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习】侯开嘉:颜真卿《勤礼碑》技法解析(上)

 杨关桥 2016-03-07
 唐代是楷书最繁荣的时期,颜真卿是最杰出的代表书家。他善于学习前人,能推陈出新,是唐代新书代的创造者。他所写的书法被人称之为『颜体』,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他写的楷书,据统计在世的有近七十种之多,其中著名的也有二三十种。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他晚年所书的《勤礼碑》,因为它不仅是最精熟的『颜体』,而且此碑自宋后被久埋在土中,直到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才从陕西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它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宛如新刻,一经出土,便为世所推重。故此碑是学习颜体楷书的最佳善本,使我们在临习时容易掌握颜体楷书的用笔、结字的特点,以及领略它的笔势与风神。

笔法——永字八法
掌握好写字的笔法,是学习者至关重要的事。如果不懂笔法,是根本不可能学好书法艺术的。笔法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执笔法,其二是运笔法。关于执笔法,唐代的书法文献中记载了多种,如有韩方明《授笔要说》、林蕴《拨镫四字法》等。而现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陆希声总结出“擫、押、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便能做到“指实掌虚”、“掌竖腕平”,书写时便容易运用自如了。运笔法即是书写时笔画怎样运行的方法,这个问题前人讲得也不少,关于如何起笔、行笔、收笔,如何写中锋、侧锋,如何表现露锋或藏锋,如何运用转笔或折笔等。这引动运笔的访求,其目的无非是使书写出的线条能千变万化、生动活泼,具有高质量的美感。运笔的方法虽多,总有规律可循。这晨我向大家推荐『永字八法』和『八面出锋』。这两种运笔法具有“规律”的性质,如果认识了这些“规律”,其余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永字八法』是盛唐时期出现的。以『永』字为代表,概括了楷书的八个基本笔画运动的动作,其中不仅有笔画的写法,而且还包括有形象、笔势、节奏等在内。以下对『永字八法』进行试解。
『永』字的第一笔,点称为侧。古人认为写时应“如鸟翻然侧下”,或是“蹲鸱而坠石”。后的形象如鹰与石,其中包含稳定性和微妙的动感。稳定性好理解,刚落下蹲着的鹰和才坠下的石头,本来已经静止了,但在感觉上还在动,这种动妙的地方就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永』字的第二笔。横称为勒。勒的本意是带嚼子的笼头。但又被引申为约束之意,指驾驭马时对缰绳的约束,如通常所说的勒马。『永字八法』中的勒即是引申后的意思。古人骑马为寻常事,驾驭马时对缰绳的放松与收紧都能恰当自如。因此,古人对横的写法,认为应与驾驭马时对缰绳的掌握一样,处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中。一笔之间,运笔时的速度也有快与慢,其微妙之处如同驭马时的缓、纵有关系。古人善骑,因而易懂。今人对此理解就有些隔膜了。

『永』字的第三笔。竖称为弩。弩为弓的一种。其意是指写竖画时,应有一定的弯曲(偏左或偏右),不能把竖画写成垂直。应说明,这里竖画的曲,并非指要把竖画写成弓的模样,而是指就有曲的势,其中包括有弓的韧劲和力量。

(音“要”)『永』字的第四笔,钩称为趯。趯通跃。这两个字都有踢足跳跃之意。无论踢和跃,都必须先收缩,然后踢出去和跃得起。这就是说,写钩画时,必须先收毫然后随之挑出,应像足踢那样快捷方才有力。写慢了就不是踢,而且也无力量了。

『永』字的第五笔。左上画称为策。策的本意是指竹制的马鞭,又被引申为挥鞭、鞭打,这里的策,即是引申后的挥鞭驱马之意。指写左上画时,应像骑马挥鞭那样地潇洒。

『永』字的第六笔,左下撇称为掠。掠的意思是梳理。如掠鬓、梳掠。古代男女均为长发,都是要常常梳理的。因此,把写左下撇比拟为梳理长发,简直太形象化了。梳长发时既不缓又不急,而且又有飘逸洒脱的感觉,写左下撇就当如此。曾有人把掠解释为轻拂,在这里似不妥帖。

『永』字的第七笔,右上撇称为啄。啄字好理解,即是鸟用嘴叩击的状态。鸟啄物须先抬头再啄下,速度快而有力。右上撇是一短撇,其写法和运笔均如鸟啄物。

(音“折”)『永』字的最后一笔,捺称之为磔。所谓磔是指古代祭祀时,割裂牲畜的肢体。说通俗一点,割肉就称为磔,意思是写捺画时其运笔如割肉。屠夫割肉要一下一下的运刀,不会一刀到底。写捺笔时也是在运笔中有几下的迟移,这与『一波三折』其义类似,只不过觉得更加生动而有力感。
笔法——八面出锋
通过对『永字八法』的解释,使我们对楷书的基本笔画加深了理解,如同属缓笔的,其缓与缓不同。同属急笔的,其急与急有差异。细心理会,就能改变刻板的匀速运笔方式,写出有笔势、有节奏、气韵生动的线条来。『八面出锋』之说,是古人针对写字者不会用笔,而提出来的。不会用笔,往往只用毛笔的右面和下面锋毫去写字。这样仅用一面或两面锋写出的字,笔画之间缺乏呼应,血脉也不连贯,看起来别扭。所谓『八面出锋』即是把圆锥形的毛笔看成八个面(如图)。写字时,字的笔画走向,就是笔锋毫面的走向。如写横画就该用右面的锋,竖画就用下面的锋,撇画就用左下面的锋,挑画就用右上面的锋等。
八面出锋
举例说明
『之』字的第二横承接了第一点左下的笔锋,起笔用右面锋所写。然后折笔,写第三笔的撇,所用的是左下面锋。第四画的捺,即是转笔后,用右下面的锋完成。
『光』字的第一竖画用下面的锋写出,然后提笔收毫,锋从左上面挑起。第二画的点承接笔势杀锋用右上面的锋挑出。第三画的点趁势按下,用左下面的锋挑出,第四画的横起笔顺其势,轻轻折下,用锋毫的右面写去。第五画的撇,是将横笔折锋换成左下面的毫挥洒而去,末端轻收毫。第六画是背抛钩,起笔时趁势折下,又换毫横出,然后提笔收毫向上挑出,这一笔就使用了下面、右面、上面三面的锋毫。
『子』字的写法与例一、例二相同,只是其弩钩的写法略异。它是用下面的锋毫从右下面微微地转向左下面,提笔收毫,用左上面的锋挑出。特别应指出,用好『八面出锋』的关键在于转折,即在写字时因笔画方向改变就用『转笔』或『折笔』去改变毛笔运行的锋面。能正确地运用转折的技法,就容易做到『八面出锋』。这样,毛笔圆柱形的各面含墨也都用到了,一笔之中就有燥润,一字之中会有浓枯,字的血脉关系有了,线条的气韵也生动了,写出的字也就活了。
    以上我介绍的『永字八法』和『八面出锋』是书法用笔的普遍规律。如果通过理解,逐步掌握了它,那么,对于颜真卿《勤礼碑》的笔法就容易掌握,只需注意颜字用笔的特点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