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写字,对着虚空写字。 字,你所喜欢的字,像是人胸有成竹时的一点意绪,一点氛围,写着写着,字也非字了,进入混沌了,这个才是真出东西了。
由字进入非字,再由非字,进入恍兮惚兮,以至于深入甚深境。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开始见男朋友,心里打了草稿,准备说什么,可是两个人在一起,情感越来越融洽,慢慢的,开始打情骂俏,痴说八道,缠缠绵绵,这才是恋爱的好光景呢,嘿嘿。
总之,超越字,才是真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打拳也是这样的,从拳招中,渐渐摆脱出来,混混沌沌的,才是好的。 莫为之前,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而弗传。 太极拳的奥秘——莫为。 高高山顶看,深深海底行'。 功夫要在根劲、整劲上下,除了根劲、整劲的基础练习外,还有个养精神,养神气的意思。功夫要在根劲、整劲上下;懂劲要在虚灵上领悟。
沾粘连随,敷盖对吞,无形无相....这太极拳中所有的内容讲的都是一个“相互包容”。
呼入涌泉,吸置百汇。
太极拳说的呼吸,不是指口鼻呼吸,一呼一吸,说的是一开一合,天地人身,无非一开一合也。真呼吸,浑身毛孔,都在呼吸,浑身细胞都在呼吸,天地人身都在呼吸,总之,不要拘泥在两个鼻孔上。 人之所以为人,心也,性也,意由心发,性因心而立,只能悟,不能解,一解即错。明白心,见着性,人就开悟智慧了。至于拳功,本着清静,无为,不争,欢欢喜喜的练,舒舒服服的练,已是得着拳功真意了。 若想分神,可以分神在天地四海之间,这样分神,就不会拘泥在一己得失之上了。还有,在动中修,虽然慢点,可切合生活实际,成效更稳定。练功要生活化,要在生活中体悟拳功妙趣,不要做拳功呆子。 自然呼吸就是了,不要去想什么穴位。当然要想入静,先得沉降。我自己的体会是,总得先将肺中的气徐徐呼出——细、长、匀、和缓、无声、略微闭息,然后才缓缓吸气渐渐进入状态。不要用胸呼吸,要用腹。吸气时不要上冲膻中。
说要想四两拨千斤,先要有千斤力.……说的是顶天立地的千斤气势,不是指千斤力。
气势大,对方是猫,你就是虎。
气势,不好说,往那儿一站,巍巍泰山,还没动手,你就怯了。
反之,气势不出,不能并天地而生,唯唯诺诺的,先自气馁,动手做甚。就像拿破仑一类的人物,即便不拥有重兵,他那个气势,你不修是得不着的。
所以,气势玄而妙之也。当然,到了再高的层次,气势也不必说了。
只是筋骨肌肉,舞舞扎扎,外加两鼻孔哼哧哼哧,不是太极拳啊。
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气势。发人并在发,而在发之前的拿,被高手拿起自己已如临深渊,毛骨悚然 ,即时对方不发你,自己也已站立不稳,何用四两。
讲意在人先、讲虚灵,讲气势,有个要点,便是舍自从人,对放要应你。 你问,气由百会到涌泉,怎么走的?
对于行拳来说,你只是注意一点就行了,中间下,四周升,反之,四周下,中间升,始终是阴阳的关系,有下的就有上的,有上的就有下的。
医家讲的经络,在行拳时,一般不依照那个来,意不在经络,经络有不有?有,只是,行拳时,浑身空空荡荡的,人好像在呼啦圈里面,呼啦圈里面是空的,气在其中或是升腾,或是下降,呼啦圈外面,气息一样或是升腾,或是下降,与圈里面正好相反。
呼啦圈的说法,当然是打比方,练的过程可以有这样的意,圈的意有了,圈里,也就是人身,就容易空下来了。
圈有肩圈,腰圈,胯圈,圈里面,气息下降,圈外面气息必是上升,若是圈里面气息上升,圈外面必是气息下降,二者像是连通器,气息的升腾与下降,是浑然在一起的。
气息像是喷泉,外面下降,从中间喷涌而出,中间下降,从外面喷发出去,这两股力量,始终鼓荡不息。
当然,三道气圈,是假借的意,实际上,圈就是气,处处皆气,也就处处皆圈了,正因为这样,也就无所谓圈了,说圈只是方便法,练到一切如意了,也就不无所谓圈不圈了。
前面我说的是行拳,你问的是打坐,其实,打坐和行拳,道理还是一个的。
打坐时,从百会到涌泉,气息往来,沿着中脉上下走,中脉未通的话,按照大小周天,奇经八脉走,只是,打坐时,其实,不必理会气息往来,在意,意不着色身,若有若无,默默含光,唯在玄关一窍,以虚引实,阴阳变化自然中,即是。
不要想百汇和涌泉的具体位置,只是模模糊糊有一个意识就好。
只注意虚实转化就可以了,不要想“气”的具体经过。 但是要清楚三件事:
1、自然呼吸的一呼,气朝下走直落脚底;
2、自然呼吸的一吸,气由脚底向上到达百汇;
3、正确理解“气沉丹田”的真实涵义:气不是要下聚丹田,而是气要向下经过丹田,当然这是自然呼气时完成的,不需要人为想象。 以上正如老拳论所说:气以直养而无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