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角望 2016-03-07

许石林(深圳)·舌尖草木

有一道外婆菜,观其名就很亲切。十里风俗不同,口味也各异。我家与外婆家相距十里,但口味是有差别的:外婆村里家家户户夏初做豆酱,大豆煮熟,趁热加盐并裹上面粉,晒干再蒸,再晒。如此,豆子结成团,放在木盘中,再在太阳底下暴晒。

晒干的豆酱,不习惯的人闻起来仍然难以接受。我从小喜欢吃这个,很喜欢。干豆酱装在坛子里,吃的时候,抓一把,用热水浸泡至软,入锅炒熟,就可以夹热馒头吃。也可以炒的时候加干辣椒碎、加蒜末。我们村没有人做这个。

我在贵州黔东南的镇远县城,见家家商铺卖干豆豉,开袋一闻,居然是外婆家那个干豆酱的香味,于是买了十多袋,返回深圳赠人。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就不爱闻。镇远是个古城,因常年多雨雾天,相比是豆类自然发酵后,产生了这种味道,为人所喜爱。我从镇远买回的干豆豉吃完了,还委托别人捎带。

酱的产生,应该是出自偶然,经人品尝并加工后,形成调味品。有了酱,食物一下子变换出丰富多彩的味道,而不是单一的味道。中国的美食,离了酱,会不存在。即便是在讲究原汁原味的粤菜系列,酱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我做煲仔饭,就一定要用老抽,那种深色的酱色能显示米的圆润。

中国古代有百馐百酱之说,当时的酱,应该不是现在概念的酱,而是指调味品。《周礼·天官》:“凡王之馈,馐用百有二十品……酱用百有二十品翁。”基本上, 一个菜对应一味酱。就是说,没有酱的菜,不能成其为馐。潮汕人做鱼,多用普宁豆瓣酱,有一种海鱼,则用酸梅酱。换了酱,则味道完全不同;东北人吃生菜,蘸酱,一定要东北自产的大酱,非此味道不正;山东人煎饼卷大葱,一定要山东的面酱,用别的酱代替,味道不对。

所以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

但是,孔子对饮食, 是讲究道理,而非单纯追求美味,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是说,单纯地追求美食,非美食不食是应该被鄙视的。他说的“不得其酱不食”可以理解为事物一定要追求最佳状态。比如国君是菜的话,大臣就应该是酱,明君得良臣,如美食得佳酱之辅助。推而广之,一个单位,领导不得得力下属,就做不好事情,也是不得其酱;一个家庭,丈夫或妻子,不和谐,就是两个人相互“不得其酱”。

上面说了,外婆家的那种干豆酱,即镇远人的那种干豆豉,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就一点不能闻,这就是差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不在此国受重用,远投他国则能建功立业,这就是在本国不得其酱,在他国得其酱;某类人才在此时代不得施展,而在别的时代得以施展,即此时代不得其酱,在别的时代反而得其酱。

凡是滋味独特的酱,都有其特定的、不可替代的辅佐对象,彼此成就。相应的,在任何时代都被广泛使用的人,就像某种销量极大的酱油一样,未必因为量多而珍贵。

至于用头发、旧皮鞋等制作的假冒酱油,只能糊弄欺骗对饮食不讲究的人,误食而不觉,那就是饮食者的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