主要声韵依据。很快在网上搜寻到《平水韵》,仔细看了几次,却发现古时候的声韵和现在不大相同,现在的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四个音调,而古汉语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音。而且知道了现在之所以没有了入声字,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入声字早已分化瓦解,分别归入到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个音调里去了。

 这下问题更大了。因为我是北方人,对入声字可真是一窍不通。写起诗来,本来一个意思不错的字,想用又不敢用,只怕平仄不对,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四不像。查《平水韵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觉得很不适应。继续求教于网络,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变通。于是我发现了下面的信息——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按此纲要精神,新声韵取名叫《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就是现行的国语——普通话,字音按新华字典的标音,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

中国汉语言文化历经泱泱数千年,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国人的历史责任。但是,在继承和发扬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很有必要紧跟时代跃动的脉搏,依据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发展,有所取舍,有所“扬弃”。

作为诗词界的权威机构——中华诗词学会,之所以要对声韵进行改革,完全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需求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会保留某种形式而永远一成不变,都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主流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若干年后社会发展了,它又会继续向前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像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的磨面用的石磨、石碾,纺线、织布用的纺车、木制穿梭织布机,运输用的牲口作动力的木轮车、胶轮车,人们饮水、浇地用的辘轳水井、铁筒水井等等,这些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某些旅游景点为勾起人们怀旧情感的文物摆设,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具。

 中国汉语言文化何尝不是如此?从汉字、语词到文章,无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汉字,由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逐渐产生之后,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繁体字、简化字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语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语词被逐渐淘汰,像在下、小可、贱内、拙荆、内人、泰山、足下、朕、孤家、圣谕等等这些语词,除了大量保存在典籍史册和古装影视剧中之外,现代日常用语和书面文字里已经很少用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语词却应运而生、不胫而走。像沙发、汉堡、卡拉OK、麦当劳等等这些传入较早的外来语词;像雷人、月光族、斑竹、给力、杯具、打酱油、粉丝、马甲、神马、潜水、草根文学等等大量流行的网络语词。文章,由先秦的古文到文言文,再到白话文,再到现代文,也是经历了一个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历程。

同样,汉字的语音也是从上古音到中古音再到现代音,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人们平时说的《平水韵》、《佩文诗韵》等,大概属于中古音,实际上已经和现代汉语的语音习惯相去甚远,已经属于过时了的东西。若一味地追求格律诗词必按《平水韵》或是《佩文诗韵》,不但给现代的格律诗词爱好者带来不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格律诗词意境的表达,容易循格失意、得不偿失。更何况,无论谁写出来的诗词,无非是为了写出来让人看,读起来让人听。而现在我国政府推广的国语,却是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的“普通话”,可以想见,用古音韵写成的格律诗,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去朗读,反而显得不合辙不押韵,也就不易达到抑扬顿挫、优美动听那种格律诗词所特有的美感和魅力。

有篇文章这样评价《平水韵》:“不要盲目崇信《平水韵》,它是由金代统治者强力推行的官方语韵,一开始就脱离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语音习惯,而且到了元代,中国的主体语言中,就渐渐失掉了入声。到了清代,由于清朝专制统治推行守旧复古的政策,以强力推行照抄《平水韵》的《佩文诗韵》,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作为科举取士的‘官韵’,完全背离时代与现实生活语音。”

说到这里,看起来似乎我在肆意地贬低《平水韵》,自己感到困难不好学,还要鼓动别人也不要去用《平水韵》,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其实不然。我认为在继承中国汉语言文化传统上,要防止两种偏向,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采取“扬弃”的态度,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

但是,这种“扬弃”是一个渐进发展的缓慢过程。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会出现新旧事物同时并存的现象,因为这两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化中的字、词、文、韵莫不如此。比如汉字,中国大陆目前推行1956年出台的简化字,但是繁体字还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它在港澳台地区还普遍使用;它在书法墨宝中还大量使用;它在众多历史典籍中还大量存在;它还要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它还代表着世界古文字之一的中国方块字……再比如文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80%的史料是用文言文记载传承下来的。不学习古文,不学习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国五千年文明资源也就无从谈起。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把文言文学习作为主要科目对待,而且还会无期限地延续下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大陆(港澳地区除外)的莘莘学子们,走向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士们,写文章(现在多是打文章)大多已经不用文言文,不用繁体字了,显而易见,这就是所谓的有扬有弃。

《平水韵》不论什么原因,能流传千年之久,自然有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存在的价值。即使时至今日,《平水韵》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其存在的使用价值,同样也有着相当大的社会拥有量。试想,中国卷帙浩繁的古籍中保留着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楹联、骈俪文等,这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绮丽瑰宝,是我们后人应该了解、学习、掌握、运用的知识宝库。而这些诗文,其声韵依据主要就是《平水韵》或《佩文诗韵》。不了解《平水韵》,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从格律诗词创作的用韵来说,现在的格律诗词爱好者中,还有很多人喜欢使用《平水韵》,格律诗词的征文启事中也明确规定旧韵新韵都能用,只是要求不能混用而已。

 所以,本文意思并非要全盘排斥《平水韵》,相反,还提倡要认真学习它。我只是觉得现代人在写作格律诗词的用韵上,《平水韵》不如《中华新韵》更适合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音习惯。当然,习惯于使用《平水韵》的朋友们也完全无可厚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觉得哪种声韵好就用哪种声韵,反正也不违背什么律条。就我本身来说,一直认为《中华新韵》比较实用。热衷于学习写作格律诗词的同仁们,在学习、了解、掌握《平水韵》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非有不可),完全可以用《中华新韵》(尽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事自己的格律诗词创作,使“格律诗词”这一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