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是包容万象的文化宝库,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养生学、民俗学等方方面面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书法各体系的创立,审美规律的发生、发展,创作倾向的嬗变,理论体系的演进,风格、流派的分野,也可以到道家思想中去寻求其内在思想动因。 晋、唐、宋是我国历史上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涌现了大批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书法大家,如琅玡王氏中的王羲之、王献之,等等。他们的作品或重飘逸,或重神韵,或如鲲鹏之姿——“绝云气,负青天”。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书法家以驰骋无边的姿态进行创作,将心游万仞的精神追求寓于笔墨,并将万物之“道”蕴于一点一画当中,留给后人去体悟、去参透……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道家情缘 郭店楚简《老子》 郭店楚简在结体上基本没有对单字进行特别夸张的特殊处理,字形轮廓以纵长居多,这固然与简策的纵向体式不无关系,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保持篆书的自然状态;郭店楚简也没有刻意变化字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大小、疏密关系;笔画的长短、倾斜角度等方面也没有显著的放纵或收敛的经营处理。虽然如此,郭店楚简在风格上还是显得自然生动,字形不乏大小、纵横的参差错落。书写者充分利用各字结构差异,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娴熟挥写之中“极字之真态”,绝没有“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的情况,结构的繁复、简略与结体的大小基本对应。 《老子(甲)》结体端正稳实,笔道直展;用笔以中锋为主,粗细适中,笔道没有显著的反差。大多尖锋起笔,行笔从容稳健,收笔出锋,干脆利落。 ▲郭店楚简《老子》(局部)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道家情缘 王羲之《黄庭经》 集评:清代梁巘《承晋斋积闻录》:“《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锺繇,而又偏侧取势以见丰姿,而且极紧。”又:“结构之稳适,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之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然极浑圆苍劲,又极潇洒生动。”清代包世臣 《艺舟双楫》:“秘阁所刻之《黄庭》……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事。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又:“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 赏析:被后人奉为小楷上品的《黄庭经》刻石,由于相传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又经唐代褚遂良于《右军书目》中列为正书第二,于是乎摹刻本云集,到头来,到底是否王羲之所书,也都成了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更因为如此,刻石与今之所见王羲之的其他书作笔法不一致,故疑者多以为非右军亲笔书。不过,因为它名气太大,且笔致清劲和穆,结体端秀雍容,颇有大家气派,故大书法家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临写过。 细细品味《黄庭经》,颇具王书神理,用笔横画稍稍提起,捺笔曳带健朗,显得凝浑而姿致洒脱。虽系小楷,通篇错落自然,绝无布棋算子之弊。统而言之,劲气内涵,风姿英挺。 (赵浩如)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道家情缘 褚遂良《阴符经》
点击链接查看: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原帖高清图 集评:元代杨无咎跋:“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赏析:世称大字《阴符经》系赝作,但又确信此作代表了褚遂良的风格。这就迫使我们去追究它在多大程度上属于褚遂良。此作最大特色即是内擪笔法发挥到了极致。褚遂良欹侧之势,首先体现在笔法上。细观之,你可以发现,很难在字中找到平直之画,一横一竖,均在寻求力量的变化和姿态上的冲突。他用萧散恬淡的笔法,创造出了中宫凝聚的结体,以至散而不忪,疏而不稀。其间,在笔法上的曲尽意态,用内擪以求含蓄,可谓竭尽风流。褚遂良在初唐,是“二王”法则的集大成者,在同时代人中间,他对晋人韵度的理解算是最深刻者。同时,也是东晋风流直接绵延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后不久,盛唐气派的时代潮流便把古典主义大师们抛在后面了。文以时变。在现代工业社会环境下所发展的艺术,追求个性充分表达的审美需要驱使书法家们回头去寻找灵感,他们必然会发现,褚遂良含蓄细腻的艺术手段,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启发。 (刘正成)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道家情缘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 集评:宋代欧阳修《集古录》:“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又,“颜公忠义之风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说,释老之为斯民患也深矣。”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麻姑坛》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笔,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 赏析:此作与较早的《多宝塔》相比,面目完全不同。《多宝塔》风格严谨规范,亦较为平整秀丽,无怪有人说它“近俗”。而此作已不完全是“横细竖粗”、四平八稳的状态,打破了原先的规范。碑中不少字一反常态,横粗而竖细。碑中“麻姑”的麻字,“林”部的捺几乎无波脚,显得含而不露,近乎“篆法”。在用笔中多见用意而不注重笔的“写意”状态,如“内”字的努勾,简直是瘦而无肉,这并不是年代久远斑剥的效果,而是在书写时干笔造成的“枯瘦”,所以,这个钩有筋而无肉。此时,“颜体”正趋于成熟,笔法、结构随机应变,许多字的结体和用笔近乎丑怪,甚至重心不稳,是鲁公意在朴拙的一种追求,这种“变法”无疑是一种对书法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的大胆创新,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于曙光) 中国古代书法家的道家情缘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此卷《道德经》从头至尾沉着婉转,用笔精到,和谐统一。整幅作品点画精到,结体稳健,疏密适宜,笔画舒展。虽法度严谨,备极楷则,但由于字大小随度,用笔灵秀飘逸,绝无工板和局促感。姿态绰约,流美潇洒,结构和笔法上精心用意。 综观赵孟頫的小楷书,常常是洋洋洒洒数万言,首尾一致,无一懈笔,用笔精到而不失清灵爽利,楷法谨严而不失圆活飘逸,丝毫无板滞局狭之气,上承晋唐,下启明清,后世难有与其匹敌者。然其中有些字也存在雷同、少变化的病弊。 《洛神赋十三行》 此卷多受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影响,端庄严正,格调典雅,结构稳健,点画精到,笔笔中锋,兼有魏晋小楷的笔意、唐代小楷的严谨法度。《道德经》在用笔与风格神韵上承继了《洛神赋十三行》,而非仅求形似。起笔不藏锋,笔笔中锋,无往不复,无垂不收,点画映带自然。王献之书“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以雅致称胜,《道德经》的虚和婉朗、灵动秀逸的中和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书笔笔中锋,力挽宋代苏、黄全用偏锋的笔法,整体风格姿媚圆活,一改南宋恣肆躁露的书风。 道教写经 赵孟頫一生写小楷道经、佛经无数,在师法“二王”的基础上,融以唐人写经,如《灵飞经》。《道德经》在用笔上借鉴《灵飞经》,起笔露锋,中锋用笔,笔画连贯,结体修长,横细竖粗,收笔的处理上相似,但较《灵飞经》稍内擪。《道德经》短竖的处理,如“其”字的短竖与《灵飞经》“甚”字竖的写法基本一致,“心”整个字形十分接近,仅两点的方向不一,还有对长点反捺的运用,皆可找到相同之处。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
|